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1章运动的描述培优练(原卷板+解析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1章运动的描述培优练(原卷板+解析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16 13:42:09

文档简介

素养培优练(一) 运动的描述
一、对描述运动物理量的理解(物理观念)
1.手机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手机上应用出行软件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出行的人们,更是缓解了城市交通中出租车的压力。下列选项中是某位司机准备从某中学附近开往西溪印象城,设定好各项设置后去接了三位同行乘客的软件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市内行程 今天08:00”是司机出发时间,指的是时间间隔
B.“顺路程度55%”,指的是位移大小有55%重合
C.“九堡地铁站 九堡 距你起点20.6 km”,20.6 km 指的是位移,其初始位置是起点
D.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把汽车看成质点
2.攀岩运动是一种考验人的意志与心理素质的运动形式,户外攀岩运动更加刺激与惊险。如图所示为一户外攀岩运动的运动线路图,该攀岩爱好者从起点a到b,最终到达c,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线路abc表示的是攀岩爱好者所走的位移
B.攀岩爱好者所走路程要比自起点到终点的位移大
C.由起点到终点攀岩爱好者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位移
D.线路总长度与攀岩爱好者所走时间的比等于他的平均速度
3.如图所示,多哈田径世锦赛结束,中国选手谢文骏在男子110米栏决赛里获得第4,这是刘翔后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中该项目的最好成绩。他在前7 s跑了51 m,7 s末到7.1 s末跑了0.89 m,跑到终点共用了13.29 s,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8.28 m/s
B.前7 s的平均速度为7.29 m/s
C.在7 s末的瞬时速度约为8.9 m/s
D.无法估计7 s末的瞬时速度
4.如图所示,一女同学穿着轮滑鞋以一定的速度俯身“滑入”静止汽车的车底,她用15 s穿越了20辆汽车底部后“滑出”,位移为58 m。假设她的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从上述数据可以确定(  )
A.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加速度
B.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C.她刚“滑入”车底时的速度
D.她刚“滑出”车底时的速度
5.(多选)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 m/s,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s,在这1 s内该物体的(  )
A.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B.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C.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D.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二、对运动物理量的应用(科学思维)
6.伽利略是第一个提出并研究加速度概念的科学家,哲学家罗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加速度的重要性,也许是伽利略所有发现中具有永久价值和最有效果的一个发现。”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恒定的运动,速度大小恒定
B.加速度恒定的运动,速度的方向恒定不变
C.速度为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
D.速度变化率很大,加速度可能很小
7.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甲先到达 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8.(多选)一质点从t=0时刻开始沿x轴做直线运动,其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关系为x=2t3-8t+1(x和t的单位分别为m和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一直向x轴正方向运动
B.质点在第2 s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3 m/s
C.质点在0~2 s内的位移为零
D.质点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为零
三、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科学探究)
9.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0.02 s)研究物块做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按打点的先后顺序取O、A、B、C…F等若干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则:
(1)时间间隔t为__________(选填“A”或“B”)。
A.0.02 s B.0.1 s
(2)OF段表示物块做__________(选填“A”或“B”)运动。
A.加速 B.减速
(3)在纸带上打出B点时,物块的速度可表示为__________(选填“A”或“B”)。
A. B.
四、生活中的运动(科学态度与责任)
10.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5 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 s后司机第二次鸣笛,3 s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 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1.我国“飞豹”战机作战半径可达1 500 km,完全冲破了“第一岛链”的“束缚”。假设一架“飞豹”战机于8点整从“辽宁”号航母起飞,在8点18分正好抵达距航母680 km的指定位置,战机仪表显示此段行程正好为800 km。试求:
(1)战机此段过程的平均速率和飞行100 m约需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2)此段过程中战机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PAGE
- 6 -素养培优练(一) 运动的描述
一、对描述运动物理量的理解(物理观念)
1.手机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手机上应用出行软件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出行的人们,更是缓解了城市交通中出租车的压力。下列选项中是某位司机准备从某中学附近开往西溪印象城,设定好各项设置后去接了三位同行乘客的软件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市内行程 今天08:00”是司机出发时间,指的是时间间隔
B.“顺路程度55%”,指的是位移大小有55%重合
C.“九堡地铁站 九堡 距你起点20.6 km”,20.6 km 指的是位移,其初始位置是起点
D.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把汽车看成质点
【解析】选D。08:00是司机出发的时刻,故A错误;位移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顺路程度55%”,指的是路程有55%重合,故B错误;位移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九堡地铁站 九堡 距你起点20.6 km”,20.6 km指的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路程,故C错误;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汽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可以把汽车看成质点,故D正确。
2.攀岩运动是一种考验人的意志与心理素质的运动形式,户外攀岩运动更加刺激与惊险。如图所示为一户外攀岩运动的运动线路图,该攀岩爱好者从起点a到b,最终到达c,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线路abc表示的是攀岩爱好者所走的位移
B.攀岩爱好者所走路程要比自起点到终点的位移大
C.由起点到终点攀岩爱好者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位移
D.线路总长度与攀岩爱好者所走时间的比等于他的平均速度
【解析】选B。物体的实际运动轨迹表示路程,所以图中的线路abc表示的是攀岩爱好者所走的路程,由起点到终点攀岩爱好者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路程,A、C错误;位移表示始末位置间的有向线段,所以题中的攀岩爱好者的位移比路程小,B正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故D错误。
