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原因(第一课时)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原因(第一课时)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6 14:58:4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一、认识土壤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和标本,识别出各地区土壤类型、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或实验体验和观察,分析土壤的组成和剖面结构。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作用,知道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意义。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的概念和特征
土壤: 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 的疏松表层。
能够生长植物
肥力
part.1
探究土壤的组成
课堂活动一:探究土壤的组成
part.1
1.实验目的:探究土壤的组成
2.实验材料:土壤样品、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烧杯、玻璃棒、铁盘、铁勺、玻璃片、水
3.实验步骤:
(1)把土壤样品倒入有水的烧杯(水瓶)中,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2)给土壤加热,观察土壤是否有白汽冒出,将玻璃片放在白汽上方,观察玻璃片变化;
(3)继续加热,观察土壤颜色变化,并且闻是否有糊味;
(4)观察燃烧剩余后的物质成分。
4.实验现象和结论:
(1)把土壤样品倒入有水的烧杯(水瓶)中,发现水中土壤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含有_______;
(2)给土壤加热,土壤冒出白汽,放在白汽上方的玻璃片聚集大量小水珠,说明土壤含有________;
(3)继续加热,土壤颜色由深变浅,且有一点糊味,说明土壤中一种颜色比较深的东西被烧掉,这种东西是______;
(4)燃烧剩余后还有很多物质,这部分主要是_______。
探究土壤的组成
part.1
空气
水分
有机质
矿物质
二、土壤的组成
1.土壤由 、 、 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有机质
矿物质
水分
二、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指天然元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土壤的组成
水分: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空气:土壤的空气来源于大气,但其性质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成分不同,且湿度大。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水分的增减。
探究土壤的组成
part.1
5.归纳总结:
1
2
3
4
成分 占土壤的体积比例(%) 来源 涉及圈层
1 矿物质 40 成土母质
2 有机质 10 生物
3 水分 20~30 水分
4 空气 20~30 大气
岩石圈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6.发散思维:除了这种方式验证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外,你还能设计出哪些验证方法?
part.2
野外观察土壤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形成因素。
创设情境
1.如何观察土壤剖面图(提示:从整体,局部两个角度分析)?
观察土壤
整体观察
局部观察
土壤厚度
层次的多少
分层是否分明
质地 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
土壤颜色
有机质含量
孔隙度
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
反映了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思路引导
2.土壤的分层
( 腐殖质层 )
( 淋溶层 )
( 成土母质层 )
( 淀积层 )
( 基岩 )
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
( A )
( E )
( B )
( C)
( R )
课堂活动二:
结合导学案探究分析每个层次的特点。
土层特点:
表层:枯枝落叶层和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富含 的土壤表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 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 ,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成土母质层:疏松风化碎屑物,是土壤形成的 和植被 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基岩:坚硬的岩石。
腐殖质
矿物质

物质基础
矿物
2.土壤的分层
( 腐殖质层 )
( 淋溶层 )
( 成土母质层 )
( 淀积层 )
( 基岩 )
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
( A )
( E )
( B )
( C)
( R )
课堂活动:
结合导学案探究分析每个层次的特点。
课后探究:
小组为单位完成土壤剖面标本和剖面模型的制作。
课堂小结
认识土壤
土壤概念
土壤分层
土壤组成
土壤发育
水分
矿物质
有机质
空气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成土母质层
基岩
课堂巩固: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B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2)空气 气候条件
1.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层是淋溶层 B.乙层是腐殖质层
C.丙层是淀积层 D.丁层是基岩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表层,颜色较深
B.淋溶层肥力较高,颜色较浅
C.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课堂巩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认识土壤》导学案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和标本,识别出各地区土壤类型、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或实验体验和观察,分析土壤的组成和剖面结构。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作用,知道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 土壤的分层结构;2. 土壤的组成。
土壤:
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 的疏松表层。
探究活动一:探究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 、 、 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矿物质:指天然元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分: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空气:土壤的空气来源于大气,但其性质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成分不同,且湿度大。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水分的增减。
归纳总结:
成分 占土壤的体积比例(%) 来源 涉及圈层
1 矿物质 40 成土母质
2 有机质 生物
3 水分 20~30 水分
4 空气 20~30 空气
土壤发育
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 ;土层薄、层次 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发育程度 土壤厚薄 分层情况
高 土层 层次 , 分层
低 土层 层次 , 分层
探究活动二:探究土壤的分层结构
土壤分层
①、分层:土壤有一定的 结构。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 ,一般可分为 、 、 、 和基岩。
②、土层特点
