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创作与上世纪三十年代,这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歌曲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小铃声。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歌曲中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学情分析:
这阶段学生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体验和感受能力也增强了。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在歌曲教学中,采用示范法,跟唱法,视听结合等方法,化难为简学习歌曲。在歌曲处理中,用联系对照法让学生掌握强弱、感情和速度。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创新法等多种渠道丰满歌曲。理性到感性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冬天的故事”中我们陶醉在冰雪世界的乐趣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感受“踏雪寻梅”的歌曲意境,能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体验不同节拍在同一作品不同段落中表达的不同情绪,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断音的演唱方法。
3、感受梅花高雅品格,体会冰雪世界带来的乐趣里,感受生活的美好及感恩幸福。
教学重点:
1、 学生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 探寻歌曲意境及内涵,体会感知生活的美好及幸福。
教学难点:
在歌曲中正确表现强与弱、连音和断音,附点与 非附点的对比。体验不同拍号在同一作品不同段落中表达的不同情绪。
教学准备:钢琴(或电子琴)、碰铃、三角铁等伴奏器。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律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师生问好。
2、 喜上梅梢。
①谈话。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块学习,老师可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一个好伙伴和老师一起和xxx学校xx班的同学一块学习,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停顿)你看它来了。
课件:喜鹊叫声响起,学生猜一猜说一说。
教学预判:
A学生听到叫声不由自主的说出“喜鹊”教师顺势接话“对,就是喜鹊”
B学生短暂沉默,教师点击课件,喜鹊飞入画面,提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②喜鹊的礼物。
师:花喜鹊邀请同学们一起执行一项秘密的任务,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花喜鹊的邀请吗?(停顿)这项任务可不轻松,你们要仔细看还得仔细听,准备好了吗?走,出发了。
3 冬日的声音。
A课件:出示场景动画,雪花飞舞,孩子的欢笑、风雪声音、远传传来了毛驴的脚步声,伴随铃铛的声响由远及近。
B说一说: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想到了那些场景?
C学生说一说。
3、出示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①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么唯美的冰雪世界真让人赏心悦目,可花喜鹊给我们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呢?你们看就在这个神秘礼物包中。你能读一读这首诗,从中找到答案吗?‘
②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回答。
教学预判:
A学生能找到诗歌第一个字连起来,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开展下面的教学。
B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点击课件,诗歌每行首字会出现提示,“老师发现了一些秘密,和您们分享一下,或许对你们有帮助。”
③揭题。
A课件:强化诗歌第一个字,出示课题。
B师: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停顿)对,花喜鹊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踏雪寻梅”,我们一起踏着洁白的雪花和花喜鹊一起找寻梅花的踪迹。
二、新知新觉。
(一)歌曲初探。
1、歌曲初听。
师:同学们猜一猜梅花在哪里?(学生短暂思考或简要回答)我们伴随小毛驴轻快地蹄声走进冰雪世界,找一找梅花在哪里?看谁最先找到梅花。
课件:小毛驴的声音伴随风雪逐渐走远消失,歌曲《踏雪寻梅》响起,(自制视频),歌曲结束,孩子的欢笑声回荡在雪地中。
2、歌词及节奏。
①提问:
A你找到梅花了吗?梅花生长在什么环境中?
B你听到了那些声音?你能模拟出这些声音吗?
②学生回答,师点评。
③拟声训练。
A课件展示节奏
寒风x - / x - / (用可乐瓶吹气 操练 )呼 呼
雪花“X X / X X (揉搓保鲜袋操练)簌 簌 簌 簌
驴蹄“X X X X (口技,无力度变化操练)咯 哒 咯 哒
铃铛的声音 X X X 0” 敲击碰玲 叮 叮 当
教学建议: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回答和认知,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综合认知为熟悉歌词做铺垫。
④复听歌曲,歌词初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腊梅处处香,梅花傲雪独自开放是任何一种花朵无法比拟的,自古很多诗词文章都赞誉了梅花这种独特的性格,老师想邀请您们一边听,一边读一读这首歌的歌词,相信同学们能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A课件:歌词伴随唱词出现,学生小声跟读。歌词中的重点词字读音也会出现。
B读一读。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师:这么美的歌词,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C完整读歌词。
3、按节奏读歌词。
师:这些美妙的歌词加上节奏,你们还会读吗?
