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猫》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25 13: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26 猫
郑振铎(duó)
说课六环节: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篇现代散文。这一单元共选入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猫》这篇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作者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它的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科学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的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的写真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读文、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方法过程目标:培养学生感情读文,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对比手法。
难点: 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 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抓住课文文中的关键词,而且紧扣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讨论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我在课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本文语言也较适合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
圈点勾画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 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三)细读品味
(四)研读体会
(五)质疑解惑
(六)拓展延伸
(七)总结课文
同学们,你家有小动物吗?它长什么样?你和它之间有过有趣的或感人的故事吗?想一想,然后讲给大家听听。(学生讲)是呀,这些小动物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段不一样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二、初读感知
1、作者家中一共养了三只猫。在作者笔下,这三只猫有何不同?
2、文中的“我”与三只猫之间的情感纠葛有何不同?
污涩 怂恿 蜷伏
惩戒 怅然 诅骂

s ng y ng
quán
chéng jiè
chàng

1、跳读课文,按句式说话 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例如: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看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三、细读品味
2、跳读课文,按句式说话。
读 ,我体味到 (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例如: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从以上品味的句子中看出作者笔下写了三回养猫的不同,这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
铺垫
对比
思考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1、复述15——34自然段。
(此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紧扣重点,做到详略得当的复述,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而且,让学生完整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四、研读体会
2、争做公正小法官来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案件定性: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A、第30自然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
B、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C、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D、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感受文本,按句式说话
对于 ,我想说: 。
通过此句式引导学生提炼文章主旨。(从不同的角度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
2、对于那只可怜猫,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
1、对于“我” ,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那只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猫》这篇课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它属于郑振铎早期的文学作品。受五四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已经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人或被人误解?把事情经过说给同学听一听,并且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是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播放那些需要关注的可怜人的图片。)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那些弱小的人,用一颗“关爱弱小,宽容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吧!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那么,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1、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三次养猫的不同之处,试找一找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2、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
老舍的《我家的猫》。
第一次 花白猫 逗、担心 死 酸辛
第二次 小黄猫 找、牵挂 失 愤恨
第三次 丑猫 打、漠视 亡 难过
平等地对待生命
关爱弱小,宽容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