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导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关键字词音、形、义。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知识链接: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学法指导:
1.我能在小组内比赛朗读全诗,并推选代表在班上朗读,谈谈朗读技巧
2.我能找出体现红军长征路上的“难”,以及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诗句,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3.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借组工具书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试着感悟诗意
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读给同桌听。
3.通过预习,我还能提出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诗中哪个字点出了长征的苦,哪个字点出了红军的大无畏?谈谈我的读后体会。
2.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4.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5.这首诗通过“ ”“ ”“ ”“ ”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 的精神,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整理学案: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达标测评:
1.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2.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 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3.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5.我能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准确说出全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