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党八股(节选)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幼稚(zhì) 靶子(bǎ) 莫名其妙 量体裁衣
B.蹩脚(pié) 庸俗(yōng) 事实求是 对牛弹琴
C.檄文(xí) 瘪三(biē) 言之无物 枯躁无味
D.乳臭(chòu) 胆怯(qiè) 祸国殃民 壹贰叁肆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航天技术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冷门专业,不仅因为它枯燥无味,而且学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学生需要有强大的理科思维以及构建模型的能力。
②其实,依我看,拖延根本不是什么“症”,而是一种逐渐养成的坏习惯,坏习惯根深蒂固,就形成了愚性,即顽劣的本性。
③生活中不乏“家电盲”,一旦使用电器,胆小的莫名其妙,胆大的就盲目操作造成用电事故。
④席勒的创作诞生于传统与现代分裂、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展览中的160幅水彩画和素描,展现了他以生命孤寂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以及与装腔作势的社会观念的冲突。
⑤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⑥随着这档电视节目越来越火,加在各个学员身上的谣言也开始风生水起横行网络,对此节目组表示将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 , , , ;这种崇高的理想, , , , ,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①领导红军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②不怕流血牺牲
③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
④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无所畏惧
⑤使得广大红军
⑥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⑦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
⑧在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时
A.⑤⑦⑥④⑧②③① B.④⑧②③①⑤⑦⑥
C.④②⑥③①⑧⑦⑤ D.④⑦③①⑤⑧②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
B.根据客户多样化需求,我们进行“定制化”加工、种植和包装,保障农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的认可,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C.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D.中国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彩陶特指烧制前绘彩的陶器。对比强烈的绚烂色彩,意象多元的美好图案,点线面的繁复组合……彩陶不仅是早期先民的实用器具,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卓越的艺术成就。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8000年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孕育出的彩陶文化区,也是世界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这里是彩陶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一直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
老官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尽管器形与纹饰较为简单,却意义非凡。半坡文化彩陶纹饰以直线构图为基本特色,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为典型。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繁复绚丽,多以若干相同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饰,尤以鸟纹及由圆点、弧边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最具特色。渭河流域彩陶这一发展与传播历程,也是彩陶文化或中华文明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
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出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出现了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该遗址规模巨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环壕所围区域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环壕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单靠杨官寨一个聚落的居民是难以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分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杨官寨遗址西门址两侧,发现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数量达千余件。还发现有其他聚落罕见的特殊器物,如镂空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以及大量独特遗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带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的古礼已经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的是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可能纳入常轨。正如一些学者理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具特征的花瓣纹与花卉纹彩陶为标识,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考古资料显示,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北抵阴山,向南则跨过长江、踏遍岭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广袤地区,都发现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造访的足迹。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现出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纳,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
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鱼鸟共体的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种共体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反映“共和”题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渭河流域演绎的这场鱼鸟之战,无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历史。
(摘编自王炜林《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材料二 河南灵宝市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分布区。结合文化谱系研究可知,进入仰韶时代,文化、聚落便开始稳定持续地发展,经仰韶初期、早期千余年的积累,到距今约5800至5000年的仰韶中期,聚落的数目、面积均达到顶峰。既有面积达近百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也有四五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更常见的是20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聚落和10万以下乃至仅数千平方米的小型聚落。我们很容易将其分为区域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这种明显的分化,呈现为“金字塔”形多层级区域聚落结构。据考古发掘材料,其中西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大墓出土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最大的房址外带回廊,共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见中国史前最大单体建筑,开创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很可能是高耸的重檐大屋顶,具殿堂性质。这时社会或者已分化出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差别,进入复杂社会。
