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创新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创新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6 09:34:38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卷
班级: 姓名:
考试范围:75;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3分)
1.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1996年9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了一颗位于小行星带主带的小行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8117Yuanlongping),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下列关于“袁隆平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环绕太阳运动 B.它的体积与地球相似
C.它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D.它四周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
2021年6月,加拿大北部地区出现短时极光景观后,部分地区出现了停电现象,后又波及至美国东部地区。专家分析本次停电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个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太阳活动爆发 B.太阳自转加快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3.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扰动地球的磁场B.干扰地球电离层C.有线电通信中断D.损坏卫星电子器
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大约是极地地区的( )
A.2倍多 B.1/2 C.相当 D.10%
5.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物体的干物质的重量,称为生物量,单位为千克/(平方米﹒年)。一地生物量的大小与图中太阳辐射的分布成正相关。据此可以推测,下列地区中,生物量最大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B.黄土高原 C.阿尔卑斯山 D.中西伯利亚高原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除上述纬度因素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B.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强
D.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相比,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16:49在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2.88°N,128.26°E)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7.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8.地震发生后,图中船只上的人员( )
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
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9.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共有(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早古生代、三叶虫 B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C前寒武纪、蓝细菌 D中生代、恐龙
11.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读中亚局部示意图(单位:m),回答下列各题。
12.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比乙河入湖口明显,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河下游含沙量比乙河小
B.甲河水面以下坡度可能比乙河缓
C.甲河流量比乙河大
D.受西风影响,甲河入湖口湖水的顶托作用比乙河入湖口大
1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所产生影响的是( )
A.阻碍沙漠扩展的重要屏障 B.缩小周边地区的气温变化
C.东部农业发展的重要灌溉水源 D.提供较为丰富的鱼类产品
14.湖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面积萎缩,调节气候能力降低 B.盐度降低,湖中生物多样性减少
C.降水增多,洪涝灾害频繁 D.调节径流能力增加,土壤盐碱化加剧
读某区域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5.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四聚落中(  )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17.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18.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图所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0.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岩浆岩、风力侵蚀 B.岩浆岩、流水堆积
C.沉积岩、冰川侵蚀 D.沉积岩、流水侵蚀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共40分,每空2分)
21.(本题16分)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行星A是 ,B是 。
(2)图中小行星带位于_ ___星与___ _星轨道之间。
(3)图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 __,中心天体是__ 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 。
(5)地球上存在生命与其自身条件密切相关,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自身条件__ __ 。
22.(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为110千米,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
材料二 下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下右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
(1)岩石圈范围在左图中对应的字母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字母C对应圈层的特点有___________。
(2)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
(3)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_
23.(本题14分)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
(1)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貌是 图,该地形剖面呈“ ”型。
(2)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貌是 图,该地貌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是 。
(3)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图。
(4)由流水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貌是 图,该地貌名称叫 。
试卷第1页,共3页
精简参考答案
A 2.A 3.C 4.A 5.A 6.B 7.D 8.A 9.C 10.D
11.C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B 19.D 20.D
21.(1) 土星 金星 (2) 火 木
(3) 太阳系 太阳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22.(1)D E 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较快)。
(3)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任答2点)
23.(1)A V(2)C 干旱少雨(3)D (4)B 河口三角洲
参考答案
1.A
【详解】“袁隆平星”属于主帯小行星,主小行星均环绕太阳做公转运动,A正确。“袁隆平星”属于主小行星,而地球属于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因此它的体积远比地球小,B错误。“袁隆平星”属于主带小行星,主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C错误。“袁隆平星”属于主带小行星,体积质量很小,不可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大气层,D错误。故选A。
2.A3.C
2.材料中提到了短时极光景观、电网出现停电现象,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极有可能是太阳耀斑爆发,A正确。与太阳自转加快、太阳辐射增强或弱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是一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干扰地球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损坏卫星电子器;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ABD跟太阳活动有关,太阳活动对有线电通信没有影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
4.A5.A6.B
