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鹿角和鹿腿 第2课时 优质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鹿角和鹿腿 第2课时 优质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6 11:43:55

文档简介

7《狮子和鹿》教案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范读音频可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 最喜欢它的什么
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生齐读题。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你想想自己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  
A、同桌互相读。B、开火车读。C、生齐读。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 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板书鹿角
2.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 (美丽)板书美丽
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1)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
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
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
(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
  3.正在小鹿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的视线往下一移,看到了自己的腿,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
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
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
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师: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撅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
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个别读、齐读
4.师:就在小鹿抱怨的时候,危险也向它逼近了,看,你看见了什么?(狮子)小鹿,你心里怎么样?(害怕)
多么紧张,多么危险的时刻啊,带着你的害怕和紧张,谁来读一读第5段?
(1)师:狮子正向小鹿逼近,多么危险啊,我们都很想知道,鹿能脱险吗?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反馈,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 (腿)这是怎样的腿 (有力的腿)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 (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
(3)那美丽的角是不是也帮了它很大的忙 (没有,差点害了它)朗读剩余部分,读出危险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师生共同总结,提示寓意,拓展延伸。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拿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鹿角 鹿腿    
美丽 难看  
差点送命 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扫码布置本篇课文朗读任务(共30张PPT)
7.狮子和鹿
第二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01 课文品读
02 课文赏析
03 课文拓展
01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文理解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池水比作镜子,写出了池水的平静、清澈,也为下文鹿在水中看见自己的倒影作铺垫。
课文理解
概念: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答题模式: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
品析铺垫的手法
课文理解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课文用感叹句有什么好处?
作者连用两个“多么”写出了鹿此时内心的惊喜、骄傲,他陶醉在自我欣赏之中。用感叹句把鹿的惊喜、骄傲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鹿角比作珊瑚,写出了鹿角的美丽形状。也为下文美丽的角与细细的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埋下伏笔。
课文理解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鹿觉得自己的腿太细,配不上自己美丽的角。“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这些神态描写,充分表明了鹿对自己腿的不满。
这句话写出了鹿对腿的什么态度
课文理解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蹦来跳去”“不一会儿”“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写出鹿的腿细长有力,跑得快,所以躲开了狮子的追赶。这里体现了腿的作用。
课文理解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却”字表示转折,这句话写出了角给鹿带来了麻烦,为下文鹿对自己角的看法改变埋下伏笔。
课文理解
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写鹿依靠细长有力的腿逃生,却险些因为美丽的角命丧狮口。
课文理解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有所长、有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狮口逃生后鹿对自己的腿和角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明白了外表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外表不漂亮的东西有时能救命。
课文理解
界定:神态、语言描写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表达方法。一首寓言故事就是借助一个小故事的记叙,从而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学习寓言时抓住故事中主人公的语言神态描写能够很快明白寓言的寓意。
学习方法:朗读课文,借助语言神态描写前后对比体会寓意。
运用:课文第3-7自然段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写出了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读出鹿的心情变化。开始对角是喜爱、赞美,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对腿是不满和抱怨,读出纠结不满;经历了逃跑的过程,对角和腿的评价则是另一种口气,侥幸中带着感激。
借助语言神态描写前后对比体会寓意
02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本课围绕鹿的角和腿讲了什么故事?
本文围绕鹿的角和腿,讲了鹿遇到狮子后奋力脱险的故事。
延伸问题
鹿的角什么样?一开始鹿对自己的角是什么态度?
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欣赏、喜爱的态度。
延伸问题
鹿的腿有什么特点?一开始鹿对自己的腿是什么态度?
很细。抱怨自己的腿长得难看。
延伸问题
被狮子追赶后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态度上有什么转变?为什么?
鹿觉得自己的腿对自己更有用。在面临危险时,美丽的角差点让自己命丧狮口,而细长难看的腿却使自己狮口逃生。
课文结构
美丑并存价值在
物有长短辩证看
狮子和鹿
池塘喝水
明白道理:
撒开腿跑 狮口逃生
腿:太细了—抱怨
角:精美别致—欣赏
狮口逃生
角挂树枝 险些送命
有用的不一定好看
课文主旨
本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03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科利亚的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推荐阅读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推荐阅读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推荐阅读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子小     量了十步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子大了一倍  量了五步
2.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推荐阅读
争论的故事
今天,盛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
“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推荐阅读
“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兄弟俩就找他评理。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可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故事讲完了,盛老师笑着问大家:“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推荐阅读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兄弟俩为什么争论?结果呢?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厚积薄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鹿驰走,无顾,六马不能望其尘。
所以及之者,顾也。
《尸子》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