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_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_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6 22:4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
……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图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方式。
▲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学习聚焦

经济
政治
辽宋关系
民族:契丹 时间:916年
人物:耶律阿保机
首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建立
职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农牧两种经济
“澶渊之盟”后,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一、辽与西夏
学思之窗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根据第一段材料概况辽朝官职设置的特点。说说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 辽朝南北面官制下的官员
西夏
民族:党项族(羌族的分支)
时间:1038年
人物:元昊
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建立
制度
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同一套官制的不同语言称谓,不是两套官制)
夏宋关系
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1127年,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皇帝的陵墓。
二、金朝入主中原
渔猎骑射
女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
唐朝
辽宋
肃慎
黑水
靺鞨
女真
1、建国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阿骨打(公元1068-1123年)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靖康耻。
女真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靖康耻。
女真族入主中原
2、措施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演变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1、蒙古族的形成
2、回族的形成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元朝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北逾阴山
东尽辽左
西极流沙
南越海表
(2)回族形成: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3)“四等人制”
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2
3
4
1
背景: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元代的灭亡
课堂检测
1.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C
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B
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B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A
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