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行香子、无题、咸阳城东楼 ) 课件(共51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行香子、无题、咸阳城东楼 ) 课件(共51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6 18:53: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咸阳城东楼
一、导入新课,走近诗人
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1.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著有《丁卯集》。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2.写作背景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二、熟读古诗,明白诗意
1.读通顺,读准字音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蒹葭(jiānjiā) 汀洲(tīnɡzhōu) 绿芜(wú) 秦苑(yuàn)
2.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只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万里乡愁。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于枯黄叶间。行人不要问当年的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三、品味景物,领会“愁情”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诗人登上高楼,为何愁绪满怀?这“愁”里包含了哪些情思?
首联扣题,写景抒情。诗人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极目远眺,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很像故乡江南水中的小洲,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颔联写晚眺远景,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这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3.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杂草中,秋蝉躲在黄叶高林里悲鸣,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而今杂草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沧桑把诗人的愁绪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4.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还是别去追寻前朝往事吧,因为时移世迁,历史痕迹已难以分辨,只有滔滔渭水依然东流。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凝结着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四、小结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歌以“愁”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同学们紧扣景物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人“愁”中的思乡之苦,国势动荡之痛,世事沧桑之叹。同学们的思路清晰,分析有情。
这首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雨、风层层递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种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国家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板书设计】
咸阳城东楼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广安中考)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无限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磻溪上空升起浓云,夕阳西下,渐渐隐没在慈福寺后,夹着水汽的劲风吹满城楼,山间大雨即将降临。
3.《咸阳城东楼》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思乡之情:首联写诗人登临城楼,由眼前的蒹葭杨柳像水中的小洲,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诗人的思乡之情蕴含其中。②对唐朝危机四伏、日趋衰落的感慨之情:颔联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语意双关,既实写自然景物,又暗写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没落局势。③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颈联通过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无题
一、导入,走进诗人生活
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了人世间伟大的奉献精神,是谁创作了这联千古名句?诗人又因什么而作这联诗?(学生讨论作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的《无题》,去探究这些奥秘。
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很多作品表现了当时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2.写作背景
这首《无题》诗,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令狐绹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因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岛),诗人作诗向他表示敬慕与同情。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据野史记载,李商隐曾多次陷入爱情的纠葛,包括与女道士也有暧昧的关系。而这不能为外人知的恋情,诗人虽作诗却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无限深情。
二、通读,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蜡炬(làjù) 云鬓(bìn) 吟唱(yín) 蓬山(pénɡ) 殷勤(yīnqín)
2.读悟诗意
学生讨论,描绘诗意;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首联: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残零,更加使人伤感。
首联连用两个“难”字,一指相会困难,二指别离时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
颔联: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颔联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颈联:我(女方)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爱人)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月光的寒凉。
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上句写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感觉上的冷表现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尾联:(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望爱人、传递消息。
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以神话中的蓬莱仙山借指女方的住处,以青鸟作为诗人的使者,意思是说女方的居住处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这两句表达了彼此无法经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三、品读,感悟诗人情怀
1.抓意象,品手法
诗歌运用哪些意象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离别伤感和相思之苦呢?