3.如图所示,多哈田径世锦赛结束,中国选手谢文骏在男子110米栏决赛里获得第4,这是刘翔后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中该项目的最好成绩。他在前7 s跑了51 m,7 s末到7.1 s末跑了0.89 m,跑到终点共用了13.29 s,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8.28 m/s
B.前7 s的平均速度为7.29 m/s
C.在7 s末的瞬时速度约为8.9 m/s
D.无法估计7 s末的瞬时速度
【解析】选D。由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后判断A、B选项正确。从7 s到7.1 s仅有较短时间0.1 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等于7 s末的瞬时速度,C正确、D错误。
4.如图所示,一女同学穿着轮滑鞋以一定的速度俯身“滑入”静止汽车的车底,她用15 s穿越了20辆汽车底部后“滑出”,位移为58 m。假设她的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从上述数据可以确定(  )
A.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加速度
B.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C.她刚“滑入”车底时的速度
D.她刚“滑出”车底时的速度
【解析】选B。因不知道该同学的初、末速度,无法确定A、C、D选项,由=可知,能确定平均速度。
5.(多选)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 m/s,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s,在这1 s内该物体的(  )
A.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B.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C.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D.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解析】选A、D。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同时,a== m/s2=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A正确,B错误;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反时,a== m/s2 =-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C错误,D正确。
二、对运动物理量的应用(科学思维)
6.伽利略是第一个提出并研究加速度概念的科学家,哲学家罗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加速度的重要性,也许是伽利略所有发现中具有永久价值和最有效果的一个发现。”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恒定的运动,速度大小恒定
B.加速度恒定的运动,速度的方向恒定不变
C.速度为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
D.速度变化率很大,加速度可能很小
【解析】选C。加速度恒定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速度均匀变化,速度大小变化,速度方向也可能变化,例如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变化,选项A、B错误;速度为零,而加速度可能不为零,例如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选项C正确;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率,所以速度变化率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选项D错误。
7.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甲先到达 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解析】选A。由于两车位移相同,所以平均速度大的车先到达。对甲车:设用时为t,则前一半时间内的位移为x1=v1,后一半时间内的位移为x2=v2,故甲车的平均速度为==;对乙车:设整段位移为x,则前一半位移用时为t1=,后一半位移用时为t2=,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则有:-′=-=>0,故甲车先到。
8.(多选)一质点从t=0时刻开始沿x轴做直线运动,其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关系为x=2t3-8t+1(x和t的单位分别为m和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一直向x轴正方向运动
B.质点在第2 s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3 m/s
C.质点在0~2 s内的位移为零
D.质点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为零
【解析】选C、D。利用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关系得出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后可判断:t=0时,x0=1 m,t=1 s时,x1=-5 m,t=2 s时,x2=1 m,可知选项A错误;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结合题目所给关系式可知质点在第2 s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m/s=6 m/s,选项B错误;因为t=0和t=2 s时的位置相同,所以质点在0~2 s内的位移为零,平均速度也为零,即选项C、D正确。
三、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科学探究)
9.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0.02 s)研究物块做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按打点的先后顺序取O、A、B、C…F等若干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则:
(1)时间间隔t为__________(选填“A”或“B”)。
A.0.02 s B.0.1 s
(2)OF段表示物块做__________(选填“A”或“B”)运动。
A.加速 B.减速
(3)在纸带上打出B点时,物块的速度可表示为__________(选填“A”或“B”)。
A. B.
【解析】(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5T0=0.1 s。
(2)从O到F,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块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物块做加速运动。
(3)A、C间的平均速度可看作B点的瞬时速度,所以vB=。
答案:(1)B (2)A (3)B
四、生活中的运动(科学态度与责任)
10.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5 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 s后司机第二次鸣笛,3 s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 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解析】设客车行驶速度为v1,声速为v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由题意知:
2L-v1×5 s=v2×5 s①
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悬崖为L′,
则2L′-v1×3 s=v2×3 s
又因为L′=L-v1×15 s
则2(L-v1×15 s)-v1×3 s=v2×3 s②
由①②联立解得
v1=≈87.43 km/h<120 km/h
故客车未超速。
答案:见解析
11.我国“飞豹”战机作战半径可达1 500 km,完全冲破了“第一岛链”的“束缚”。假设一架“飞豹”战机于8点整从“辽宁”号航母起飞,在8点18分正好抵达距航母680 km的指定位置,战机仪表显示此段行程正好为800 km。试求:
(1)战机此段过程的平均速率和飞行100 m约需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2)此段过程中战机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解析】题干中时间信息为:
该战机飞行时间t=18 min=1 080 s
隐含信息为路程s=800 km=8×105 m
位移x=680 km=6.8×105 m
(1)“飞豹”战机的平均速率
vs== m/s≈740.74 m/s
每飞行100 m约需时间为
t′== s≈0.135 s
(2)战机的平均速度
== m/s≈629.63 m/s
答案:(1)740.74 m/s 0.135 s
(2)629.63 m/s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