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不能失信》教案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范读音频可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的教学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强调学生的交流感受。为此,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围绕“从哪些方面能体会到宋庆龄诚实守信”这一要点,采用自读自悟、揣摩词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就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学前准备:
1.搜集宋庆龄的有关故事和资料。(师生)
2.预习课文内容,利用词典理解不懂的词。(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学环节:
质疑课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导案:
1.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2.出示课件,认识宋庆龄。
3.解释“失信”。
学案:
1.找出课题中的关键字。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如“‘我’指的是谁?”“‘我’遇到了什么事情,不能失信”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用时:10分钟)
导案:
借助拼音读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案:
1.默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2.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讨论交流,体会品析(用时:20分钟)
导案: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鸽子的句子。
3.引导学生快速读第2~9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宋庆龄不去伯伯家了,家人是怎样劝说的,用“”画出;庆龄是怎样回答的,用“”画出。
4.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思考:从宋庆龄和爸爸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5.引导学生读宋庆龄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思考:怎样理解宋庆龄说的“我不能失信”?
6.引导学生表演读。体会宋庆龄的品质。
学案:
1.小组交流,体会宋庆龄的内心活动。(能从课文对鸽子的描写来体会宋庆龄想去伯伯家的急切心情。)
2.读出宋庆龄对小鸽子的喜爱之情。学生评价。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并概括宋庆龄不去伯伯家的原因。在书中画出宋庆龄说的话,画出家人劝说的话。
4.全班交流:从两个“不行”和“把手抽回来”来体会宋庆龄的内心情感,说明她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5.同桌之间互读宋庆龄和妈妈的对话,相互交流。(宋庆龄认为自己没有忘记这件事,所以这种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失信更严重。)
6.各小组练习表演读,体会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结合实际,畅谈感受(用时:5分钟)
导案:
1.课件出示: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是因为。
2.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案: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
3.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像宋庆龄一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课堂中所传授的不应仅仅是学文识字,还应该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二是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扫码布置本篇课文朗读任务(共25张PPT)
21.我不能失信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课前导入
2.词语学习
3.课文品读
4.课文赏析
目 录
5.课堂拓展
1.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古有曾子守诚信,今有庆龄不失信,怎么回事呢,快去看看吧!
助读资料
听范读,边听边想,边画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
2.词语学习
理解词语
改天:
扑空:
解释:
以后的某一天(指距离说话时不很远的一天)。
造句:我们改天再谈。
没有在目的地找到所要找的对象。本课指宋庆龄担心小珍来了找不到自己。
造句:猫儿在草地上跳跃着抓着蝴蝶,但频频扑空,最后什么也没抓到。
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造句:你的解释不合理。
理解词语
失信:
信用:
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失去信用。
造句:如果你经常失信于人,那么你将不会被大家所信任。
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造句:学会讲信用,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辨析词语
解说 解释
都是动词,都含有“说明”的意思。
“解说”侧重于向人介绍某事物;“解释”含有辩解,使人相信的意思。
1.他对这个词语的意思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
2.导游向游客解说了兵马俑的各种造型。
相同点:
不同点:
造 句:
3.课文品读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宋庆龄非常想去那位伯伯家看那些可爱的鸽子。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详细描写宋庆龄守信用的经过。
课文理解
“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改天再教小珍吧。”父亲说完,拉起庆龄的手就要走。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强调了宋庆龄一直想去伯伯家,更突出了宋庆龄的诚实守信。
课文理解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反问的修辞方法
概念:反问修辞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观点的一种修辞。
反问的特征:问中有答。
作用: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答题模式: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更有力地强调……,使表达的思想更强烈。
课文理解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从宋庆龄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不,妈妈”凸显了宋庆龄信守诺言的坚定态度。宋庆龄的回答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没有忘记这件事而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现,这种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的失信更严重,从而说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
4.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宋庆龄很想去伯伯家,但为了教小珍叠花篮而停住了脚步,爸爸很想让她去伯伯家,劝她改天再教小珍,她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妈妈提了一个建议但她却认为这是失信,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的失信更严重。最后庆龄一个人在家等小珍。
宋庆龄是怎样诚实守信的?
延伸问题
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这时小庆铃在想什么?
因为她突然想起和小珍约好要教小珍叠花篮,答应了就应该做到,所以她停住了脚步。这时小庆龄想:我不能去伯伯家,我要在家等小珍教她叠花篮,我不能失信。
延伸问题
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回答的?
“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改天再教小珍吧。”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
“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篮,好吗?”“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延伸问题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我要学习宋庆龄的可贵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课文结构
我不能失信
爸爸
宋庆龄
教小珍叠花篮
留
去
伯伯家
想去
(履行诺言 诚实守信)
妈妈
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为了教朋友小珍叠花篮,履行自己的诺言的故事,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5.课堂拓展
国学诵读
一言既出,驷(sì)马难追。
——《增广贤文》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资治通鉴(jiàn)》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抱柱之信】
尾生与心爱的女子相约在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后人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