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A)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移情现孓要使审美者获得关感,必须是主、客观杂件的完关统一
首先,移情的对本身必须是美的。一个审美者有可能把随风摆动的杨柳看成是一个娇柔
的女子,但西对一干括的树木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关感朊岛了容观存在的美,就是一句
空话。
其次,客观存在的美必须通过审关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
活动,才能产生美感。真正的审活动决不是苘单的拟人式的物我冋-,而已经是内在情感与外
部事物间的一种“同构”。这种“网拘”的产生,就是审美主体在情惑的推动下,运用思维和想
准确地把捏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实现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南开了诗人对暮年
和夕阳的相似点的联想和理解,就不可能出现这个审美的移情现象。可见,审美移情活动的硝是
主、吝观条件的究美统一。人的关感意识中所产生的移情心理活动,是意识对于容观事物的美
的主观反映。
审美移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际上就是在审头主体反映审关对象的过程中,审美主体
的感情作用于审美对象的联想的一种表现,是美感和联想相互作用的结罘。
意大利学家缪越陀里认为,在诗的形象中,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好象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具
有人的感情和性格,主要是国为“想象力交了感情的影响”。可兄,审移情作为联想的表现形
式之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情感和想象的相互作用。而联想只是由一物想
起另一物,使两个事物的表象联在一起,不一定具冇人的情感。“夜莺在歌唱”,“零落成泥碌
作尘,只有香如故”,“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牧,冬山如睡”等等,不都是在审美主休感情
的作用下,根据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扣似而刑成的联想吗 不闷的是,在
这种相似联想中,情感的作川,使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了更大的心然联系
因而往往消失其联想过拉,使自热事物的形京特征与人的感情、意志、活动在欣赏者的意识中
完全力一体,欣赏者便似乎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冇了感情仰活动,欣賞者的感情和联想相
互作用和结合,能使欣賞者在联想中产生一种充满感情的打笕,所以我们扌把审关移情视为联
想的一种特殊的表現形式
审移情昃玗自我生饣发现的结罘,所以寸导致美感的产生。对审美活动而言不是外酆世
界的一切都能获得审美搶快,只有哪些由主体的整个心昃选择出来与自己类似和通的事物才
能使其抉。当人们用审彡的方式去自共时,其尖是努力在整体自战中发現“自戊“的倒
弜,反过未,升当他的个性在外在世罪中获自我感觉时,便息咔着他已进了审美找态.可见,
审移情在人类能够较力清醑地铕悟自馬和人生的阶段上产生的.人从认识外构走向认识自
我,从自烈的拟人化(物我同一)到自然的人化(物我同构),正是这种“清”的标志
(摘编自姜开成《审美栘情与文掌创作冫)
高三语文试题(A)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B(“不需要联想的过程 ”曲解文意)
2.(3 分)A(B 项“人心情沮丧时看到‘莺歌燕舞’也不会有触动”曲解文意;C 项“老年
人的审美移情体验比青年人的更丰富”于文无据;D 项“景物情态的变化不会影响主体的
审美”错)
3.(3 分)C(只是景物描写,不符合移情特点)
4.①材料一先围绕审美移情是主、客观条件统一的观点,以举例和引证论证展开论述;然后
论述了审美移情是如何产生的。②材料二先写人的内在心境和外在物境会相互作用,然后
论述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的两个重要条件,并以举例和引证加以阐释。(4 分。每点 2 分,意
思对即可)
5.①王夫之关于“情”与“景”的话体现了“移情”现象,即在情感的作用下,使本没有情
感的景物似乎也有了人的情感;②外在物境与内在心境相一致时会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
验,被赋予了人的情感的外物又影响到人的情感,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3 分)C(“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不平和惋惜”错)
7.(3 分)D(“一直延续下去”错,“马上望祁连”在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8.①善用叠词,富有音韵美。如“田田”“层层”“起起伏伏”“川川”等,真实、贴切地
写出了祁连山坡上的草的生机和活力;②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如“一个个沟坎、
一个个渠洼、一个个山头”,突出了祁连山植被的生机勃勃;③多用修辞,形象生动。如
“每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祁连山就把自己堆积成沉思的模样”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
出大雪过后祁连山的形象特点。(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言之成理亦可得
分)
9.①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祁连山具有代表性的景色——雪、草、河流,使祁连山的景象更真实、
具体、生动,以更好地突出祁连山所带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②祁连山的雪、草
和河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触发点,寄托了作者对祁连山的深挚情感,以及对新时代国家
对祁连山一系列生态保护策略的肯定和赞美。(6 分。每点 3 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
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11.(3 分)A(“庙号”错,应是年号)
12.(3 分)D(根据原文应是 “恐怕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
1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
(判断句式、“枢机”、“容易”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
义而宣扬奸邪。(“若”、“是”、“佞人”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14.告诫唐太宗,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人人都能看见,言行需谨慎。
(“居高位”“能看见”“需谨慎”各 1 分,共 3 分)
高三语文答案(A)第 1 页(共 3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C(“表达作者对好友崔全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错)
16.①对崔全不闻于世、不受重用的惋惜与不平。首联中“不自炫”“知者稀”与尾联表现出
崔全不被人赏识、不受重用的现实,暗含了作者的惋惜与不平;②对崔全不媚权贵、孝敬
双亲的赞美。通过颔联阮籍与老莱衣典故的使用,表现出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③对友
人远行被放的抚慰。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
苦闷。(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示例: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6 分。每空 1 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亦可
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18.(3 分)C(鱼水情深: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唇齿相依: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一成不变:指一经形
成,不再改变。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一代代传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
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
19.(3 分)D(①介词误用;②搭配不当;③语序不当)
20.①字数相等,前后分句皆为 8 字,构成一组句子;词性相对,“历史”对“精神”,名词
相对,“铭记”对“传承”动词相对;结构相同,分句主干都是主谓结构;意义相关,强
调了“铭记历史”与“传承精神”的内在关联。②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
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义。(5 分。答出①给 3 分,答出②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3 分)A
22.①但有时不需要佩戴这种口罩 (或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这种口罩) ②它可根据条件
的变化调节孔径 ③当人们在污染的空气中锻炼时(6 分。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参照 2021 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 44 分为基准分。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①符合题意,中心 ①基本符合题意, ①部分偏离题意, ①完全偏离题意,中
突出,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内容较 中心松散,内容单 心分散,内容空洞,
材料丰富新鲜;② 充实,个别材料不 薄,大部分材料不 材料不切题;②文体
特征
文体特征鲜明,结 切题;②文体特征 切题;②文体特征 特征不鲜明,结构混
构紧凑;③语言流 较鲜明,结构完 不鲜明,结构松 乱;③语句不通,错
畅,有文采。 整;③语言流畅。 散;③病句较多。 别字多。
赋分 60—53 52—42 41—32 31 以下
比例(%) 10—15 60 10—15 10—5
高三语文答案(A)第 2 页(共 3 页)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
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
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
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
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
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
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
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
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
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徵回答
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
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魏徵上疏说: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信
任臣下,就没有用来让臣下做事的办法,臣下不信任君王,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的办法。信任
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
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
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
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
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
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
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
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
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
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
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
徵,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太
宗亲笔,写诏书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
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
今听到你们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高三语文答案(A)第 3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