【分析】4.读图可知,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超过12,大约是极地地区的2倍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读图,图中的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是赤道地区,生物量的大小与图中太阳辐射的分布成正相关,所以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的生物量最大,A正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阿尔卑斯山位于欧洲,都是中纬度地区,生物量较少,中西伯利亚高原属于高纬度地区,生物量最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虽纬度较高,但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非常丰富,A错误。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B正确。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但是太阳高度低,而且半年是极昼半年是极夜,太阳辐射很弱,C错误。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相比,雨雾天气多,太阳辐射较弱,而不是因为海拔较低,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7.D8.A9.C
【分析】7.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为水圈;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震源不会在水圈和生物圈,AB错误。本次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且海洋相对较薄,故排除③圈层,C错误。软流层深度在80~400km之间,而震源深度为100千米,故最可能位于④圈层,D正确。故选D。
8.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后纵波到达水面后,使得船只上的人员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只感觉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主要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三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到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为古登堡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0.D11.C
【分析】10.阅读题干可知,由于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推测最繁盛的动物应是恐龙,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11.由题干材料可知,该煤层形成时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异常茂盛,故排除A、B选项;森林的茂盛说明该时期、该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C正确,排除D。
【点睛】
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总结如下:
12.A13.C14.A
【分析】12.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比乙河入湖口明显,原因是甲河下游含沙量比乙河大,A错误。降低相同的落差,甲河流程长,水面以下坡度可能比乙河缓,B正确。甲河流量比乙河大,乙河是季节性河流,水量小,C正确。受西风影响,甲河入湖口是逆风,乙河是顺风,甲河入湖口湖水的顶托作用比乙河入湖口大,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A。
13.巴尔喀什湖是该地区阻碍沙漠扩展的重要屏障,A属于。湖泊调节作用,缩小周边地区的气温变化,B属于。东巴尔喀什湖为咸水湖,不能作为东部农业发展的灌溉水源,C不属于。湖泊水体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鱼类产品,D属于。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所产生的影响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4.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面积萎缩,调节气候能力降低,A对。盐度升高,湖中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降水少,洪涝灾害少,C错。调节径流能力减小,土壤盐碱化加剧,D错。故选A。
【点睛】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巴尔喀什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巴尔喀什湖为咸水湖,西巴尔喀什湖为淡水湖。
15.C16.B
【分析】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5.读图可知,图中丙聚落位于河流凹岸,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且该处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故受泥石流威胁最大,C正确。甲、乙处来水较少,丁处碎流量最大,但河道平直,行洪通畅,受泥石流威胁较小,ABD错误。故选C。
16.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水量小,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人流物流较少,发展缓慢,B正确。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A、D错误。丙聚落位于河流凹岸,受洪水灾害影响大,不利于其发展,C错误。故选B。
17.B18.B
【分析】17.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项正确。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项错误。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项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18.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项正确、B项错误。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项正确。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点睛】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
D20.D
【分析】19.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溶洞等,说明当地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据上题可知,该地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侵蚀)的结果,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所以,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21.(1) 土星 金星
(2) 火 木
(3) 太阳系 太阳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为背景,考查了八大行星的分布、生命存在的条件,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识记能力。
(1)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A是土星;B是金星。
(2)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3)由图示信息显示为太阳系图可知,所以图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所以中心天体是太阳。
(4)读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的生命存在创造了安全的空间环境。
(5)读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地球与太阳日地距离适中,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和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22.D E 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较快)。
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任答2点)
【分析】本大题以印度尼西亚地震及地球圈层分布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地震波的特点、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需要结合课本关于地球内部圈层介绍即可作答。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对应图中D和E;根据课本所学字母C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因此①为D、②为 E、C圈特征为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此外建筑物抗震结构与质量也影响救援时间,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针对题干要求行为主体学校和家庭角度从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逃生技能等方面回答,合理即可。
【点睛】地震灾害应对措施:加强对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管理、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努力提升地震应急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汲取教训,防患未然。
23.(1)A V(2)C 干旱少雨(3)D(4)B 河口三角洲
【分析】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详解】(1)读图可知,A图是河流峡谷地貌,B图是河口三角洲地貌,C图是风蚀蘑菇地貌,D图是角峰与冰斗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貌是河流峡谷(A图),该地形剖面呈“V”型。
(2)由上题分析可知,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貌是风蚀蘑菇(C图),该地貌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主要在西北干旱区。
(3)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角峰与冰斗(D图),该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区。
(4)由流水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貌是三角洲(B图),该地貌名称叫河口三角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器减
高一期中考试答题卡
姓校
选择题
解答题
3(1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