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6 22: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 经济社会发展与隋唐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探究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右图为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反映了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场景。
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课堂导入
朝代 特点 意义
宋朝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开始种植棉花。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辽夏 金元 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
南方植棉:元朝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农业
历史纵横
北宋的人口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初期的 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余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余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宋代统计的口数仅包括男丁,即成年男子,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
个划时代的标志。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
部 门 特 点 意 义
纺织业 元朝棉纺织业发展 推动棉纺技术革新;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采矿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宋元瓷器小展厅
汝窑
(洗)
官窑
(贯耳瓶)
定窑
(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哥窑
(葵口盘)
钧窑
(玫瑰紫大花盆)
▲ 元朝青花瓷
▲ 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
瓷器质地坚硬不吸水,敲击响声清脆,比陶器更加美观、耐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瓷器,逐渐形成青瓷、白瓷等不同类型,宋朝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1、商业的发展
(1)特点: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清明上河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榷场是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
(2)表现:①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②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③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澶渊之盟后,北宋在与辽接壤的地区设置榷场,如霸州外、雄州。17
知识链接:榷场
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之类。
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等。
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
2、城市的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元大都,简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国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城 市
北宋东京城(开封)
南宋临安城(杭州)
元杭州(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被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1 南移的过程
时间 表现
唐朝中叶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 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的粮食。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较大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促进南方工商业城市的增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我国各民族交融,北方人民南迁,促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2 南移的影响
3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
材料一 唐世科举之柄,
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 亦或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多公而审。
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
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材料二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
惟材是择。
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
憎爱薄厚于其间。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科举制的主要区别。
宋代科举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公平、公正,考试程序更加严格。
四、社会的变化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体特点: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 农业、手工业大发展。宋朝的农业及手工业中的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较大发展
2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 民族之间贸易加强。宋与辽、金、西夏的"榷场"贸易;元统一后各民族之间的贸易。
4 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5 商业繁荣。纸币的出现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商业活动;坊市制度被打破带来的沿街开店,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
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1 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
2 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
3 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4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人入政坛,、给政治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5 唐末五代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士族制度的衰落
课堂检测
1.“《宋刑统》皆汉唐旧文,法家之五经也。国初尝修之,颇存南北朝之法。如‘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不可为训,皆当删去”。据此推断宋代
A.春秋决狱的司法惯例被淘汰 B.宋代法律舍弃五经内容
C.人身依附关系出现某种松动 D.人口买卖关系司空见惯
C
【详解】
根据材料“如‘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不可为训,皆当删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体现了宋代删去“奴婢贱人”“奴婢不得与齐民伍”等规定,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删去“奴婢贱人”“奴婢不得与齐民伍”的规定,没有体现春秋决狱司法惯例是否被淘汰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宋代舍弃了“奴婢贱人”“奴婢不得与齐民伍”的规定,没有强调宋代法律舍弃五经内容,B项错误;材料所述删去不利于奴婢相关的规定,体现了这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没有体现人口买卖司空见惯,D项错误。
2.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说明南宋时期
A.文化事业与商业相互促进 B.大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理学思想主导了商业经营 D.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A
【详解】
由材料“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可知,书坊推动了朱熹思想的传播,而朱熹的著作又使书坊获利颇丰,这说明商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A;材料只能说明大商人的经济实力雄厚,但远未到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程度,毕竟朱熹外祖父的经济影响力也仅限于一城,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具体的理学思想,无法得出C项结论,且“主导”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毕竟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如果理学主导了商业的经营,那么宋朝之后商业的发展也就会陷入停滞状态了,排除;区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明朝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