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学期《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1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60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2.下列图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氢气验纯 B.向水中通入氮气
C.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D.刻画金属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 B.液化气燃烧
C.自行车圈生锈 D.牛奶变酸奶
4.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 B.把碘放在水中
C.用碳酸钠溶液洗餐具 D.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玻璃破碎 C.纸张燃烧 D.葡萄酿酒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青稞酿酒 B.滴水成冰 C.瓦斯爆炸 D.钻木取火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下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应用的原理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线织布 B.烧制陶瓷 C.炭黑制墨 D.磨制石器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食醋用于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铜丝用于制作导线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工业上石油分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活性炭吸附杂质
10.下列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B.沙尘暴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增多
C.燃煤发电厂产生有害气体
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
11.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指南针指引航海 B.用石块修筑长城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甲骨上雕刻文字
12.成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刻舟求剑 C.沙里淘金 D.百炼成钢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
B.消毒液杀菌消毒
C.氮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活性炭作吸附剂 D.赤铁矿用于炼铁
15.下列描述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古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描述的变化
B.将一小段镁条放入足量稀盐酸中,镁条很快“溶解”消失
C.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到白雾
D.将一药匙蔗糖放入足量水溶解消失
16.世界因化学而精彩,下列用途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氦气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17.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海水晒盐
D.用生铁炼钢
18.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冶炼钢铁
C.风力发电 D.打造金饰
19.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沸腾 B.芒果切片 C.铁生锈 D.电灯发光
20.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21.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炭黑制墨 B.粮食酿酒 C.胆矾炼铜 D.烧制陶瓷
22.国庆70周年大阅兵,扬我国威,耀我中华。阅兵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放飞7万只气球
B.56门礼炮齐放,70响轰鸣
C.三军将士,昂首阔步
D.广场花海,变化多端
23.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干燥纸花放入CO2 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C.高炉炼铁 D.比较铜和黄铜的硬度
24.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铜锭拉成铜丝 B.铁钉生锈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通电分解水
25.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光合作用 C.瓷碗破碎 D.面包发霉
26.豆腐传统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点卤 B.磨豆浆
C.过滤豆渣 D.浸泡黄豆
27.下列各组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矿山开采矿石,将矿石粉碎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拉成钢丝
D.酒精挥发,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
2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浓硫酸做干燥剂
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29.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加热铜片
B.光的色散
C.挤压握力计
D.活性炭除异味
30.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食盐水:“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减少了”
31.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过滤液体
C.向石灰水内吹气 D.玻璃刀裁玻璃
32.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食品充氮
C.硬水遇肥皂水起浮渣 D.氨水使酚酞变红
3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人的呼吸 C.蜡烛熔化 D.盐酸挥发
34.蚕豆酱风味独特,富有营养。下列蚕豆酱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筛选 B.去皮
C.发酵 D.装瓶
3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路面结冰 B.树枝燃烧 C.橙子榨汁 D.胆矾研碎
36.下列现象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干冰升华 B.铜器锈蚀 C.声音传递 D.光的色散
37.下列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铁生锈 B.煤的干馏
C.食物霉变 D.医用口罩的使用
38.下列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变色 C.吸附 D.燃烧
39.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B.氖管发光
C.电炉丝通电后发红
D.气焊
40.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颜色改变 B.放出气体 C.生成新物质 D.出现沉淀
41.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 )
A.一定有液体或气体生成 B.一定会放热变成固体
C.一定会发光,改变颜色 D.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42.最能说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
A.发出白光 B.产生白烟 C.放出热量 D.生成白雾
43.如图所示,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以上现象中,能说明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银白色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固体
44.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 )
A.颜色变化 B.能量变化 C.状态变化 D.气味变化
45.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氧化镁
C.放出大量的热 D.固体形状改变
46.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依据是( )
A.硫磺逐渐消失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产生蓝紫色的火焰
D.产生大量的热
47.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正确的是( )
A.“新物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48.下面是铁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其中最能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
A.剧烈燃烧 B.火星四射
C.放出大热的热 D.生成黑色固体
49.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食物腐烂
C.燃放礼花 D.切割玻璃
5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51.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C.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D.两者没有关系
52.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D.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发光、发热 B.有气体或沉淀产生
C.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 D.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4.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
A.有气体放出或有沉淀的变化
B.有发光发热的变化
C.物质的状态及颜色的变化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55.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5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氦气填充探空气球
B.铜、铝用于制作电线电缆
C.氧气用于潜水和医疗急救
D.石墨用于生产铅笔芯
57.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芯
B.铁用于制作炒锅
C.氧气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D.干冰用作制冷剂
58.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能燃烧
C.沸点高 D.密度比空气大
59.下列物质的用途未体现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作电极
B.含小苏打的食品用于缓解胃酸过多
C.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D.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60.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的吸水性 B.浓盐酸的挥发性
C.石墨的导电性 D.一氧化碳的毒性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学期《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0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答】解: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如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错误,还有光能;故选项错误;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错误,如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下列图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氢气验纯 B.向水中通入氮气
