邵武七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博闻强志(学识) 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其文约,其辞微(简约)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继承)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逃的军队) 以致天下之士(导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灭亡) 蒙故业,因遗策(继承)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根本) 抑本其成败之迹 (或者)
故方其盛也(正当) 举天下之豪杰(全,整个)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抵抗) 秦人开关延敌(迎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
2.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泣下沾襟 ③天下云集响应
④复释去张仪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⑥一夫夜呼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时秦昭王与楚婚 ⑨谗谄之蔽明也
A.①⑨/②⑥/③/④⑤⑦/⑧ B.①/②⑨/③⑥/④⑤⑦/⑧
C.①⑨/②⑥/⑦⑧/④⑤/③ D.①/②④⑦/⑤/⑥⑧⑨/③
3.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离骚”者,犹离犹也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是以见方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 ⑥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金城千里 ⑧此人不知人之祸也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①/②⑧/③④⑨/⑤⑦/⑥ B.①③/②⑤/③⑨/④⑥/⑧
C.①③/②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②⑥/③④/⑤⑦/⑧⑨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9.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到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 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契诃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篇小说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11.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请分析这篇小说对当时的现实作了哪些批判。(6分)
12.“我”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也是叙述者,视角独特,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采用这一视角叙述的好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调温州判官,教授兴化军。乾道七年,为礼部试官,就除太学录,轮对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三论士大夫多虚诞、侥荣利。张说自阁门以节钺签枢密,枢方与学省同僚共论之,上虽容纳而色不怡。枢退诣宰相,示以奏疏,且曰:“公不耻与哙等伍邪?”虞允文愧甚。枢即求外补,出为严州教授。迁太府丞。时士大夫颇有为党与者。枢奏曰:“人主有偏党之心,则臣下有朋党之患。比年或谓陛下宠任武士,有厌薄儒生之心,猜疑大臣,亲信左右,内庭行庙堂之事,近侍参军国之谋。今虽总权纲,专听览,而或壅蔽聪明,潜移威福。愿可否惟听于国人,毁誉不私于左右。”上方锐意北伐,示天下以所向。枢奏:“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复陈用宰执、台谏之术。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惇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除吏部员外郎,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手诏权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宁宗登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寻为台臣劾罢,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三奉祠,力上请制,比之疏傅、陶令。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 节选自《宋史·袁枢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
B.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
C.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
D.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主官为司业。
B.台谏,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台官掌纠弹,谏官掌规谏。
C.叙复,古代官员获罪降职后根据后来的劳绩恢复职位。
D.修撰,唐代史馆修撰掌修国史,宋实录院修撰官掌修实录。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枢才华出众,成绩优异。参加国子监考试得到周必大、刘珙的青睐,礼部考试词赋第一名。
B.袁枢不畏权贵,敢于谏言。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收取重贿包庇通州民高氏,袁枢以朝臣之职弹劾他。
C.袁枢正直无私,秉公修史。袁枢被分配修国史传,拒绝了同乡章惇家文饰其传的请求,受到皇帝称赞。
D.袁枢淡泊名利,急流勇退。袁枢三次主管祠观,极力上书请求皇帝恩准自己退休,以疏傅、陶渊明自比。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可否惟听于国人,毁誉不私于左右。
(2)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
17.“人主有偏党之心”会产生哪些危害?请简述袁枢的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①(节选)
苏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注】①这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写的诗。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品格。
B. 诗人独把清樽,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
C. 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诗人满足惬意。
D. 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
