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p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 熨帖(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ɡ)
C.玉砌(qì) 恪守(ɡé)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í) 庇护(pì)
缄默(jiān) 亘古不变(ɡè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B.经过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C.中国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项亘古不变的宏图伟业。
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力量的伟大与永恒。
B.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夏至每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A.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B.(母亲来园子里找我,四处张望,)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C.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D.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一束光
苏沧桑
中庭的那束光,他观察了3年,包括光的时长,驻留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光最先落在四楼顶层天窗的一小块玻璃上。然后蔓延至三楼、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从半面墙那么宽,到窄窄的一条。最后落在他工作台旁的白色靠背椅上,消失在悄然而至的黄昏里。
天窗像一个漏斗,光顺流而下。光,有时并不是阳光,有时还算明亮的天光,有时只是雨滴映照的微弱光亮,有时是更微弱的月光,或星光。按照这束光的走向,三年里,他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这幢租住的房子,反复调整着家具和各种植物的摆放位置,安置自己发呆以及两只狗、二十多只猫晒太阳的地方和他研制精油蜡烛以及教授美学课的工作空间,创造了一个最适合他自己的家,或者说创造着一份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
人们叫他“生活家”,而他说自己只是“尘有心”,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大男孩。阳光落到三楼南面的大房间,铺满了整整一地。这个阳光最充足的空间,他让给了猫们。
最多的时候,有25只猫,都是一家子。最初是两只,自由繁育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四代同堂,每一只都是他的心头肉,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喂猫铲屎。
阳光会移动到三楼北面他的办公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办公桌,几盆他自己种的植物。以前,他常常一个人在这里调试香氛配方,猫们跟着阳光蔓延过来,躺到办公桌上晒太阳,伏在电脑上捣乱,于是他把这里也让给了猫们。
阳光终于落到了一楼的中庭——他最喜欢的领域。循着那束光的脚步,地上是白色的粗砂砾,砂砾上是低矮的木茶几和蒲团、软垫,一张可以将整个人窝进去的矮沙发,铁丝弯成简单的几何形,放上一大篷干棕榈叶就是灯罩,每次买的鲜花快凋零时倒挂成干花,成了越来越密集的时光记忆。
他和朋友们喝茶,聚餐,讨论,喝的是他的故乡温州自家产的白茶。他们坐在中庭的光束里聊天,像坐进了大自然里,在某些瞬间,他们不说话时,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仿佛同时在一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气息里获得了某种治愈。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他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在光影、水声和精油的香味里入睡,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
光落到这个叫“尘有心”的大男孩身上,他戴着一顶帆布帽子,中等个子,眉眼干净,浅灰色棉布衣亦能显现他健硕的身材。这个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留学过英国、成立过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做过大学老师的年轻人,气质格外沉静。“纵吾身微如尘埃,心自宽广无限”是他的名字“尘有心”的由来。
“为什么如此执迷于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家 为什么做香氛和精油而不是别的 你的摄影作品总是一棵树的倒影、一双手被水流冲击、一片模糊的星空,还有你一个人,寂静而孤独,为什么 ”我问了很多问题,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
从小,因为家庭特殊原因,他寄居过不同的家庭,烙在孤独童年记忆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的气息,泥土、植物、自然的气息,使他对气味异常敏感。寄人篱下的感觉特别不好,所以有一个他自己理想的家。这个家他父母来过几次,喜欢却也担忧,希望他考个公务员什么的更安定些。确实,维持自己还有同伴们的理想生活并不容易,而最大的困惑是,想要的永远和时间不对等,有能力实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自己最初的那个状态。比如,他最理想的生活里,有父母同住。
所幸,每一天,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而不受束缚,还算开心。“生活应该是去享受,而非将就。不是吗 ”
此时,阳光正透过天窗落在他身后的白墙上,天窗玻璃上的灰尘被投射在墙面上,产生了斑驳美丽的光影。他背着光,我看不清他的眼睛。相对无语时,我想起了一首诗——
“古老的星星/从阴影里的长凳,观看/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也不会排成星座/只感到水的回旋/在幽秘的水池/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这是博尔赫斯的《南方》,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告别“尘有心”的时候,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11点,我看见他和一个小伙伴正从卡车上将一个半人多高、装着足足400斤精油的蓝色大桶搬到了地上,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商量着怎么往小区里面搬。而我知道,他还要赶12点的动车去上海谈项目。他原本可以不用这么累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他”极具理想色彩,对猫特别喜爱,把猫看作心头肉,与猫共处一室,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忙碌而又享受的生活。
