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6 07:41:24

文档简介

2021 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2021 年 11 月 9 日 下午 14:30-17:05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
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区,一年两熟。4-7 月为早稻生长季节,8-11 月为晚稻生长季节。这 一地区的村子一般建在地势较高且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稻田分布在村子四周。传统生产方式下,水稻田
间管理分两个基本阶段:一是前期集中管理阶段,即选择小面积耕地作为秧田集中培育秧苗;二是主要生长 阶段管理,即秧苗移栽到全部稻田后的全面管理。据此完成 1~2 题。
1.该地区秧田一般选择靠近村庄农田的原因是
A. 培育秧苗需精细管理,靠近村庄便于田间管理 B. 靠近村庄地势平坦,便于耕作
C. 村庄周围池塘较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D. 村庄产生的有机肥料多,土壤肥沃
2. 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改为一年一熟,只种一季水稻,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生产周期延长,不适合种两季水稻
B. 人口快速城市化,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C. 农民环保意识整体增强,只种一季水稻,有利于保护土壤肥力 D. 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粮食价格过低,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
汉十高铁(如图 1)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部地区与西北地区间的便捷联系通道,沿线经过
黄鹤楼、炎帝神农故里、隆中国家风景名胜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武当山等风景名胜,是 一条黄金旅游观光线路,被称为“湖北最美高铁”。据此完成 3~4 题。
图 1
(

















