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虞美人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3学段
?
教
学
目
标
①、知识目标:
A、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B、品味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感。
教
学
重
点
1.品味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2.培养阅读鉴赏诗词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
学
思
路
导入新课——复习,解题——诵读课文,整体把握——研习课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主要
教学
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1、多媒体课件。2、录音带、收录机。3、朗读所配音乐及朗读的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
?
共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
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
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
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板书课题)
1.? 认真听教师富有激情的导入语。
2.? 初步了解本文及作者,产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3.? 对学习本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通过听教师富有激情的导入语,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2、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复习,解题
(一)复习知识:
1.什么叫词?
2.词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3.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几种?
4.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把参考答案作总体投影显示)
(二)请一位同学介绍“虞美人”。
(三)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开宝八年(975)南唐都城金陵被宋兵攻破,李煜被押解北上,软禁为囚。这首词作于南唐覆亡后,他被软禁于北宋首都东京时期,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相传七夕之夜,他在狱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后,赐酒将他毒死。
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回答(一):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3、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按创作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4、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年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讨论、回答(二):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为九字协平韵。
讨论、回答(三):作者和写作背景知识。
1、复习词的知识,加深印象,巩固文学常识。2、了解词牌“虞美人”的格律特点。
3、学习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打下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资料,并作诵读指导:
(1)找出该词的韵脚。
(2)把握低沉凄凉的感情基调。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二)整体把握结构内容和形式。
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2. 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说说本文的艺术形式美在哪里?
[要求学生读课文注释①]
(一)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认真听教师范读,或听播放的音频资料。
2、单独抽查个别学生朗读。?
3、男声集体朗读(配乐朗读)。4、女生集体朗读(配乐齐声朗读)。5、齐声背诵。(二)讨论、整体把握结构内容和形式
1.讨论回答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2.探讨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形式美:
(学生读课文注释①?)
讨论明确;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用低沉凄凉的基调抒发深沉的故国之思。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
1、听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喜爱本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低沉凄凉的感情基调。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美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
4、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5、通过讨论理清思路,明确结构内容,感悟艺术美,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背诵课文。
四、研习课文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5.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6.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7.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8.指导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后再投影: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答1-8题:
1.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明确: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5.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7.明确: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8.讨论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2.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3.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4.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5.整理全词的脉络,使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6.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老师再把课件中的参考答案投影出来。
?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千百年来,李煜的"愁"为什么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学生讨论探究回答后,教师投影参考答案)
(二)你们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名句呢?
1.比较鉴赏——以水喻愁:李诗意象不及李煜词鲜明生动,少显直露.李煜词就生动,具体多了.虽没有"无限"这样的形容词,但"一江春水"已蕴含无限之意,"一江春水"也比仅用"水"鲜明生动得多. (教师投影)2.拓展鉴赏——以他物喻愁:李清照的词把愁搬上了船,愁有了重量,无形的难以捉摸的"愁"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装.比喻新警。(教师投影)
(三)李煜后期浸染着这种泣血之愁的词作还有很多,请诵读并讨论赏析下面这首词。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学生探究回答:①为他承受的不能承受的苦痛,为他的大绝望而心生悲悯.②为他那绝世的才情,为他生命中那至情至性的率真.③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又高度概括。
(二)学生回忆写愁的名句1.比较鉴赏——以水喻愁: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离别情)
2.拓展鉴赏——以他物喻愁: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三)这首词中"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惟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滋味如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1、通过教师鼓励引导及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讨,深入理解李煜的“愁”及全文的思想内容。
2、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举一反三,拓展延伸赏析《想见欢》,促进学习能力迁移,提高阅读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
六、课堂小结
1.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教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然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1.学生积极讨论,畅谈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
2.对照课本p.47的乐谱,学唱《虞美人》,听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品味这首词的意境。3.背诵这首词。
1.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品味这首词的意境美,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感。
?
七、布置作业
教师投影以下作业内容:
1.美读并默写这首词。
2.完成与本文相关的“创新设计”题。
3.按《虞美人》的格律要求,仿写一首词。
投影展示教师的下水诗文:虞美人少年美梦上未了,惆怅知多少。贺兰山顶听西风,乱石青苔几度夕阳中。看我同学才情在,画笔江山改。等闲抛却一怀愁,笑语轻车归去浴清流。
4、研究性学习:《试析李煜诗词的艺术美》
学生课外完成作业:
1.美读并默写这首词。
2.完成与本文相关的“创新设计”题。
3.按《虞美人》的格律要求,仿写一首词。
4.课外用两周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分小组收集赏析李煜的诗词,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李煜诗词的艺术特色,写出研究报告:《试析李煜诗词的艺术美》
1、美读诗词,再次品味古典诗词的艺术美。
2、完成“创新设计”题,巩固知识,提高赏析作答能力。
3.学生仿写《虞美人》之前,先投影展示教师的下水诗文,示范引路,激发仿写的兴趣,
4.在仿写中理解《虞美人》的格律要求,提高鉴赏和写作诗词的能力。
5、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合作、探
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精讲精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重视诗歌朗读,教师范读与学生单读齐读相结合,配乐朗读与学唱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相结合,让学生获得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帮助理解和背诵诗词。
3、? 积极开展教学双边活动,举一反三,拓展延伸,促进学习能力迁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4、? 巧设问题,组织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5、? 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感。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多向老教师请教,在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中,更多地突出教师教学的个性色彩。
课件12张PPT。一、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姓名:李煜
初名:从嘉
表字:重光
国家:南唐
身份:国主 词人解说:
作者李煜,又称南唐后主。他做了十五年皇帝,国亡而被俘。宋太宗封他做“违命侯”。从此,生活十分清苦,他曾写信给旧日宫人说:“此间日夕,以眼泪洗面。”后来,宋太宗听说他于七夕节夜晚在寓中作乐,颇为生气;又因为他的这首词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便命人用毒药将李后主毒死。
这首词是李后主到宋朝做俘虏后,第二年正月的一个月夜里写的,距离他前一年正月受降时恰恰是一年。显然,也是一种纪念,所以,李后主才用“又东风”来表示又过了一年的意思。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第一年的俘虏生涯,其愁苦,其悲切,真是非笔墨所能形容。
作者一字一泪,读者一字一泪,歌者一字一泪!这首词的意境,沉痛悲凉,回肠荡气,被推为千古绝作。
1.把握节奏 :
春 花 秋 月 何 时 了?往 事 知 多 少。小 楼 昨 夜 又 东 风,故 国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只 是 朱 颜 改。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考正白香词谱》l2.找出韵脚:lllllll3.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 诵读指导押韵特点: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两句一换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永恒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短暂无常)几多愁一江春水(永恒+短暂)...…问答对比三次对比,三次问答,隔句相承物是人非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名句品评 想想: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月”:思乡怀念亲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本词艺术特色:1。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起伏跌宕的笔法。
(三次对比,三次问答,隔句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