19.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3)《过秦论》中“ , ”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4)《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 , ”的结论。
(5)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的:“ , ”。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再譬如说,两国桥、新大桥、永代桥,越接近河口,河水越明显地交汇着暖潮的深蓝色。在充满噪音和烟尘的空气下,河面如同洋铁皮,将太阳光反射得灿烂辉煌,一面无精打采地摇荡着运煤的驳船和白漆脱落的老式汽船。然而,大自然的呼吸与人的呼吸,已经融为一体,不知不觉间化为都会水色中那一团温暖,而这是轻易不会消失的。
尤其是日暮时分,河面上水气弥漫,暝色渐次四合,夕天落照之中的一川河水,那色调简直绝妙无比。我独自一人,靠着船舷,闲闲望着暮霭沉沉的水面,水色苍黑的彼岸,在一幢幢黑黝黝的房屋上空,只见一轮又大又红的月亮正在升起。我不由得潸然泪下,这恐怕是我永生也不会忘怀的“所有的城市,都有其固有的气味。佛罗伦萨的气味,就是伊利斯的白花、尘埃、雾霭和古代绘画上清漆的混合味儿(梅列日科夫斯基)”。倘有人问我“东京”的气味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大川之水的气味。那不独是水的气味,还有大川的水色、大川的水声,也无疑是我所钟爱的东京的色彩、东京的声音。因为有大川之水,我才爱东京;因为有东京,我才爱生活。
21. 下列各项中,与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在这里,蓝天白云,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恰当不过的背景。
D.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已经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中国探索器“天问1号”何时着落备受关注。“天问”一词来自屈原创作的长诗《天问》,作者从自然现象一直追问到神话和历史,体现出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无独有偶。 中国的探月工程称作“嫦娥工程”;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的卫星叫“鹊桥”;热词“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命名“鸿蒙”,“鸿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地之前的远古时代……
你所在学校的校刊要开设“传统与现代”专栏,请你向专栏投稿,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C 6.D
7.D 8.C
9. 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10.B
11. ①人与人的不平等:“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②某些人为私利出卖良心扎波伊金为饱口福和一笔“车马费”热情称颂一个他认为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③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称颂一个人无私、不被收买、不收受贿赂,竟被认为是“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12. ①通过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称普罗科非 奥西波维奇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在葬礼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极具喜剧效果。②通过制造意外: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罗科非 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这种意外使小说极具喜剧效果。
13.B 14.A 15.C
16.(1) 希望皇上肯定或否定国事时只听取国人的意见,批评和赞誉时不对身边的人偏心。
(2) 楚国故城楚观在这里,袁枢把它作为房舍,迁移百姓让他们居住在这里,来防备难以预料之患。
17. ① 会有大臣结为朋党之患;② 可能堵塞视听;③滋生作威作福的思想。
【译文】袁枢,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人。少时努力学习,曾经用《修身为弓赋》在国子监应试,周必大、刘珙都用远大前程期许他。参加礼部考试,考词赋第一名,调任温州判官,担任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担任礼部试官,担任太学录的工作,轮番应对三道奏疏,一论广开言路来培养忠诚孝悌的风气,二论制定规则回复制度以保证政事的万无一失,三论士大夫荒诞无稽、侥幸获取功名利禄。张说从阁门凭借符节与斧钺担任签枢密,枢方与学省同僚共同讨论他的奉疏,皇上虽然接纳了他的建议,但是面有不快。袁枢退朝之后请示宰相,把奉疏给他看,并目说:“难道您不以与哙等人同列为耻吗 ”虞允文很惭愧。袁枢枢就请求外调补官,离开京城担任严州教授。升任太府丞。当时士大夫有不少结党隐私的。袁枢上秦说:“国君有偏爱之心,做臣子的就会有结党的祸患。每年有人说陛下宠爱信任武官,有厌烦浦待文官的想法,猜疑大臣,亲信左右,后宫参与国家大事,传从干涉军政之事。现在虽然总领国政,专心处理政务,但是有时被堵塞遮蔽的耳眼,威势和福气无形中变化。希望可不可以只有听命于老百姓,批评和赞誉不应该只来自亲近的人。”皇上当时正勇于进取决定北伐,以示天下他的志向。袁枢上奏说:“古代谋划别人的国家的人,一定把自己的弱点给别人看,如果陛下志在报复金国的仇恨,我希望您能养精蓄锐不要易露自己的实力”。袁枢再次陈述宰执,台谏的计策。袁枢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袁枢说:“您是室相,背叛国家欺骗国君。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的评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担任吏部员外郎,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斜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兼任国子祭酒。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提拔为太平兴国宫、常德知府。宁宗登位,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备意外之事。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不久被御史弹劾罢官,担任太平兴国宫。从这开始多次参与祭祀,坚持请求分封到制邑去,与疏傅、陶令并提。开禧元,去世,享年七十岁。
18.C
19. ①通过想象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
②以缟衣仙女喻梅花,活画出梅花高洁的风采神韵;
③诗人视梅花为知己,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
20.(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3)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5)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21.A
22. 【答案】 1 记忆力已经开始减退/开始出现记忆障碍。
2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3 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