在仰韶文化分布区偏东的河南郑州以西至河洛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十分繁盛。大型中心性聚落呈丛体状集群分布,规模普遍庞大,动辄数十万平方米,多有二三周宽深环壕,出现中原最早的一批城址。郑州大河村遗址经过多次发掘,面积70万平方米,规模大,各个时期的文化序列完整。考古发现完全建筑在地面上的连间套房,墙体高达一米,并排相连,保存完好。以造型独特的彩陶双联壶和绘有大量太阳纹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则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技术。
(摘编自魏兴涛《充分认识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彩陶最初只是一种实用器具,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彩陶从实用器转变为礼器,其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得以强化。
B.杨官寨遗址规模巨大,工程繁复,单靠一个聚落的力量难以完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分化。
C.庙底沟彩陶文化广泛传播,遍及大江南北,表明同时期的文化对庙底沟文化行为准则的接纳和吸收,成就了中国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D.中国彩陶文化经历了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等阶段,发展脉络清晰;其器型和纹饰从简单到繁复绚丽,艺术上日趋成熟。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虽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唯一地方,但中国彩陶的发展是自成体系的,其发展传播历程足可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
B.老官台文化是中国最早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比仰韶文化的出现早了三千多年,从文化发展脉络看,二者存在延续传承的关系。
C.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吸收了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同时期的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区域也有可能吸收并发展了粟作农业。
D.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所发现的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表明分别以鱼和鸟为图腾的部族在融合过程中很可能发生过战争。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庙底沟人已经对均衡、对称、色彩等形式规律有了自发的意识,彩陶的图案纹饰构图严谨规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
B.庙底沟文化中大量出现了细泥红陶及夹砂红陶,其制作主要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广泛使用了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
C.庙底沟彩陶开始更多地考虑放置和储存功能,因为生活方式的转换,存储容器数量比半坡时期有显著增加,底部大多变得平整。
D.长江南岸曾经出土过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如枝江关庙山遗址的花瓣纹彩陶豆,只是器形与庙底沟文化中所常见的不同。
8.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聚落”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结论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究竟应该继承什么、弘扬什么 戏曲应该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成为当代审美的独特风景。有人说戏曲的唱腔陈旧、节奏慢,跟不上时代浪潮,事实上现代人听戏曲可以让不少处在紧张生活中的人又重新寻找到那份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还有人说年轻观众不懂历史,对外来文化的兴趣超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有无数年轻人为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人的生活倾心倾情。戏曲脸谱能成为时尚的服饰元素,好听的戏曲唱段仍旧被广为传唱,综艺晚会上的戏曲唱段更能引来不尽的掌声和心灵的震颤。戏曲能带给我们的应该还有更多。好听、好看的戏曲作品,依旧能赢得观众的欢迎。( )。戏曲在当代能不能受到欢迎,在于有没有好戏给大家听和看。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需要戏曲人力行、反省、反思。
10.下列各句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拥抱传统,渴望传统,是当代人普遍的愿望
B.当代人普遍的愿望,是渴望传统,拥抱传统
C.当代人普遍的愿望,是拥抱传统,渴望传统
D.渴望传统,拥抱传统,是当代人普遍的愿望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等。
如果人们缺少生态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淡漠,① 。可以说,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别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责任意识要求人们具有履行生态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② ,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要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③ ,使正确的生态正义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亲和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
此外,还要在全社会倡导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守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促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13.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4.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幼稚(zhì) 靶子(bǎ) 莫名其妙 量体裁衣
B.蹩脚(pié) 庸俗(yōng) 事实求是 对牛弹琴
C.檄文(xí) 瘪三(biē) 言之无物 枯躁无味
D.乳臭(chòu) 胆怯(qiè) 祸国殃民 壹贰叁肆
答案A
解析B项,“蹩”应读“bié”,“事实求是”应为“实事求是”;C项,“躁”应为“燥”;D项,“臭”应读“xi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航天技术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冷门专业,不仅因为它枯燥无味,而且学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学生需要有强大的理科思维以及构建模型的能力。
②其实,依我看,拖延根本不是什么“症”,而是一种逐渐养成的坏习惯,坏习惯根深蒂固,就形成了愚性,即顽劣的本性。
③生活中不乏“家电盲”,一旦使用电器,胆小的莫名其妙,胆大的就盲目操作造成用电事故。
④席勒的创作诞生于传统与现代分裂、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展览中的160幅水彩画和素描,展现了他以生命孤寂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以及与装腔作势的社会观念的冲突。
⑤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⑥随着这档电视节目越来越火,加在各个学员身上的谣言也开始风生水起横行网络,对此节目组表示将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③“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不合语境,可改为“束手无策”。⑤“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经验、理论等,此处用来表示对意见的接受,用词不当。⑥“风生水起”比喻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此处属于褒贬失当。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 , , , ;这种崇高的理想, , , , ,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①领导红军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②不怕流血牺牲
③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