①按节奏读歌词。
A请学生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找一找比较难的节奏。
B师生互动节奏朗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用拍手方式按节奏接歌词互动。
4、重点教学歌曲节拍及停顿。
①读歌词时在休止符处采用“向外张望、闻花香、听铃声”节奏律动的方法,来解决本句的难点。
②歌词配动作。
雪霁天晴朗(向外张望),腊梅处处香(闻花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听铃声)。学生带着这些动作完整地读一读。
③强与弱、连音和断音,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
课件标注重点部分,教师对比教学。
教学建议:采用练唱、拍手的方式仿佛感受训练,教师可以示范学生模仿,对比感受。
④教师组织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针对歌曲中的难点教学,教学中练习节奏和熟悉歌词扫清演唱障碍。对比、尝试、教师示范等方式,加强练习。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
①师:“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多美的意境,老师忍不住想唱一唱这首歌,同学们想听吗?(停顿)老师诚挚邀请你们给我打节奏,也可以跟着我小声的模唱。
②播放歌曲伴奏,出示简谱及歌词,师范唱。师生合作一起初唱歌曲。
2、初学演唱。
①随琴伴奏唱第一段。
让学生找出最难唱的地方。
②教师适时指导。
用图谱示意法解决“好花”的一字多音。用闻花香的身势解决弱起乐句的难点。
③练唱。
3、难点突破。
①、解决两个附点处的演唱:
A在休止符处采用“向外张望、闻花香、听铃声”节奏律动的方法,重点强化指导。
师演唱:雪霁天晴朗(向外张望),腊梅处处香(闻花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听铃声)。学生做动作。
B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些动作完整地跟琴唱一唱。
②学习“响叮当”
A请学生说说此情此景中小毛驴的铃当声,应该是怎样的?
B学生选择后介绍断音记号。
C师生演唱四句“响叮当”的力度处理,用渐强来表现了驴子由远及近,跟琴演唱加以巩固。
4、综合演唱。
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及时订正。
(三)歌声嘹亮。
1、冬日往事。
课件出示:雪花飘扬,腊梅飘香,堆雪人、打雪仗、欢笑声、读书声……一篇奇趣欢腾的场景。
①师:下雪啦,同学们你们看,你还记得冬天雪地里你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吗?你们发生了那些快乐的故事?你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②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往事。
2、冬天的畅想。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快乐的往事,老师很羡慕您们,多想和一起到雪地玩耍。老师有个好办法,能把冬娃娃请到我们的教室,我们一起合作用手上的乐器和材料营造一个冬天的场景,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
①学生分组,分发材料。
A伴奏演员用乐器为歌曲简单伴奏。
B配音演员用可乐瓶,塑料袋,口技为歌曲加上前奏和尾声。
C其余学生有的牵手围成一个圈蹲下,做池塘;有的双手胸前交叉相牵,做篱笆;有的做小雪花来回飘动。
D舞蹈组,老师指派或自荐伴舞。
②学生配合练习,师分组指导。
3、冬天的音乐会
汇报表演唱。
师: 老师想和您们一起重温雪地的欢乐,去找寻那熟悉的的幸福。和你们在一起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幸福中,你们愿意把这种幸福和快乐分享给我们吗?,我们一起合作唱一唱这首歌好吗?
三、拓展延伸,放飞梦想。
1、灰色的童年。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首快乐的歌曲,同学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老师想给你们介绍一群和你们差不多大小的伙伴,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不是我们一样多姿多彩?你从音乐和画面中又会感受到什么呢?
2、自制配乐短片欣赏。
3、学生感恩自悟。
师:和他们相比,你们的童年五彩缤纷,他们却要面对那么的困苦。你们可以像快乐的小鸟,自由飞翔。同学们,你想过是谁为你编制了温暖的鸟巢,谁一直在默默地呵护你的成长吗?
4、师小结。
师:冬日暖阳,腊梅独芳,花喜鹊有一首古诗作为礼物送给你们,希望在您的成长道路上有目标,有方向。
5教师勉励。
设计意图:符合现在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在音乐环境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感支系,对学生的情感养成及音乐课堂中有所新的感悟和收获。利用歌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时为他们的成长做积极的展望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来,让我们坐上冬爷爷的小雪橇一起去采集更多,更精彩的冬天的故事吧!
2、生在《踏雪寻梅》音乐声中律动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