C.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D.刻画金属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氢气燃烧生成水,是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B、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 B.液化气燃烧
C.自行车圈生锈 D.牛奶变酸奶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水结冰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液化气燃烧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C、自行车圈生锈过程中生成铁锈,是化学变化;
D、牛奶变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4.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 B.把碘放在水中
C.用碳酸钠溶液洗餐具 D.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两种物质相互刻画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碘和水混合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C、碳酸钠能和油污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D、铁与水隔绝,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是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玻璃破碎 C.纸张燃烧 D.葡萄酿酒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钢铁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玻璃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葡萄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青稞酿酒 B.滴水成冰 C.瓦斯爆炸 D.钻木取火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青稞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瓦斯爆炸,瓦斯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下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应用的原理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线织布 B.烧制陶瓷 C.炭黑制墨 D.磨制石器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纺线织布,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炭黑制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磨制石器,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食醋用于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铜丝用于制作导线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石墨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石墨很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食醋用于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食醋与水垢的主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正确;
D、铜丝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工业上石油分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活性炭吸附杂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油分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活性炭吸附杂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0.下列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B.沙尘暴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增多
C.燃煤发电厂产生有害气体
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沙尘暴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增多,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燃煤发电厂产生有害气体,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指南针指引航海 B.用石块修筑长城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甲骨上雕刻文字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指南针指引航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用石块修筑长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用泥土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甲骨上雕刻文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成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刻舟求剑 C.沙里淘金 D.百炼成钢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沙里淘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百炼成钢,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
B.消毒液杀菌消毒
C.氮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消毒液杀菌消毒,是利用消毒液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氮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氢氧化铝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活性炭、氢氧化钠、氮气、氢氧化铝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活性炭作吸附剂 D.赤铁矿用于炼铁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A、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易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活性炭作吸附剂,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赤铁矿用于炼铁是利用还原剂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铜、干冰、活性炭、赤铁矿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下列描述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古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描述的变化
B.将一小段镁条放入足量稀盐酸中,镁条很快“溶解”消失
C.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到白雾
D.将一药匙蔗糖放入足量水溶解消失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将一小段镁条放入足量稀盐酸中,镁条很快“溶解”消失,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镁和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到白雾,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将一药匙蔗糖放入足量水溶解消失,是蔗糖溶于水中去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6.世界因化学而精彩,下列用途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氦气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A、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体现的是物质化学性质;
B、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体现的是物质化学性质;
C、氦气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是利用了液氦蒸发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体现的是物质物理性质;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体现的是物质化学性质。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7.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海水晒盐
D.用生铁炼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用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生铁炼钢,降低了含碳量,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8.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冶炼钢铁
C.风力发电 D.打造金饰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冰雪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冶炼钢铁,铁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打造金饰,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9.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沸腾 B.芒果切片 C.铁生锈 D.电灯发光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沸腾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芒果切片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电灯发光过程中只有能量的转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0.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和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炭黑制墨 B.粮食酿酒 C.胆矾炼铜 D.烧制陶瓷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粮食酿酒、胆矾炼铜、烧制陶瓷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炭黑制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胆矾炼铜,铜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制陶瓷,陶瓷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国庆70周年大阅兵,扬我国威,耀我中华。阅兵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放飞7万只气球
B.56门礼炮齐放,70响轰鸣
C.三军将士,昂首阔步
D.广场花海,变化多端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放飞气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A错;
B、鸣放礼炮过程中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
C、三军将士昂首阔步就是走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C错;
