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6 22:4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时间
人物
首都
960年,“陈桥兵变”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北宋
建立
北宋
统一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北宋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①强化君主专制
②强化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设枢密院(军政)、设三司(财政)、设参知政事(副宰相)。
控制军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能
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政治
经济
军事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别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③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措施
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意义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史料阅读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说: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概括苏洵和范祖禹对宋初措施评价的共同观点,并谈谈你对宋初措施的评价。
思考
观点: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评价:
参照课文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问题探究
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他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协议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
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
宋辽边境形势图
2.宋夏和议
后来,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议一议】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党项族崛起与西夏建立
3.北宋财政危机
(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北宋冗官冗兵表
北宋募兵政策
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1、背景
三冗、两积;“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改革者:范仲淹
3.支持者:宋仁宗
4.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5.改革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三、王安石变法
2、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作用
内容
措施
项目
领域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均输法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东京设市易务
市易法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纳钱代役
募役(免役)法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农田水利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青苗法
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
变法的内容
作用
内容
措施
项目
领域  
重改革、破成规
唯才用人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整顿太学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改革科举制度
政治上取士之法 (培养变法人才)
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监督制造兵器
军器监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在各路设“将”
将兵法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鼓励百姓养马
保马法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
保甲法
军事上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3、影响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 、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北宋灭亡后,赵构即位,赵构就是
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与金的战和
(1)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2)概况: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
岳飞抗金
(3)结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
的罪名将其杀害
岳飞庙塑像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宋金和议
内容
结果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民族政权并立简表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10世纪初 契丹族 上京
北宋 汉族 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兴庆
12世纪初期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南宋 汉族 赵构
阿保机
960年
赵匡胤
元昊

1127年
临安
课堂检测
1.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下列各项为宋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措施的是
A.推行三公九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增设三司 D.设立行省
C
【详解】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相权,分别由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财政,故C正确;A是秦朝时期实行,排除;B是隋唐时期实行,排除;D是元代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故选C。
2.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颁布诏书施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与抵制。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A.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宰相权力遭到分割 D.决策机制具有理性一面
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皇帝颁发的指令不经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会遭到臣僚的抵制,强调的是决策机制的理性一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选项符合题意;皇帝大权独揽与材料“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与抵制”说法冲突,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和相权矛盾激化的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分割宰相权无关,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