④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无所畏惧
⑤使得广大红军
⑥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⑦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
⑧在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时
A.⑤⑦⑥④⑧②③① B.④⑧②③①⑤⑦⑥
C.④②⑥③①⑧⑦⑤ D.④⑦③①⑤⑧②⑥
答案D
解析先说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制定战略,故先选④⑦③①;再说红军怎样战胜重重困难,故选⑤⑧②⑥。再者分号前的横线处应填“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和“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遥相呼应,由此也可以排除前三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
B.根据客户多样化需求,我们进行“定制化”加工、种植和包装,保障农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的认可,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C.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D.中国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答案D
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改为“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种植、加工和包装”。C项,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不搭配。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彩陶特指烧制前绘彩的陶器。对比强烈的绚烂色彩,意象多元的美好图案,点线面的繁复组合……彩陶不仅是早期先民的实用器具,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卓越的艺术成就。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8000年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孕育出的彩陶文化区,也是世界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这里是彩陶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一直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
老官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尽管器形与纹饰较为简单,却意义非凡。半坡文化彩陶纹饰以直线构图为基本特色,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为典型。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繁复绚丽,多以若干相同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饰,尤以鸟纹及由圆点、弧边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最具特色。渭河流域彩陶这一发展与传播历程,也是彩陶文化或中华文明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
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出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出现了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该遗址规模巨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环壕所围区域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环壕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单靠杨官寨一个聚落的居民是难以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分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杨官寨遗址西门址两侧,发现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数量达千余件。还发现有其他聚落罕见的特殊器物,如镂空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以及大量独特遗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带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的古礼已经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的是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可能纳入常轨。正如一些学者理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具特征的花瓣纹与花卉纹彩陶为标识,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考古资料显示,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北抵阴山,向南则跨过长江、踏遍岭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广袤地区,都发现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造访的足迹。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现出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纳,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
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鱼鸟共体的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种共体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反映“共和”题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渭河流域演绎的这场鱼鸟之战,无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历史。
(摘编自王炜林《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材料二 河南灵宝市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分布区。结合文化谱系研究可知,进入仰韶时代,文化、聚落便开始稳定持续地发展,经仰韶初期、早期千余年的积累,到距今约5800至5000年的仰韶中期,聚落的数目、面积均达到顶峰。既有面积达近百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也有四五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更常见的是20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聚落和10万以下乃至仅数千平方米的小型聚落。我们很容易将其分为区域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这种明显的分化,呈现为“金字塔”形多层级区域聚落结构。据考古发掘材料,其中西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大墓出土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最大的房址外带回廊,共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见中国史前最大单体建筑,开创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很可能是高耸的重檐大屋顶,具殿堂性质。这时社会或者已分化出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差别,进入复杂社会。
在仰韶文化分布区偏东的河南郑州以西至河洛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十分繁盛。大型中心性聚落呈丛体状集群分布,规模普遍庞大,动辄数十万平方米,多有二三周宽深环壕,出现中原最早的一批城址。郑州大河村遗址经过多次发掘,面积70万平方米,规模大,各个时期的文化序列完整。考古发现完全建筑在地面上的连间套房,墙体高达一米,并排相连,保存完好。以造型独特的彩陶双联壶和绘有大量太阳纹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则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技术。
(摘编自魏兴涛《充分认识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彩陶最初只是一种实用器具,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彩陶从实用器转变为礼器,其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得以强化。
