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统编版 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 统编版 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6 16: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共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景,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书戴嵩画牛》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土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及学生学情,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意,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教学难点是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发挥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除了将故事讲完整、讲生动,还要能将对重点句的理解、讲述与想象巧妙融合。如当时的天气如何?杜处士心情如何?怎样曝书画?要讲好这个故事,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都是可以挖掘和想象之处。
二、教学目标
读准“数”“曝”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意,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发挥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预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题跋
(课前2分钟背诵苏轼的诗词)
诗词导入
我们刚才背诵的是苏轼的诗词。有人专门对苏轼的作品做了这样的统计。(出示)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从体裁角度引出“题跋”)
苏轼作品分类统计表
体裁 诗 词 文章 题跋
数量 2700余首 350余首 4800余篇 近600篇
代表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湖楼醉书》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书文同画竹》 《书戴嵩画牛》
了解题跋。
什么是题跋呢?(出示)指名读。
理解课题。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这篇《书戴嵩画牛》,体裁就是题跋。(板书:题跋) 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题写在戴嵩画的《斗牛图》上(的一篇题跋)。
(二) 初读,读出节奏
预习反馈。
(1)读准字音。根据预习情况重点指导“数”的读音。引导学生根据意思定音:“以百数”的“数”是计算的意思,应该读第三声。
(出示字典中两种读音的意思)
(2)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曝”的书写。笔画较多,书写时就要写得紧凑一些。暴晒在太阳底下就是“曝”,最后水的变形这一部件要注意笔画(水的变形书写时用红色粉笔标出)。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读出节奏。古文在朗读时还应读出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出示难读的句子)
根据停顿,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做到“声断气不断,虽有停顿,仍有连贯。”
(三)细读,感悟形象
1.自主学习。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出示)
2.学生交流:(预设)
杜处士
说说你的理解。重点抓住关键词“好书画 ”、“尤所爱”感受杜处士是一个喜爱书画的人。
想象理解“常以自随”。在什么时候带在身边呢?
一字多义。第一个“轴”是幅、卷的意思,是量词。第二个“轴”是用......作画轴的意思,是动词。随机理解“囊”。
牧童
(1)说说你的理解。
(2)想象理解“拊掌大笑”。怎样是拊掌大笑?表演读句子;感悟牧童率真的形象。
(3)想象理解“笑而然之”。牧童“拊掌大笑”,那个有才学的、有德行的、不愿做官的处士呢?发挥想象:笑而然之是怎么笑?笑的时候会怎么做?怎么说?从中感受处士的虚心。
3.朗读牧童、处士句子,读出自己对笑的理解。
4.苏轼写这篇题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揭示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随机理解“奴婢”。“奴婢”:旧时指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通常男称“奴”,女称“婢”;后来用作男女仆人的泛称。结合语境,在文中“耕当问奴”中“奴”理解为“农民”,“织当问婢”中的“婢”理解为“织工”。
(2)拓展深化。
(3)明白道理。说遇到问题应该——向内行人请教。(板书:向内行人请教)
(四)合作,讲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出示要求)
☆ 声音响亮,要用上讲故事的语气。
☆ ☆ 故事内容要符合原文意思。
☆ ☆ ☆ 可加入自己大胆合理的想象。
2.用讲故事的语气,流利、大胆、完整地讲一遍给同桌听。
3.指名讲故事;评议。
(五)延伸,引发启示
1.延伸阅读。
除了问就够了吗?(出示《书黄筌画雀》)大家或许能从这里找到答案。
(1)自主学习。请大家借助注释,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2)明确观点: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君子应该认真学习并且要善于提问。)
2.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东坡题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书戴嵩画牛 (题跋)
牧童 处士 耕当问奴,
拊掌大笑 笑而然之 织当问婢。
(率真) (虚心) (请教内行人)
样例:本课例为2019年11月湖州市小学语文名师送教活动”展示课。
教后反思
这则文言文虽仅有 93 个字,涉及的内容有不少:文言词语可以教,句式可以教,篇章结构可以教……这么多的内容该怎样取舍?
细读教学用书,研读教材后,我根据年段目标、单元语文要素,再结合文本内容、课后习题以及学情确定本课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读通、读懂、读深,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意,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教学难点是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发挥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
文言文教学的前提是解读文本,基础是解决好“言”的问题,如何将“言”和 “文”统一起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杜处士、牧童的语句,勾画批注,感悟人物形象,与文本、与自己、与教师充分对话,亲历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几次磨课中,我发现学生讲故事时仅停留在文言文直译上。要想将故事讲生动,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想象是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因势引导:当时天气如何?杜处士的心情如何,怎样曝书画?周围旁观的人还有谁?小牧童当时的表情与动作又是怎样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方面来讲好这个故事。
跳出课堂教学,再回首反观整个过程,虽关注了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了课后习题,关注了学情,细细想来,却遗忘了关注六年级学生文言文教学内容上的缺失。尤其是对“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对六年级学生来讲有些脱节,我想这也正是在几次磨课中学生讲故事时仅停留在文言文直译上的真正原因。统编教材三上《司马光》课后习题要求“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习题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书戴嵩画牛》课后习题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三则文言文的课后习题都指向了“复述”这一要素,但复述的方法和要求是不同的。如何关注缺失的内容?如何做到有效的衔接?如何在教学中既做到“瞻前”,又做到“顾后”?这些问题是我们首次使用统编教材的老师需要思考、值得思考、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