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季高二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B项,“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错。原文是“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可见要想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应对学生无所隐瞒地教授本领;C项,“这是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错。原文是“……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可见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是因为要“因材施教”;D项,“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念”错。“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故选A。)
2.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错。比如:《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这两个是论证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流传做出的贡献。故选B。)
3.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C项,“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错。新解认为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可见新解认为是“递进”关系。)
4.①未能从《论语》的整体探讨全书的逻辑结构关系;②未能从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主要身份理解“学”的含义;③未合理设想情境,只是简单追求理解通顺。
5.①诲人不倦,毫无隐瞒;②因材施教;③注重启发;④有教无类。
6.A(分析:“柳树洞中黑糊糊的蜂蜜”没有为下文作铺垫。)
7.D(分析:“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理解错误)
8.①言行描写。“经常坐在柳树根上”的日常行为,和赶车人的对话“我送交官府了”,描写了小人物的质朴、无私。②对比。将阿尔希普上交邮包等举动与长官们的贪婪、不作为进行对比,衬托出小人物的勇敢、正直、善良。③心理描写。“他日日夜夜望着这些戳子沉思,而柳树老婆婆白天不声不响,到了夜里就呜呜哭泣”,表现了小人物坚守良知与正义。④环境描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借环境烘托出小人物的正直善良是这个腐朽社会最后的支撑。(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9.①“平静的生活”表现在阿尔希普像“柳树”一样,大多数时候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日复一日的生活,展现生活的沉寂平静。②“事物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官老爷的腐朽昏庸,人们对金钱的过分追求,践踏了生命,泯灭了良知。③本文在“平静的生活”中表现“事物的本质”,令读者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分析:契诃夫被称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平静的生活”是指他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取材,“事物的本质”是指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直面社会问题,揭示弊端。)
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喜怒不形于色”为一个完整语意,“喜怒”为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别部司马”官职名称,专有名词,不能断开,排除A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幼年丧母”错误,应为“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C.“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不合文意,根据原文“羽、飞乃止”,意思是“关羽、张飞才不再抱怨”。)
13.(1)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军队,又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以与他争斗呀。(2)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的印绶。
14.①张飞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呵斥张飞,面不改色。②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就释放了他。(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可知,张飞大怒,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为什么发怒?”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释放了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宾客。)
【参考译文】
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高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年轻的时候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是好朋友,(他任平原相后)任用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军队。常山人赵云,刘备见到他,认为他才能出众,真诚接纳他,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让随从避开,说:“汉朝衰败,奸臣当权,我自不量力,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智谋不足,屡遭失败,到了今天这一地步。但是我壮志未灭,你认为我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军队,又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以与他争斗呀。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的人才为他效力,可以与他结成联盟,相互援助,而不能想着吞并他。将军您是汉朝王室的后裔,信誉闻名天下,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扼守要塞,安抚境内的戎族、越族等少数民族,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王之业就可以建成,汉王室就可以复兴。”刘备说:“很好。”于是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不再抱怨。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季五月,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逆长江而上,攻克巴东。到江州,打败巴郡太守严颜,活捉了他。张飞呵斥严颜说:“我们的大军到了,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无缘无故,侵略、夺取我江州。江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为什么发怒?”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释放了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宾客。诸葛亮派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犍为,张飞平定巴西、德阳。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从事中郎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成都城内还有精兵三万人,粮草、布帛能够支持一年,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了三年,暴尸荒野,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能安心!”于是打开城门,与简雍乘坐同一辆车投降刘备。刘璋的群臣都伤心落泪。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的印绶。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B.“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故选B。)
16.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异: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详尽而深入。“通透”,通达、透彻。语境强调王熙凤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尤其是坏的本质;而“通透”多用于获得真理或真相之后的欣悦,或用来形容人性格直爽明净。所以选“透彻”。第二处,“不露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显露出来,形容态度镇静。“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语境并非说王熙凤内心是否受感动,而是强调她有心机有打算,所以选“不露声色”。第三处,“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良贤淑”,形容女子温柔贤惠。“温柔敦厚”适用对象更广泛,“温良贤淑”专用来形容女子;且“温柔敦厚”是形容性格,“温良贤淑”更符合原文中“妇道”特点。所以选“温良贤淑”。第四处,“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文中是用来修饰“人物画廊”,强调人物的多样性,所以选“五光十色”。故选B。)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序不当,对于王熙凤这个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女子来说,首先对她形成束缚的应该是约束她及周围人的传统的伦理信条,更深层的才应该是鬼神报应。排除CD。B.“不把……也不……”,句间关系为并列,不符合语境,可排除。故选A。)
20.薛宝钗的委婉内敛与林黛玉的敏感尖刻,薛宝钗的现实与林黛玉的诗化,薛宝钗、贾宝玉的婚姻空洞与林黛玉、贾宝玉互相浇灌的纯净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写出薛宝钗和林黛玉截然相反的特点,更突显出《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三段主要把薛宝钗和林黛玉进行对比。结合材料“她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委婉内敛”“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分析,把两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也就是把薛宝钗的委婉内敛与林黛玉的敏感尖刻进行对比。结合“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诗化的她”分析,把两人处世原则进行对比,把薛宝钗的现实与林黛玉的诗化进行对比。结合“她同样有少女的情怀,有对于宝玉的真实感情,但她和宝玉的婚姻最终成为空洞的结合”“在诗意的生涯中,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来浇灌对方的生命,便是她的人生理想了”分析,把两人的婚姻进行对比,把薛宝钗、贾宝玉的婚姻空洞与林黛玉、贾宝玉互相浇灌的纯净之情进行对比。主要从两人的性格、处世原则、婚姻等方面进行对比,写出了两人不同的特点,凸显《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特点。)
21.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如果以“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作“推测”或“推断”的主语,显得头重脚轻,读起来不流畅,由此排除A、B两项。其次,“推断”指推测断定,“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可以根据骨骼的钙化程度进行推测,但不能断定,由此排除B、D两项。)
22.①是指骨骼的年龄②为“早长”③如果骨龄落后2岁(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所谓骨龄”的内容可判断,这是在给“骨龄”下定义,因此第一空可填入的句子是“是指骨骼的年龄”。根据第二空后的“反之为‘晚长’”可推断“骨龄比生活年龄大1岁以上”是为“早长”,因此可填入的句子是“为‘早长’”。第三空前用分号隔开了前后内容,根据前面“如果骨龄比年龄超过2岁,要警惕性早熟”和后面“要警惕……生长迟缓”可推断出第三空要用的是假设的句子,而且与“早熟”相反的是“生长迟缓”,那么骨龄比年龄就要落后2岁,因此可填入“如果骨龄落后2岁”这样的内容。)
23.