) (


试卷
) (

1

(

6

)
)
3.影响汉十高铁修建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加快秦巴山区脱贫致富,有利于社会稳定 B.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
C.沿河谷、平原修建,地势平坦 D.促进人才交流,产业转移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选择丹江口水库的首要因素是 A. 沿线海拔平稳,直接经过华北平原,工程量小
B. 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 25 年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水质保持优良 C. 沿线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水资源需求量大
D. 丹江口水库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上游,相对于东线水源地扬州(位于长江干流下游)流量更大
雄安新区包括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 3 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2020 年 4 月,已有中核集团、航天科技、中国石化等众多央企陆续从北京迁入雄安新区。我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十年 内将 480 万北京市人口迁移至该新区。据此完成 5~6 题。
5.影响雄安新区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 B.历史原因 C.国家政策 D.优美环境
6.北京市人口与企业迁入雄安新区,对北京市的积极影响突出表现在 A.促进经济发展 B.改善城市环境 C.疏解非首都职能 D.减少就业压力
云梦鱼面(如图 2)主产于湖北云梦,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云梦鱼面白如银、细如丝,故又称“银
丝鱼面”。云梦民间流传歌谣有:“要得鱼面美,桂花潭取水,凤凰台上晒,鱼在白鹤咀。” 白鹤咀位 于城西府河 “白鹤分流”处,所产的鳊、白、鲤、鲫,鱼肥味美,是水产中之上乘。据此完成 7~8 题。
图 2
7.云梦县有鱼面生产厂家几百家,但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影响鱼面生产企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B.优质的原材料
C.国内市场需求 D.知名度高
为促进云梦鱼面产业发展,云梦县政府加强鱼面产业的线上线下市场营销,措施之一是在武汉广场(武 汉最大的商业中心)设立云梦鱼面销售和饮食体验中心。
8.云梦县政府在武汉广场设立云梦鱼面销售和饮食体验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武汉距离云梦近,运输成本较低,利润相对较高 B.武汉市交通便利,有利于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 C.武汉市商业发达,商业的集聚效应强 D.武汉市人口和外地旅游人口多,市场规模大
2020 年 4 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沙尘暴天气。据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沙尘暴源于蒙古
-西伯利亚地区。图 3 是此次沙尘暴在我国过境时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此次沙尘暴经过中国华北—东北 一线,最后到达黄海—日本海一线。根据图文材料,完成 9~10 题。
图 3
9.根据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判断推动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气旋东移 B. 反气旋东进
C. 冷锋南下 D. 暖锋北上
10.2021 年 7 月,北京大学教授在中国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石灰岩中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其中最丰富的 是远古软体动物化石(鹦鹉螺),由此判断,该石灰岩层形成于
A.中生代早期 B. 中生代晚期
C. 古生代早期 D. 古生代晚期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 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 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 11~12 题。
1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1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冷湿,有利于苔原植被生长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湖泊,它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其面积和蓄水量季节性变化很大。由于 洞里萨湖流域降水集中期较湄公河磅湛以上集水区偏晚约 1-2 个月,因此产生湖水倒流现象。下图示意洞 里萨湖周边区域图(图 4)及磅湛站和波雷格丹站水量年内分布状况图(图 5)。据此完成 13~15 题。
图 4 图 5
13.洞里萨湖向湄公河补给水量最大的月份是
A.11 月 B.5 月 C.8 月 D.1 月
14.湖水倒流明显时,洞里萨湖
A.水量较大 B.水位最低 C.含沙量较小 D.处于枯水期
15. 湄公河流域近一百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减少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加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有利于内河航运 二、综合题(共 3 题,共 55 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图 6 中 O 为南极点,MA 为晨昏线,M 为晨昏线与纬线(70°)相切的切点,且与经线 OB 相交,图中
α为 30°,阴影部分与全球其它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6
(1)此日,出现极昼的纬度范围为 。(2 分)
(2)此日地球上正午物体的影子朝向正北方的范围是 。(2 分)
(3)此日,M 地昼长为 。(2 分)
(4)若图中C 点的纬度是44°,地方时为 4:20,则此日长春(125°E,44°N)的日出时间是 。(2 分)
(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 分)
(6)该日位于 40°S 的新西兰城市基督城昼长为 14 小时,上午 10 时太阳高度角约是 。(2 分)
(7)自图 6 所示季节再过半年后,中国远洋捕鱼船队在索马里海域收获颇丰,简要说明彼时索马里渔业 资源丰富的原因。(4 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 800 多年前的宋代《梦溪笔谈》中对岩溶现象已有 较多的记载。最著名的是明代《徐霞客游记》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我国西南的云、黔等地喀斯特区的地质地 貌及水文状况,并提出了石灰岩形成于海洋、流水作用对喀斯特地貌影响的观点。
材料二 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破坏, 就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洼地地形坡度小,位于洼地的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较薄(如图 7)。由于岩 石裂隙发育,这些耕地不易存水,雨时涝、晴时旱。
材料三 科研人员在典型喀斯特峰丛山地开展了生态重建试验。在水土保持方面采取立体生态农业模 式,既考虑地貌结构又考虑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注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对 一些居住分散或者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实施异地生态移民。
材料四 山区交通运输布局必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人们通常会在地形相对和缓的河谷地带选 线,线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需要翻越山岭时,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但在贵阳附近山区公路建
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尽量直线前进(如图 8)。
图 7
图 8
(1)结合地质历史材料,分析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6 分)
(2)喀斯特峰丛山地为什么既旱又涝 (6 分)
(3)为什么要在有些地区实行异地生态移民 (6 分)
(4)如何评价贵阳附近山区公路建设中采用桥隧相结合,尽量直线前进的方式 (7 分)
18.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如图 9),完成下列问题。(14 分)
图 9
(1)图中沿 140°经线自南向北,最南部的气候类型是 。(2 分)
(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6 分)
(3)澳大利亚西北部 1 月盛行西北风。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 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6 分)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A,B,B,B,C 6~10 C ,B, D, C, C 11~15 D, D, A, A, C
二、综合题(共3题,共55分)
16答案:(1)70°S~90°S或70°S及其以南地区(2分)
(2)20°S~70°N(2分)(3)24小时 (2分)
(4)7:40 (2分)(5) 20°S、60°E(2分)(6)50°(2分)
(7)北半球夏季时,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2分)西南季风将索马里海域表层暖海水吹走,底部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饵料丰富。(2分)
17答案:
(1)云贵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是海洋的一部分,长期化学沉积作用,形成了深厚而面积广大的石灰岩,为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2分)后来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抬升到了较高的位置,形成海拔一两千米的大高原(2分)再后来由于气候湿热,有利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和溶蚀作用的进行,形成了现今的喀斯特地貌。(2分)
(2)该地区的“旱”:因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旱季降水偏少;喀斯特地区岩溶作用强,降落的雨水在石灰岩地面很快渗漏下去。(3分)该地区的“涝”:因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且汇流快,流速快;当地石漠化比较严重,山区缺乏植被保护,在暴雨之下,洪水对洼地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威胁。(3分)
(3)耕地和聚落主要分布在洼地,喀斯特峰丛山地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较薄﹐由于岩石裂隙发育﹐不易存水;(2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生存条件恶劣;(2分)异地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防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2分)
(4) 优势:能够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生态保护。(任答3点5分)劣势:桥隧比例的增加,也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2分)
18答案
(1)地中海气候(2分)
(2)南回归线横贯澳大利亚中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 (2分)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2分)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2分)
(3)1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 (2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为西北风; (2分)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此时为湿季,气候湿润。(2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答案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