B.“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一句既表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表达了“他”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
C.文章用“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形容“他”午睡的样子,意在刻画出“他”此刻内心的淡定安静。
D.“他”童年曾有过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对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心中有抱怨,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要原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话,不仅照应标题,更给人一种新奇疑惑之感,激发读者向下探究“那束光”的兴趣。
B.文章以一束光下顶层、三楼南面与北面、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的景物描写变换这一单线结构行文,脉络清晰。
C.文中多次描写了大男孩“尘有心”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场景,衬托出人物亲近自然、简单纯粹的人生观。
D.本文人物描写着墨不多,但人物的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主人公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和生活观念。
8.为什么“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探究标题中“一束光”的丰富意蕴。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在中国古代,衣冠服饰一向被视为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 )
水田衣兴起于明末,盛于清初,一直延续至清末。它是一种以各色零碎布料拼合缝制而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为衣服上大小不等的布料纵横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
水田衣款式简单别致,颇得明代女子的喜爱。最初,水田衣尚注意拼制的均匀,将各种锦缎织料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发展到后来,便不再拘泥,亦有杂乱拼接者。到了明末,奢靡之风盛行,许多大户人家为了做一件好的水田衣,一件完整的锦缎经常会被裁破,只为得到一小块材料。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被视为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B.还被视为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C.同时也是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D.更是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1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2个字。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① ;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② 。当你绝望的时候,别忘你手里有一半的命运;③ ,别忘了上天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天掌握的。
14.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参考答案: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p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 熨帖(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ɡ)
C.玉砌(qì) 恪守(ɡé)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í) 庇护(pì)
缄默(jiān) 亘古不变(ɡèn)
答案A
解析B项,“熨”应读“yù”;C项,“恪”应读“kè”;D项,“庇”应读“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B.经过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C.中国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项亘古不变的宏图伟业。
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答案B
解析A项,“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设身处地”。B项,“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C项,“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D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力量的伟大与永恒。
B.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夏至每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D
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等作主语。B项,“继承……文化”搭配不当,可在“文化”后加“特点”。C项,语序不当,改为“每年夏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答案C
解析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A.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B.(母亲来园子里找我,四处张望,)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C.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D.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答案A
解析例句和A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D两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一束光
苏沧桑
中庭的那束光,他观察了3年,包括光的时长,驻留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光最先落在四楼顶层天窗的一小块玻璃上。然后蔓延至三楼、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从半面墙那么宽,到窄窄的一条。最后落在他工作台旁的白色靠背椅上,消失在悄然而至的黄昏里。