首联中有“东风”和“百花”两个意象,“东风无力”“百花残”营造了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颔联以“蚕吐丝”“蜡流泪”的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尽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爱人的下落。殷殷相盼,惆怅而又伤感。
2.想画面,析情感
同学们采用“抓意象,品手法”的方式来品词析句,悟出诗人的情感与志向。一首诗因为情感人,也因为画面而动人。这首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画面感很强,请描绘其画面,分析诗人的情感。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此联中“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可见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
四、小结
这首诗以“别”字为文眼,描写了一对恋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有着浓郁的伤感色彩。
【板书设计】
无题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无题》诗中运用双关谐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中,借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替自己传递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重复用“难”字,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请谈谈你的看法。
两个“难”字表面似同,意实有别:前一个“难”指难以相见,后一个“难”指分别时痛苦的心境。连用两个“难”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有情人相思难解的愁苦。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来比喻至死不渝的爱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相思之苦,眷恋之深。
行香子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庭坚、晁(cháo)补之、张耒(lěi)齐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代表作品有《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碧水惊秋)等。
2.写作背景
本词选自《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从词的内容来看,应是秦观的早年作品。
二、词的诵读:读准音,诵出韵
1.读顺字音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陂塘(bēi) 豪兴(xìnɡ) 徜徉(chánɡyánɡ) 飏(yánɡ)
乘兴(chénɡxìnɡ) 东冈(ɡānɡ)
2.读懂内容感受
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园子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上片以“小园”为中心,写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开头两句,从整个村庄起笔:层层绿树,环绕着村庄;一泓绿水,涨满了陂塘。这是春到村庄的标志景象。“绕”和“满”两字显见春意之浓。“倚东风”二句写出了词人的怡然自得,表现了他对农村春景的喜爱。“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写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小园几许”五句,集中笔墨写春之一隅,描绘了一幅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图画,色彩鲜明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房。青色的酒幌飘扬在小桥流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岗。正是莺儿啼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下片移步换景,从眼前的小园转向远处的茅堂小桥。“远远围墙”四句,词人的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间,风光如画,引人遐想。”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的怡然自得。“正莺儿啼”三句,又是特写春之一偶,“莺啼”“燕舞”“蝶忙”集中表现春的生命活力。“啼”“舞”“忙”三字精练准确,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三、词的品析:赏美景,品闲情
1.描绘美丽的画面
师:在前面两首诗歌的学习中,大家学会了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生动描绘画面的方法,那么,这首词中,词人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试着描绘画面,同桌互相分享。
绿树郁郁葱葱,环绕着村庄。池塘中水已涨满,映着天与山与水与人。迎面是和煦温暖的东风,园子虽小,却是百花争艳,你看,桃花红艳,李花洁白,菜花金黄。远望,隐约可见围墙茅堂,酒旗飘扬流水桥旁。春光可爱,心情欢快,我步行来到东边的山冈上。绿林中黄莺啼叫着,婉转悦耳;燕子们成群结队地在空中自由飞翔;蝴蝶在花丛里忙碌着,一派大好春光。
2.感受词人的心境
师:景美情真,景美情美,那么词人此刻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词人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呢?
(1)动静结合
上片侧重描写静态景物,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2)白描手法
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描绘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
(3)寓情于景
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四、小结
这首词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浅近的语言,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乘兴闲游、欣赏春光的愉悦心情。
五、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香子》中从色彩的角度描绘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行香子》词中描写词人翻过山冈所见的另一番景象的三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随作者的_________ 顺序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 、生机勃勃的特点。
3.这首词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①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②白描手法。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黄色的菜花,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营造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
③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流露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2.写作背景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1182—1192)所作。当时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熟读宋词,感知词意
1.读顺字音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强说愁(qiǎnɡ)
2.读懂内容
诗意:人少年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新词没有愁苦而竭力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口。想说却说不出口,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欣赏景致,本来就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故作深沉,竭力写一些“愁苦”来应景。上片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写年少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经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力主抗金,立志恢复失土,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的经历。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 很想对人倾诉一番,但愁到极点反而无话可说。况且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三、深层探究,把握情感
1.联系背景,体会“愁”的内涵之深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话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的两种人生感受。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极力渲染愁。
我认为少年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而今的愁是胸怀大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追问:辛弃疾“爱上层楼”,但这种愁是闲愁吗?请联系背景深入理解。
