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蜜蜂》教案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范读音频可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经过观察以及课外阅读,你们对有关蜜蜂的知识了解多少?
2.今天,咱们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看看他笔下的蜜蜂具有怎样的特点。
板书课题,蜜蜂提醒二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几人分别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了证实蜜蜂有无辨认方向的能力,亲自捉了20只蜜蜂,做了记号,装在袋里,带到两里之外放飞,检查蜂窝,结果有17只飞了回来。作者由此得出:蜜蜂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3)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板书:实验试验目的过程结果结论
(4)理解: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细读第一段。
(1)找出实验的目的。板书:辨认方向
(2)文章怎样具体写实验目的的?板书:无论……总……
(3)用“无论……总……”说话。
2.作者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细读课文,看作者做了那些工作?在书中找找画画,同位交流交流。
3.学生汇报。(捉蜜蜂做记号装纸袋找人等带离窝走两里打开袋走回来检查窝)老师相机板书:捉做装等带带打走查。
4.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实验步骤。
5.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相机板书:确确实实回来了。
6.理解:用“确确实实”的好处,感受祖国语言的奥妙。(1)不用;(2)用“确实”;(3)用“确确实实”。
7.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
板书:不是……记忆力……而是……本能。
8.理解:记忆力。(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狗记千,猫记万,老鼠还记二里半。
9.理解:本能。(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做打学生状,学生情不自禁的躲闪。
四、回读课文,悟理学法。
1.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得做到那些?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2.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根据理解。
五、请有兴趣的同学们找法布而的《昆虫记》读一读。
扫码布置本篇课文朗读任务(共31张PPT)
14. 蜜 蜂
第二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文品读
01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02
03
01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文理解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交代了做实验的原因。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作者为什么想做个试验?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课文理解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这是实验的第一步:捉蜜蜂。
第一步
课文理解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第二步
作者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我”走出四公里路,是因为路稍远一点儿,更能说明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
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蜜蜂。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我”为什么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还要做上记号
课文理解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写作者细致观察后的推测,说明作者非常善于观察与思考。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课文理解
这句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反问句,强调了作者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心理描写的手法
概念: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答题模式:……词语写出了人物的……思想,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课文理解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作者为什么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呢?
课文理解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我对蜜蜂飞行时间的分析。
课文理解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第三步
作者进行试验的第三步:检查蜂窝,了解蜜蜂飞回的实际情况。
课文理解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此处运用列数字的方法交代了试验结果,用事实证明了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理解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但……”这组关联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确确实实”说明作者的试验成功了。
02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作者通过亲自做试验,在路远、环境陌生且看不到方向的情况下,二十只蜜蜂中的十五只能准确无误地回到家,因此确定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作者是怎样通过试验确定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延伸问题
试验的过程是怎样的?
捉蜜蜂 做记号放飞蜜蜂 检查蜂窝
延伸问题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蜇人后死了!
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另外五只哪去了?
延伸问题
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
第二天有十五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延伸问题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文结构
严谨求实
实事求是
试验
目的:
结果:
捉、放、记、等、带、走、放
二十只蜜蜂中的十五只飞回
蜜蜂有无辨认方向的能力
过程: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03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推荐阅读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推荐阅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思考:
1.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教育家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2.读短文,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教育家的游戏过程。
推荐阅读
听诊器的由来
一百多年以前,法国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他看到许多患肺结核的病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痛苦地死去,心里非常难过。他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及早发现人体内出现的异常变化呢?
有一天,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突然被两个正在玩跷跷板的男孩儿吸引住了。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着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跷跷板上轻轻地划着。雷奈克很好奇,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一个男孩儿告诉他,通过木板能清楚地听到另一头划木板的声音。
推荐阅读
雷奈克试了试,果然,声音沿着木板传了过来。他高兴极了,赶紧跑回医院,找了一根小木棍,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从此,雷奈克每次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后来,雷奈克又发现用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于是,他把小木棍改成了空心木管,两端做成喇叭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推荐阅读
思考:
1. 听诊器有什么作用?
2. 雷奈克为什么会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