【材料解析】
本题第一段材料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婢的评价,第二段材料概括叙述了当下社会的畸形审美观。两段材料的共同话题就是“审美观”的问题。
第一段材料中,“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两句话很关键,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
第二段材料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对“颜值即正义”和“无脑式”追捧进行了批评,从反面论述了具有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性。
综合两则材料,如果学生论述正确审美观的内涵,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算切合题意;论述追什么样的星的问题,算基本符合题意;如果只是泛泛的谈应不应该追星,要弘扬正能量等就算偏离题意了。
另外,写作这篇文章要避免空泛。学生要关注时代和社会热点,文章所选事例材料等应该体现时代性和新颖性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建议评分不超过48分。
【范文展示】
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
中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不仅在于金牌榜、奖牌榜上的优异名次,更在于他们向全世界人展现的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精神风貌,改变了国外对中国运动员固有的“不懂审美、单调无趣”的刻板印象。这种表现于国人来讲也无疑一种震撼,以至于有评论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大家的审美”。
而与此对照鲜明的却是,我们的社会依然充斥着各种病态审美。所谓“颜值即正义”将人的长相和品行画上等号;过度追求面相导致整容成风,千人一面;部分男明星阳刚之气尽失,却依然被粉丝捧称顶流;“耽改”影视剧打着仗义等旗号热播不断,泛滥成风;更有甚者,个别网红或以高调炫富、或以丑为美、或以恶俗媚俗等低级趣味哗众取宠,换得名噪一时。
扭转病态审美之风,刻不容缓;修正审美取向偏差,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
修正审美,注重内涵,首先要摒弃以颜值为单一标准的肤浅审美喜好。
“颜值推崇”在全社会相习成风,“颜值决定论”让整个社会的审美变得感性乃至盲目。饭圈文化如火如荼,“无脑粉”“脑残粉”前仆后继,跟风整形者如过江之卿,甚者出现类似“偶像犯罪也可原谅”“为偶像无偿献身”“为偶像拼命打榜”等等的痴言疯行。打破“颜值崇拜”的单一标准,就是要引导人们用睿智的思想拂去浅薄的表象,用厚重的品质考查人物的内涵,用理性的目光审视浮躁的社会。
修正审美,注重内涵,还要坚决抵制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趣味偏好。
扯了乡土娱乐的大旗便恶俗恶搞,哗众取宠;披了文化程度低的外衣便污言秽语,小丑跳梁;打了分享生活的幌子便高调炫富,妄自优越。类似种种,以丑为美大昌其道,物质奢靡各是其是,多是低级趣味惹出的祸端。抵制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趣味,恰恰是为端庄矜重的品行培育土壤,为纯洁高尚的情操营造氛围,为文明雅正的审美开拓空间,引导人们关注内涵,走向深刻。
修正审美,注重内涵,尤需要社会对内涵品质精神的大力弘扬倡导。
破除颜值崇拜,抵制低俗趣味,还远不足够。我们还要让全红婵阳光进取的奥运健儿成为青年偶像,让潘建伟等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成为时代先锋,让钟扬等爱国奉献的岗位标兵成为道德模范,让祁发宝等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成为民族英雄……正如以光明治愈黑暗,我们也要用真善美来治愈社会的病态审美。让朝气自信成为民族气质,让健康蓬勃成为时代风貌,让奋斗向上成为国家形象,病态审美自然会销声匿迹。
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的优秀表现,无疑为我们修正审美偏差做了良好开局。当人们因震撼而获得清醒,那我们不妨一起努力,从个人审美素养和内涵修养做起,而为审美风尚的扭转康续力量。薪春县2021年秋高中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2021年11月15日上午9:001:30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
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
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
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
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
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
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嬴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
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
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
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
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
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
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村施教,在
高二话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今天的教有中是不是还用得着 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
而已。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
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
的子弟才能入学。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
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有人说同时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
可信。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据《史记游
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
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
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舂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
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
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
杀 《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不是说墨子出
自儒,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韩非子》说“今之
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
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试论孔子》)
材料二
《论语》首篇首章:“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
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
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
于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同时首篇首章还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孔子曰:‘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不应该是一种
巧合,而应该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
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书,要注
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
我们认为,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首章首
篇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
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 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 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
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
系统学说的老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
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情境,而不是苘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摘编自杨朝明《论语诠解》)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