D、广场花海,变化多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3.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干燥纸花放入CO2 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C.高炉炼铁 D.比较铜和黄铜的硬度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干燥纸花放入CO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比较铜和黄铜的硬度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干燥纸花放入CO2,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因为试管中有一层植物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高炉炼铁,铁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比较铜和黄铜的硬度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4.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铜锭拉成铜丝 B.铁钉生锈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通电分解水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铁钉生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通电分解水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铜锭拉成铜丝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铁钉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5.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光合作用 C.瓷碗破碎 D.面包发霉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瓷碗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面包发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6.豆腐传统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点卤 B.磨豆浆
C.过滤豆渣 D.浸泡黄豆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点卤,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磨豆浆,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过滤豆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浸泡黄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7.下列各组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矿山开采矿石,将矿石粉碎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拉成钢丝
D.酒精挥发,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都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矿山开采矿石,将矿石粉碎,都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拉成钢丝,都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酒精挥发,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浓硫酸做干燥剂
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硫酸做干燥剂,利用的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是利用了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29.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加热铜片
B.光的色散
C.挤压握力计
D.活性炭除异味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热铜片,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光的色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挤压握力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活性炭除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0.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食盐水:“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减少了”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锥形瓶摔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酒精挥发,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铁架台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食盐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减少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1.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过滤液体
C.向石灰水内吹气 D.玻璃刀裁玻璃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过滤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向石灰水内吹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玻璃刀裁玻璃,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2.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食品充氮
C.硬水遇肥皂水起浮渣 D.氨水使酚酞变红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钉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食品充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硬水遇肥皂水起浮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氨水使酚酞变红,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人的呼吸 C.蜡烛熔化 D.盐酸挥发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胆矾研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人的呼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蜡烛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盐酸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4.蚕豆酱风味独特,富有营养。下列蚕豆酱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筛选 B.去皮
C.发酵 D.装瓶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筛选、去皮、装瓶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筛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去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发酵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装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路面结冰 B.树枝燃烧 C.橙子榨汁 D.胆矾研碎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路面结冰、橙子榨汁、胆矾研碎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路面结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树枝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橙子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胆矾研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6.下列现象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干冰升华 B.铜器锈蚀 C.声音传递 D.光的色散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干冰升华、声音传递、光的色散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铜器锈蚀,铜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声音传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光的色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7.下列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铁生锈 B.煤的干馏
C.食物霉变 D.医用口罩的使用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铁生锈、煤的干馏、食物霉变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铁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煤的干馏生成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食物霉变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医用口罩的使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8.下列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变色 C.吸附 D.燃烧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爆炸的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气球爆炸。故选项错误;
B、变色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变为液态氧气,变色但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吸附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9.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B.氖管发光
C.电炉丝通电后发红
D.气焊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氖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电炉丝通电后发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气焊过程中燃料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0.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颜色改变 B.放出气体 C.生成新物质 D.出现沉淀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据此解答。
【解答】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观察选项。
故选:C。
【点评】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加强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便灵活应用。
41.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 )
A.一定有液体或气体生成 B.一定会放热变成固体
C.一定会发光,改变颜色 D.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液体或气体产生,例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错误;
B、有的化学反应是吸热的,故错误;
C、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等现象,但化学变化中不一定都伴随着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等现象,故错误;
D、判断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就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42.最能说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
A.发出白光 B.产生白烟 C.放出热量 D.生成白雾
【分析】利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的知识,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判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只有生成白色物质(白烟)说明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43.如图所示,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以上现象中,能说明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银白色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固体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