表层:枯枝落叶层和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富含 的土壤表层,颜色较深,呈 灰黑色或黑色(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 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 ,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成土母质层:疏松风化碎屑物,是土壤形成的 和植被 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基岩:坚硬的岩石。
课堂巩固:
1.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B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2.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层是淋溶层 B.乙层是腐殖质层
C.丙层是淀积层 D.丁层是基岩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表层,颜色较深
B.淋溶层肥力较高,颜色较浅
C.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探究土壤物质组成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土壤的组成
2.实验材料:土壤样品、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烧杯、玻璃棒、铁盘、铁勺、玻璃片、水
3.实验步骤和要求:
(1)把土壤样品倒入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2)给土壤加热,观察土壤是否有白汽冒出,将玻璃片放在白汽上方,观察玻璃片变化;
(3)继续加热,观察土壤颜色变化,并且闻是否有异味;
(4)观察燃烧剩余后的物质成分。
4.实验现象和结论:
(1)把土壤样品倒入有水的烧杯中,发现水中土壤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含有_______;
(2)给土壤加热,土壤冒出白汽,放在白汽上方的玻璃片聚集大量小水珠,说明土壤含有________;
(3)继续加热,土壤颜色由深变浅,且有一点糊味,说明土壤中一种颜色比较深的东西被烧掉,这种东西是______;
(4)燃烧剩余后还有很多物质,这部分主要是_______。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土壤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习 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和标本,识别出各地区土壤类型、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或实验体验和观察,分析土壤的组成和剖面结构。 4.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作用,知道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意义。
重点 1. 土壤的分层结构;2. 土壤的物质组成。
难点 1. 土壤的分层结构;2. 土壤的物质组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当我们没有钱的时候,我们总会调侃说“穷得要吃土”,因为土对于我们来说很常见,并且能够很容易取得到,那是不是所有的土都这么廉价呢,我们来看图片,那为什么这些土的价格会那么贵吗?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 1.土壤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2.各个地区的土壤都一样吗? 学生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土壤的组成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不同地区的土壤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看一段小视频了解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及形成的地理环境。 提问:同学们,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跟当地的气候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 (转接):那什么是土壤呢?接下来,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上这部分内容的填写。 一、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刚刚我们知道了土壤里含有有机质,那除了有机质,还有哪些物质组成呢?同学们利用1分钟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上该部分的内容。(学生分享) 土壤的组成 接下来,我们通过探究土壤里含有哪些物质组成呢,同学们翻到导学案的第四页,了解该实验的目的、步骤和要求。 探究土壤物质组成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土壤的组成 2.实验材料:土壤样品、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烧杯、玻璃棒、铁盘、铁勺、玻璃片、水 3.实验步骤和要求: (1)把土壤样品倒入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2)给土壤加热,观察土壤是否有白汽冒出,将玻璃片放在白汽上方,观察玻璃片变化; (3)继续加热,观察土壤颜色变化,并且闻是否有异味; (4)观察燃烧剩余后的物质成分。 同学们仔细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现象和结论,小组代表发言。 4.实验现象和结论: (1)把土壤样品倒入有水的烧杯中,发现水中土壤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含有_空气_; (2)给土壤加热,土壤冒出白汽,放在白汽上方的玻璃片聚集大量小水珠,说明土壤含有_水分_; (3)继续加热,土壤颜色由深变浅,且有一点糊味,说明土壤中一种颜色比较深的东西被烧掉,这种东西是_ 有机质_; (4)燃烧剩余后还有很多物质,这部分主要是_矿物质__。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在理想的状态下,矿物质占40%、有机质占10%、空气和水分一样各占20%至30%。 (转接):为了加深理解,我们一起了解各组成物质的概念和特点。 矿物质:指天然元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分: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最后,我们来总结归纳该部分的内容: 成分占土壤的体积比例(%)来源涉及圈层1矿物质40成土母质岩石圈2有机质10生物生物圈3水分20~30水分水圈4空气20~30空气大气圈
发散思维:除了这种方式验证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外,你还能设计出哪些验证方法? (转接):那我们到了野外我们如何对土壤进行观察呢?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能够获取什么信息呢?(提示:从整体,局部两个角度分析 ) 总结归纳: 讲解:土壤厚度越厚,层次越多,分层越明显,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反之,土壤发育程度低。 发育程度土壤厚薄分层情况高土层 层次 , 分层 低土层 层次 , 分层
三、土壤的发育程度 转接:土壤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内部是否存在分异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结合导学案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填写。 四、土壤的分层结构 课堂活动: 结合导学案探究分析每个层次的特点。 课堂巩固: 课后探究:小组为单位完成土壤剖面标本和剖面模型的制作。 观看视频并思考 思考并回答 查阅课本,完成填写。 查阅课本,完成填写。 认真听并且记笔记 知道实验的目的、步骤和要求。 观察实验现象并合作完成结论的填写 归纳总结 思考回答 学生畅所欲言回答 听讲,记笔记 结合课本完成填写 小组讨论完成 完成练习 完成课后探究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树立综合思维的观念 知道土壤的概念 训练阅读速度和表达能力 加深记忆和理解 明白实验具有针对性,为接下来的实验观察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培养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发散思维,增强核心素养 创设情境,紧扣课标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 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地理实践力
课堂小结 认识土壤 一起回忆总结归纳 升华知识,加强记忆。
板书 认识土壤 土壤的概念和特征 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壤的分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