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导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掌握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特点,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影响的辩证分析,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自主梳理】
一、三教合一 -----------理学产生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 迅速传播, 的发展出现危机。唐宋时期出现“ ”的潮流。
②为 ,唐宋儒家学者对儒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③宋代逐渐确立以“ ”或“ ”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 ”
二、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对理学起突出作用的是 、 ;理学的集大成者: ,著作: 。
思想观点:
认为“ ”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 ”把握“理”。
地位确立:
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确定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思考:“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三】
材料1朱熹又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
材料2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3: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二程遗书》
思考:朱熹所说的“理”是什么?他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是什么?程朱思想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三、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
陆九渊:提出 “ ”,心就是 。求理的方法是
王守仁:思想核心是 ,认为良知就是 。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四】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1、相同点:
(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2)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4)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不同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求“理”的方法
哲学范畴
【知识体系】
【学习检测】
1、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的危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3、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陆九渊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5、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
6、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7、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完全否定
B.主要区别在于对“理”的认识和求“理”的方法不同
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两者注重气节,讲求自我克制的思想值得肯定
8、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
9、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它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10、.关于理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影响深远
B.宋明理学家认为求理的惟一方式就是克服私欲,内心反省
C.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扼杀了人性
D.强调气节品德、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第4课 宋明理学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世界的本原是理。
方面: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
2: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即通过实践明理。
3、三纲五常即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反映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4、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外在的“理”;内在的“心”。
(2)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即通过实践明理
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
(3)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1------10 C B C C B A A A C B
11、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
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背景(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宋明理学
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陆王心学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理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