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教案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范读音频可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2. 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4. 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课文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 、同学们,你知道书上的纸是怎么来的吗 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发明。(出示课题)
2、读一读,说一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课件:课文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填空:
纸是( )发明的,他利用( )造纸,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纸称为( )。
3、给课后习题1的四幅图排顺序,并讲一讲纸的发明过程。
4、自由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交流并梳理。
三、学习课文
1、用手势表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哪几节写了纸发明以前
3、轻声读一读这几节,思考:
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 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
4、交流。抓住以下句子:
(1)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竹片做的呢!
(2)人们就把字写在帛上面。
课件出示:竹片、帛做的书。
同桌讨论各自的缺点:笨重,贵。
板书: 竹片———— 帛
笨重 贵
5、同桌相互说,
6、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部首查字法等)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
2、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纸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4、围绕“纸”的话题,结合所学的所感的,尝试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边读边思考,世界上没有纸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 他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脱离课本说一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定向
所以,人们就想要找到一种材料用来做书,那就是纸。可纸又是怎么发明的呢 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学点什么
三、学习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了解“传承”的意思。
3、自由朗读。
4、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1)重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2) 重点理解:蔡伦发明的纸是什么样的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纸以树皮和破布为原料,又轻又薄 ,价钱便宜。)
认识蔡伦、欧洲。
教师提示归纳:用“发明时间、发明者、造纸原料、纸张特点”这几点来回答。
5、指导朗读。
(1)自由读,想想:你觉得该怎样读 为什么
(2)抓关键句体会。
纸是咱们中国发明的。
早在西汉时代,我国就已经有纸了。
中国的造纸方法传到欧洲,外国人才懂得造纸呢!
小组讨论:听了介绍,经过你自己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四、拓展说话
1、学生说说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中国人民的伟大。
课外阅读:
“火药的发明”“毕升发明印刷术”“指南针”“蔡伦造纸术”
2、看看现在的纸,理解纸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进步。
3、写话练习,把自己最感动,最想说的或很感兴趣的话写下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纸的发明过程回家说给父母听一听。
板书:
纸的发明
纸的发明过程:
竹片做成—丝绸当纸—棉絮和麻做纸—树皮、破布做纸
(重) (贵) (粗厚) (轻薄便宜)
扫码布置本篇课文朗读任务(共26张PPT)
10.纸的发明
—第二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壹
课文品读
贰
课文赏析
叁
课文拓展
壹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朗读课文,体会我国造纸术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
课文理解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造纸方法发明之前
作者告诉人们文字发明早于纸的发明。
课文理解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造纸方法发明之前
“但是”笔锋一转,写出这种做法的不足。
课文理解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造纸方法发明之前
先写“帛”上写字的好处,克服了竹片、木片上写字时阅读、携带、保存的不便。“但”“只有”点出“帛”书写的缺点。
课文理解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年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西汉时代
西汉时代懂得用麻造纸及麻纸书写的缺点。
课文理解
列图表整理课文的写作顺序
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条理才能说清楚、说明白。这个条理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在阅读别人写的文章时,整理出写作顺序能很快读懂文章。整理写作顺序方法有很多种,列图表整理是其中一种方法。选用这种方法时要先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到共同的地方,然后用图表呈现就比较好理解了。
课文理解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我体会到: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搬运和保存也方便,蔡伦真聪明……
东汉时代
一个“;”,一个“再”写出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具体生产过程分为两步。
这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具体造纸过程,语言的表述感受到制作材料的易得,制作过程的简单。
课文理解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写蔡伦造纸术流传下来的原因。
课文理解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中国人太伟大了,竟然用这么容易找到的便宜材料做出这么实用的纸来,以后我们写东西、阅读、搬运、保存再也不发愁了。
我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朝鲜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贰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用“什么时间做什么”的句式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完成课后第一题。
造纸方法发明之前
后来
东汉时代
西汉时代
先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刻在竹片木片上,再后来写在“帛”。
懂得用麻造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
延伸问题
这段写的是纸发明前人们记录、阅读、携带、保存文字的不便,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在“纸”上的探索不断,也使得纸的发明显得非常迫切,正是因为这些探索使得后来的纸的发明水到渠成。也与后文“……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呼应,为后面蔡伦改进造纸术做好的了铺垫。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写这段有什么作用?
延伸问题
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发明影响了全世界?
四大发明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还有锯子、石拱桥、木匠不用钉子而用榫卯结构……。
课文结构
造纸方法发明之前
后来
东汉时代
西汉时代
先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刻在竹片木片上,再后来写在“帛”。
懂得用麻造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
课文主旨
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造纸术发明及传播,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与影响。了解国情历史,具有文化自信,尊重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叁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印刷术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早期,人们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所以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推荐阅读
秦代统一文字以后,汉字发展迅速。读书人要读正史和经典,佛教、道教教徒中的识字者也要读佛经、道经。这样一来,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显著提高。纸的发明,为社会提供了优质、轻便、价廉的书写材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南北朝是纸写本的繁荣时代,写抄本的盛行,使书籍产量大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手抄书籍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隋朝时随着刻划、拍印以及树皮布印花工艺的手工雕刻技术的进步,逐渐由简陋、粗糙的刻划,向复杂、精致、规范的镌刻方向发展,为手工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智慧的中国人在实践中发明了印刷术,在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后,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推荐阅读
宋仁宗时的毕昇汲取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
思考:1.读短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南北朝时
印刷术
发明之前
2.如果你是蒙古人或者欧洲人,当印刷术传来后,你会说什么?
宋仁宗时
隋朝时
推荐阅读
榫卯结构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推荐阅读
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推荐阅读
思考:
1.读短文,下列与文章意思相符的选项是( )。
(1)榫卯结构都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卯;凹进部分叫榫(或榫头)。
(3)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
2.问家长,或者查资料看看我国哪些古老的建筑主要用的榫卯结构。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