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四
一、课文追踪 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5)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 戍()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 代大诗人,字 ,他被称作 ,其诗作被称作 ,都收集在 。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 ;“三别”是指他写的 ;“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 。 ,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
(3)吏呼一何怒, !(4)夜久语声绝, 。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
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 遥想将来的。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 的。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 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
二、练习巩固
18.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4分)
①具答之,便要( )还家。 ②可爱者甚蕃。( )
③各隐卷底衣褶( )中。 ④选贤与( )能。
⑤男有分( )。 ⑥舟尾横卧一楫( )。
⑦不可亵( )玩焉。 ⑧黄发垂髫。( )
19.辨别解释句中加点的词。(6分)
①寻 ②鲜
寻向所志 ( ) 芳草鲜美( )
寻病终 ( ) 陶后鲜有闻( )
③属 ④绝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佛印绝类弥勒(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⑤端 ⑥足
东坡右手执卷端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其人视端容寂( ) 东坡现右足( )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咸来问讯 (2)诣太守
(3)寻病终 (4)斯是陋室
(5)往来无白丁 (6)可爱者甚蕃
(7)罔不因势象形 (8)尝贻余核舟
21.选出“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花之君子 D.能以径寸之木
2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2分)
A.诎右臂支船 B.长约八分有奇
C.左手倚一衡木 D.舟尾横卧一楫
23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2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5.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桃花源记》——散文——晋代——陶渊明
B.《爱莲说》——骈文——唐代——刘禹锡
C.《石壕吏》——五绝——唐代——杜甫
D.《大道之行也》——散文——战国——孟子
26.默写(14分)
(1)《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 。
(2)杜甫《春望》一诗中因典型地写出了战火迷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颂千古的名句是 。
(3)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比喻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 。
(4) 所记载的核舟虽然极小,但所雕人物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例如佛印就强调他“__ ,神情与苏黄不属”,船尾居左的舟子不仅动作生动——“左手抚炉”,而且“其人_ ”。
(5)《桃花源记》中描述桃花林的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 。
(6)夜久语声绝, 。
(7) ,恨别鸟惊心。
(8)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可以 ,阅金经, 。
(9)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左刻“ ”,石青糁之
27.修改病句
(1)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下列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予以改正。(2分)
①神舟七号升空,中国航天员实现太空漫步,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②鉴于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蔓延,我国也发现多例输入性确诊病例,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全力拉制疫情在我国传播。
(3)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关键时刻,在我省一套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正式启动。②通过这套指挥系统,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随时向省领导汇报全省甲型HlNl流感的防控情况,省领导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防控工作发出指令。③采取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对于处理甲型H1N1流感这样的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有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4分)
①“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②这项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③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部分组成,④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4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⑤有专家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源,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是教育主旨以人为本的回归。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举措,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B.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C.大陆目前正积极筹组赴台采购团,大约有7至9个以上的采购团计划在5至9月间先后赴台考察并洽谈采购事宜。
D.最近,某煤炭公司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本公司最近发生的一起严重责任事故的调查结果及其处理意见,以避免同类事情不再发生。
(6)下面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空白处。(不得改变句子的原意)
①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②通过这次北京奥运会,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三、综合性学习
28.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辑古诗】
①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2分)
诗集名称:《 》【品诗句】
②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写寄语】
③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2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29.在中国莲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你能写出含有莲花的古诗名句吗?(至少三句,并写出作者)赏荷胜地、谜语
四、中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做30-35题(24分)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 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30.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3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3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3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
结构:
34.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5.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一)1。(1)dài(2)zì(3)sāo(4)zān (5)yú(6)yè shù(7)yè(8)yù
2.(1)聚集(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5)多么(6)越过 跑(7)应征(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4)如闻泣幽咽
5.(1)√(2)√(3)×
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8.(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
9.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11.远 近 朝 暮 望 登
12.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8.(1)yāo(2)fán(3)zhě(4)jǔ(5)fèn(6)jí
(7)xiè(8)tiáo
19.(1)寻找 不久(2)鲜艳 很少(3)之类 类似
(4)极 隔绝(5)一端 正(6)值得 脚
13.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14.A
15.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新战死‖……无完裙。‖……
三男全被征。 家中情况。 老妇自请服役。
1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20.(1)都(2)到(3)随即、不久(4)这(5)平民(6)朵(7)无不、全都 (8)
21.B 22.D 23.C 24.C 25.A
26.(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4)核舟记 矫首昂视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5)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6)如闻泣幽咽(7)感时花溅泪
(8)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7.(1)将“保护并了解”改成“了解并保护”
(2)①表意不明。将“之”改为“中国”。 ②成分残缺。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修改正确即可得分,将修改后的句子填写在空白处亦可)
(3)①把“在我省”移到“正式”前②删去“使”,或删去“通过”③“采取”改为“采用”,或删去“采取”
(4)①,在“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后加上“举办”。
④,去掉“多”或“近”。
(5)B (A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迫切需要”; C数字表述自相矛盾,去掉“以上”;D“以避免同类事情不再发生”,否定词用错,“不再”改为“再次”。)
(6)(1)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或太阳岛的夏季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2)这次北京奥运会,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或通过这次北京奥运会,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三、28.①示例:《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②(3分)C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答案:③(2分)示例: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
29.①《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摘录(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自天来,不向水中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挑熟悉的,这有点陌生 如:小荷才露…… 清水出芙蓉……等就好
②我国著名的赏荷胜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是观赏荷花的季节,在神州大地上,有许多赏荷胜地,著名的有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河北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等处。在这些地方,你都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③?两则谜语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30.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
31.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
②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
32. ①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赞叹之情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
33.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4.通过叙写旅途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在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3分,只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的2分)
35.提示:本题5分,表述出与作者相同(相近)、相反或折中的看法且能自圆其说,观点明确得2分、语句通顺且能适当作点分析得3分;否则视作答情况酌情赋分。
《次北固山下》……………………………………王 湾
《春望》……………………………………………杜 甫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