少年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的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2.深入思考,体会“愁”的含蓄之美
(1)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2)是什么原因使词人“欲说还休”?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付之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朝廷的无限失望。因为这种失望,所以辛弃疾“欲说还休”。
(3)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话,词人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表明词人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词人无限的愁情。而且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教师总结:同学们,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四、小结
写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五、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中的“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出尝遍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用了两个“欲说还休”,有何妙处?试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采用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3.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著有《丁卯集》。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咸阳城东楼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写作背景
咸阳城东楼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解读赏析
/
/
/
/
/
/
/
/
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只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万里乡愁。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于枯黄叶间。行人不要问当年的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水中的小洲
诗意:一登上高高的咸阳城楼,我顿生浓浓的哀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水中的小洲。
赏析:首联扣题,写景抒情。诗人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极目远眺,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很像故乡江南水中的小洲,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一个“愁”字奠
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诗意:磻溪上空的乌云刚刚升起,红日已经落在慈福寺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狂风已吹满咸阳城楼。
赏析:颔联写晚眺远景,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这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
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丛生的杂草
诗意:一鸟儿飞入丛生的绿草中,秦苑里已是傍晚;蝉在挂满黄叶的树上鸣叫,汉宫已到凉秋。
赏析: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杂草中,秋蝉躲在黄叶高林里悲鸣,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而今杂草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沧桑把诗人的愁绪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里指作者自己。
诗意:不要问秦、汉灭亡的往事,都城依旧,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还是别去追寻前朝往事吧,因为时移世迁,历史痕迹已难以分辨,只有滔滔渭水依然东流。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凝结着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这首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雨、风层层递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种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国家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主旨归纳
咸阳城东楼
板书设计

羁旅思乡之情
局势动荡之痛
世事沧桑之叹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
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2020·广安中考)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秦苑、汉宫
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无限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磻溪上空升起浓云,夕阳西下,渐渐隐没在慈福寺后,夹着水汽的劲风吹满城楼,山间大雨即将降临。
溪云初起日沉阁

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
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3.《咸阳城东楼》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思乡之情:首联写诗人登临城楼,由眼前的蒹葭杨柳像水中的小洲,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诗人的思乡之情蕴含其中。
②对唐朝危机四伏、日趋衰落的感慨之情:颔联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语意双关,既实写自然景物,又暗写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没落局势。
③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颈联通过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很多作品表现了当时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作者介绍
无 题
这首《无题》诗,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令狐绹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因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岛),诗人作诗向他表示敬慕与同情。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据野史记载,李商隐曾多次陷入爱情的纠葛,包括与女道士也有暧昧的关系。而这不能为外人知的恋情,诗人虽作诗却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无限深情。
写作背景
无 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
/
/
/
/
/
/
解读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意:相聚真是不容易,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春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零。
赏析:首联连用两个“难”字,一指相会困难,二指别离时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
春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意: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燃烧殆尽时,像泪一样的烛油才滴干。
赏析:颔联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丝与“思”谐音,含相思之意。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意:早起对镜梳妆,唯恐青春年华逐渐消逝;夜晚吟诗,应该会感到月光清冷。
赏析: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上句写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感觉上的冷表现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用作动词,照镜子。
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意:蓬莱仙山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希望青鸟信使殷勤地替我去探望(你)。
赏析: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以神话中的蓬莱仙山借指女方的住处,以青鸟作为诗人的使者,意思是说女方的居住处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这两句表达了彼
此无法经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1.诗歌运用哪些意象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离别伤感和相思之苦呢?