【解答】解:判断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银白色、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44.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 )
A.颜色变化 B.能量变化 C.状态变化 D.气味变化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一定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
【解答】解:A、化学变化中颜色变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的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的氯化钠溶液;故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一定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故选项正确;
C、化学变化中状态变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状态发生变化;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状态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中气味变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无味的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无味的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5.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氧化镁
C.放出大量的热 D.固体形状改变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
【解答】解:判断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固体形状改变,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氧化镁,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46.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依据是( )
A.硫磺逐渐消失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产生蓝紫色的火焰
D.产生大量的热
【分析】根据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新的)物质生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新的)物质生成,硫磺在氧气中燃烧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余均是伴随的现象,只能辅助判断,但不是根本依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并应用到解题当中。
47.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正确的是( )
A.“新物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分析】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正确;
C、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此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变为淡蓝色的液氧,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8.下面是铁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其中最能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
A.剧烈燃烧 B.火星四射
C.放出大热的热 D.生成黑色固体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铁丝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最能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生成黑色固体.
【解答】解:A、剧烈燃烧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现象,故选项错误;
B、火星四射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现象,故选项错误;
C、放出大热的热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现象,故选项错误;
D、最能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9.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食物腐烂
C.燃放礼花 D.切割玻璃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燃放礼花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切割玻璃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关系已经伴随的形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瓷碗破碎,故A错误,
B、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故B正确,
C、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水加热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进行了分析,难度不大.
51.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C.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D.两者没有关系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关系已经伴随的形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例如瓷碗破碎,故A错误;
B、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故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两者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进行了分析,难度不大.
52.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D.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逐项分析判断.
【解答】解:A、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例如折断木条,故A错误;
B、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铁矿石的粉碎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本质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发光、发热 B.有气体或沉淀产生
C.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 D.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答】解:A、发光、发热属于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B、有气体或沉淀产生也属于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C、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属于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D、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4.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
A.有气体放出或有沉淀的变化
B.有发光发热的变化
C.物质的状态及颜色的变化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分析即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解:A、有无气体产生或沉淀的产生是发生化学变化是经常伴随的现象,但物理变化也会有气体或沉淀产生,如气化、升华等,无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
B、有发光发热的变化是发生化学变化是经常伴随的现象,但物理变化也会有发热或发光现象,如电磁炉加热等,无新物质生成,故B错误;
C、是物理变化中经常伴随的现象,但化学变化中也会出现,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有新物质氢氧化铜生成,故C错误;
D、有无新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同学们要能够准确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
55.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雕琢玉石,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丝线织锦,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葡萄制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瓷盘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氦气填充探空气球
B.铜、铝用于制作电线电缆
C.氧气用于潜水和医疗急救
D.石墨用于生产铅笔芯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用氦气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铜、铝用于制作电线电缆是利用它们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气用于潜水和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石墨用于生产铅笔芯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氦气、铜、铝、氧气、石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7.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芯
B.铁用于制作炒锅
C.氧气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D.干冰用作制冷剂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芯,利用石墨较软,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铁用于制作炒锅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气用于潜水、医疗急救,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性质;故选项正确。
D、干冰用于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8.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能燃烧
C.沸点高 D.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四氯化碳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9.下列物质的用途未体现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作电极
B.含小苏打的食品用于缓解胃酸过多
C.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D.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A、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含小苏打的食品用于缓解胃酸过多,通过小苏打与胃酸中的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焦炭用于冶炼金属利用焦炭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通过生石灰与水反应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60.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的吸水性 B.浓盐酸的挥发性
C.石墨的导电性 D.一氧化碳的毒性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浓盐酸的挥发性,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石墨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的毒性,毒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