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激趣导入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烽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项目推进,单元统整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项目四
项目五
走进作者
夯实基础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细读感悟
品味内涵
品读语言
分析特色
拓展延伸
举一反三
方法指导
走进作者
夯实基础
PART 01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读准字音
liáo
miǎo
yí
qín
qǐnɡ
xǔ
pín
yùn
chèn
chuàng
niān
ài
pì
jiā
zhū
qī
寂寥
缥缈
心旷神怡
擒住
顷刻
栩栩如生
颦
意蕴
铢两悉称
悲笳
怆然
暧暧
譬如
信手拈来
惨戚
读准字音
附丽
姑且
笼统
蛾眉
谚语
轻描淡写
目不忍睹
gū
fù
lǒng
yàn
dàn
dǔ
é
解释词语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铢两悉称:
闲情逸致:
PART 02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无言之美”。
二、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议论文
三、议论文的常见结构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引论——分论——总论”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引出“无言”的论题,并点明研究的角度。
第二部分(3—12):用四种艺术形式解释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论点——说出来的越少,越有美感。
按照“引论—分论—总论”的结构,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PART 03
细读感悟
品味内涵
细读感悟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何作用?
细读感悟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这里的美术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2.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
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
请输入汇报文字
请输入汇报文字
请输入汇报文字
请输入汇报文字
细读感悟
汇报文nih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探究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不尽意
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请单击输入您的汇报文字
汇报文nih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言不必尽意
细读感悟
四种艺术形式:美术、文学、音乐、雕刻。
运用的主要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4.作者从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细读感悟
5.合作探究:从四种艺术形式中任一方面,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对比
绘画的选择性
文学作品的意蕴
细读感悟
从文学作品中探究无言之美——
陶渊明《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散,江上数青峰。”
音乐的无声
细读感悟
从音乐中探究无言之美——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雕刻的含蓄
细读感悟
从雕刻中探究无言之美——
放大
总结论点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感情,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细读感悟
PART 04
品味语言
分析特色
论证严谨
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他不仅列举了《论语》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写作特色
论据充分
风格灵活
文中运用的书面语较多,如“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非唯不能,而也不必”等,这些句子与本文的语言风格相符,给读者带来一种典雅的美感。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把道理讲清楚,还灵活运用了口语表达,如“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写作特色
语言优雅
拓展延伸
举一反三
PART 05
拓展延伸
示例一: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前来参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魁选,即第一名)
1.回顾课文内容,发散思维,说一个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拓展延伸
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
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把这“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拓展延伸
示例二: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边城》的结尾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青人纯洁的情爱已成为永恒。
拓展延伸
示例三:
以《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拓展延伸
作者以“曲终人不散,江上数青峰”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之美。请你选择一句你熟悉的诗句进行分析,写1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品味古典文学中的无言之美。
2.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