首联中有“东风”和“百花”两个意象,“东风无力”“百花残”营造了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颔联以“蚕吐丝”“蜡流泪”的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尽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爱人的下落。殷殷相盼,惆怅而又伤感。
感悟情怀
2.这首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画面感很强,请描绘其画面,分析诗人的情感。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此联中“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可见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
这首诗以“别”字为文眼,描写了一对恋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有着浓郁的伤感色彩。
主旨归纳
无题
板书设计
内容
首联——情景交融,映衬别离之悲
颔联——比喻谐音,表达相思之深
颈联——想象丰富,表白相思之苦
尾联——引用典故,托鸟传达情意
风格——朦胧婉曲、深情无限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无题》诗中运用双关谐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对爱情
的忠贞,现在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两句诗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中,借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替自己传
递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蚕到
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重复用“难”字,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请谈谈你的看法。
两个“难”字表面似同,意实有别:前一个“难”指难以相见,后一个“难”指分别时痛苦的心境。连用两个“难”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有情人相思难解的愁苦。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来比喻至死不渝的爱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相思之苦,眷恋之深。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庭坚、晁(cháo)补之、张耒(lěi)齐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代表作品有《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碧水惊秋)等。
背景链接
本词选自《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从词的内容来看,应是秦观的早年作品。
行香子
行香子
[宋]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解读赏析
bēi
chánɡ yánɡ
yánɡ
词牌名,“行”读“xínɡ”。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诗意: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园子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池塘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
赏析:上片以“小园”为中心,写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开头两句,从整个村庄起笔:层层绿树,环绕着村庄;一泓绿水,涨满了陂塘。这是春到村庄的标志景象。“绕”和“满”两字显见春意之浓。“倚东风”二句写出了词人的怡然自得,表现了他对农村春景的喜爱。“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写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小园几许”五句,集中笔墨写春之一隅,描绘了一幅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图画,色彩鲜明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意: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房。青色的酒幌飘扬在小桥流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岗。正是莺儿啼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飞扬,飘扬。
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赏析:下片移步换景,从眼前的小园转向远处的茅堂小桥。“远远围墙”四句,词人的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间,风光如画,引人遐想。”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的怡然自得。“正莺儿啼”三句,又是特写春之一偶,“莺啼”“燕舞”“蝶忙”集中表现春的生命活力。“啼”“舞”“忙”三字精练准确,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赏美景,品闲情
这首词中,词人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试着描绘画面,同桌互相分享。
绿树郁郁葱葱,环绕着村庄。池塘中水已涨满,映着天与山与水与人。迎面是和煦温暖的东风,园子虽小,却是百花争艳,你看,桃花红艳,李花洁白,菜花金黄。远望,隐约可见围墙茅堂,酒旗飘扬流水桥旁。春光可爱,心情欢快,我步行来到东边的山冈上。绿林中黄莺啼叫着,婉转悦耳;燕子们成群结队地在空中自由飞翔;蝴蝶在花丛里忙碌着,一派大好春光。
景美情真,景美情美,那么词人此刻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词人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呢?
(1)动静结合
上片侧重描写静态景物,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2)白描手法
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描绘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
(3)寓情于景
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这首词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浅近的语言,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乘兴闲游、欣赏春光的愉悦心情。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香子》中从色彩的角度描绘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行香子》词中描写词人翻过山冈所见的另一番景象的三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随作者的_________ 顺序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 、生机勃勃的特点。
有桃花红 李花白 菜花黄
正莺儿啼 燕儿舞 蝶儿忙
游春足迹
色彩明丽(鲜艳)
3.这首词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①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②白描手法。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黄色的菜花,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营造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
③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流露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背景链接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1182—1192)所作。当时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qiǎnɡ
/
/
/
/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
/
/
解读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诗意:人少年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新词没有愁苦而竭力说愁。
赏析: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欣赏景致,本来就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
赋新词”,只好故作深沉,竭力写一些“愁苦”来应景。上片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写年少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不懂
竭力,极力。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意: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口。想说却说不出口,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尝尽
内心有顾虑而不能表达。
赏析: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经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力主抗金,立志恢复失土,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的经历。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 很想对人倾诉一番,但愁到极点反而无话可说。况且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把握情感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话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的两种人生感受。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辛弃疾“爱上层楼”,但这种愁是闲愁吗?请联系背景深入理解。
少年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的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2.深入思考,体会“愁”的含蓄之美
(1)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2)是什么原因使词人“欲说还休”?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付之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朝廷的无限失望。因为这种失望,所以辛弃疾“欲说还休”。
(3)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话,词人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表明词人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词人无限的愁情。而且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中的“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
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出尝遍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
个秋”
2.词中用了两个“欲说还休”,有何妙处?试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采用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3.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