B.杨官寨遗址规模巨大,工程繁复,单靠一个聚落的力量难以完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分化。
C.庙底沟彩陶文化广泛传播,遍及大江南北,表明同时期的文化对庙底沟文化行为准则的接纳和吸收,成就了中国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D.中国彩陶文化经历了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等阶段,发展脉络清晰;其器型和纹饰从简单到繁复绚丽,艺术上日趋成熟。
答案D
解析A项,“实用功能逐渐弱化”于原文无据。B项,张冠李戴,不是“杨官寨”,而是“西坡”。且原文为“或者已分化出”,选项表述过于肯定。C项,“表明同时期的文化对庙底沟文化行为准则的接纳和吸收”错误,原文是“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虽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唯一地方,但中国彩陶的发展是自成体系的,其发展传播历程足可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
B.老官台文化是中国最早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比仰韶文化的出现早了三千多年,从文化发展脉络看,二者存在延续传承的关系。
C.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吸收了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同时期的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区域也有可能吸收并发展了粟作农业。
D.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所发现的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表明分别以鱼和鸟为图腾的部族在融合过程中很可能发生过战争。
答案B
解析B项中“比仰韶文化的出现早了三千多年”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一直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文中是说到“仰韶时代晚期”是3000多年。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庙底沟人已经对均衡、对称、色彩等形式规律有了自发的意识,彩陶的图案纹饰构图严谨规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
B.庙底沟文化中大量出现了细泥红陶及夹砂红陶,其制作主要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广泛使用了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
C.庙底沟彩陶开始更多地考虑放置和储存功能,因为生活方式的转换,存储容器数量比半坡时期有显著增加,底部大多变得平整。
D.长江南岸曾经出土过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如枝江关庙山遗址的花瓣纹彩陶豆,只是器形与庙底沟文化中所常见的不同。
答案B
解析A项是证明庙底沟彩陶的艺术成就;C项是证明陶器制造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D项是证明庙底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8.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聚落”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结论
参考答案①区域核心聚落规模巨大,面积广大,已经具有都邑、殿堂性质。②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意味着出现了社会分化。③都出土了器形独特、纹饰精美的陶器,表明彩陶制造技艺高超。④两则材料中的考古发现,都体现出史前新石器时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成就。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参考答案首先总说什么是彩陶,简介中国彩陶的发源演化历史及其具体特点,点明庙底沟彩陶的辉煌成就。然后重点介绍庙底沟文化时期,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点明庙底沟彩陶蕴含的文化精神,这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最后再次点明具有独特纹饰的庙底沟彩陶,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促成文化大融合。
解析首先根据文章的标题把握中心话题,然后抓住每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来把握每一段的内容,最后给文章分层,围绕中心话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究竟应该继承什么、弘扬什么 戏曲应该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成为当代审美的独特风景。有人说戏曲的唱腔陈旧、节奏慢,跟不上时代浪潮,事实上现代人听戏曲可以让不少处在紧张生活中的人又重新寻找到那份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还有人说年轻观众不懂历史,对外来文化的兴趣超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有无数年轻人为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人的生活倾心倾情。戏曲脸谱能成为时尚的服饰元素,好听的戏曲唱段仍旧被广为传唱,综艺晚会上的戏曲唱段更能引来不尽的掌声和心灵的震颤。戏曲能带给我们的应该还有更多。好听、好看的戏曲作品,依旧能赢得观众的欢迎。( )。戏曲在当代能不能受到欢迎,在于有没有好戏给大家听和看。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需要戏曲人力行、反省、反思。
10.下列各句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答案C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A项,使用了借代;B项,使用了夸张;C项,使用了比喻;D项,使用了拟人。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拥抱传统,渴望传统,是当代人普遍的愿望
B.当代人普遍的愿望,是渴望传统,拥抱传统
C.当代人普遍的愿望,是拥抱传统,渴望传统
D.渴望传统,拥抱传统,是当代人普遍的愿望
答案D
解析前文陈述的主体对象是传统戏曲,因此从衔接连贯性角度排除B、C两项;从事理逻辑上说,先“渴望”,后“拥抱”,故排除A项。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
参考答案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需要戏曲人反思、反省、力行。
解析“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中的主体不是戏曲,与前文连接不畅,故应该改为“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切合当代审美需求”。“力行、反省、反思”语序不当,按照事理逻辑,应先“反思”,后“反省”,再“力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等。
如果人们缺少生态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淡漠,① 。可以说,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别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责任意识要求人们具有履行生态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② ,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要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③ ,使正确的生态正义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亲和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
此外,还要在全社会倡导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守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促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13.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①现代生态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生态恶化的趋势就不能得到遏制) ②人只有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③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
14.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①拥有生态意识,意义重大。②生态意识应该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③倡导生态伦理,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