天窗像一个漏斗,光顺流而下。光,有时并不是阳光,有时还算明亮的天光,有时只是雨滴映照的微弱光亮,有时是更微弱的月光,或星光。按照这束光的走向,三年里,他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这幢租住的房子,反复调整着家具和各种植物的摆放位置,安置自己发呆以及两只狗、二十多只猫晒太阳的地方和他研制精油蜡烛以及教授美学课的工作空间,创造了一个最适合他自己的家,或者说创造着一份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
人们叫他“生活家”,而他说自己只是“尘有心”,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大男孩。阳光落到三楼南面的大房间,铺满了整整一地。这个阳光最充足的空间,他让给了猫们。
最多的时候,有25只猫,都是一家子。最初是两只,自由繁育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四代同堂,每一只都是他的心头肉,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喂猫铲屎。
阳光会移动到三楼北面他的办公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办公桌,几盆他自己种的植物。以前,他常常一个人在这里调试香氛配方,猫们跟着阳光蔓延过来,躺到办公桌上晒太阳,伏在电脑上捣乱,于是他把这里也让给了猫们。
阳光终于落到了一楼的中庭——他最喜欢的领域。循着那束光的脚步,地上是白色的粗砂砾,砂砾上是低矮的木茶几和蒲团、软垫,一张可以将整个人窝进去的矮沙发,铁丝弯成简单的几何形,放上一大篷干棕榈叶就是灯罩,每次买的鲜花快凋零时倒挂成干花,成了越来越密集的时光记忆。
他和朋友们喝茶,聚餐,讨论,喝的是他的故乡温州自家产的白茶。他们坐在中庭的光束里聊天,像坐进了大自然里,在某些瞬间,他们不说话时,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仿佛同时在一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气息里获得了某种治愈。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他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在光影、水声和精油的香味里入睡,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
光落到这个叫“尘有心”的大男孩身上,他戴着一顶帆布帽子,中等个子,眉眼干净,浅灰色棉布衣亦能显现他健硕的身材。这个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留学过英国、成立过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做过大学老师的年轻人,气质格外沉静。“纵吾身微如尘埃,心自宽广无限”是他的名字“尘有心”的由来。
“为什么如此执迷于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家 为什么做香氛和精油而不是别的 你的摄影作品总是一棵树的倒影、一双手被水流冲击、一片模糊的星空,还有你一个人,寂静而孤独,为什么 ”我问了很多问题,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
从小,因为家庭特殊原因,他寄居过不同的家庭,烙在孤独童年记忆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的气息,泥土、植物、自然的气息,使他对气味异常敏感。寄人篱下的感觉特别不好,所以有一个他自己理想的家。这个家他父母来过几次,喜欢却也担忧,希望他考个公务员什么的更安定些。确实,维持自己还有同伴们的理想生活并不容易,而最大的困惑是,想要的永远和时间不对等,有能力实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自己最初的那个状态。比如,他最理想的生活里,有父母同住。
所幸,每一天,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而不受束缚,还算开心。“生活应该是去享受,而非将就。不是吗 ”
此时,阳光正透过天窗落在他身后的白墙上,天窗玻璃上的灰尘被投射在墙面上,产生了斑驳美丽的光影。他背着光,我看不清他的眼睛。相对无语时,我想起了一首诗——
“古老的星星/从阴影里的长凳,观看/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也不会排成星座/只感到水的回旋/在幽秘的水池/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这是博尔赫斯的《南方》,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告别“尘有心”的时候,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11点,我看见他和一个小伙伴正从卡车上将一个半人多高、装着足足400斤精油的蓝色大桶搬到了地上,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商量着怎么往小区里面搬。而我知道,他还要赶12点的动车去上海谈项目。他原本可以不用这么累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他”极具理想色彩,对猫特别喜爱,把猫看作心头肉,与猫共处一室,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忙碌而又享受的生活。
B.“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一句既表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表达了“他”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
C.文章用“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形容“他”午睡的样子,意在刻画出“他”此刻内心的淡定安静。
D.“他”童年曾有过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对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心中有抱怨,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D项,“对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心中有抱怨,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要原因”错误,从文中无法推断出“他”“心中有抱怨”与“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要原因”之间的关系,从文中“这个家他父母来过几次,喜欢却也担忧”“他最理想的生活里,有父母同住”可知这个理由不能成立。故选D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话,不仅照应标题,更给人一种新奇疑惑之感,激发读者向下探究“那束光”的兴趣。
B.文章以一束光下顶层、三楼南面与北面、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的景物描写变换这一单线结构行文,脉络清晰。
C.文中多次描写了大男孩“尘有心”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场景,衬托出人物亲近自然、简单纯粹的人生观。
D.本文人物描写着墨不多,但人物的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主人公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和生活观念。
答案B
解析B项,“单线结构”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另一条线索是“尘有心”的成长经历。故选B项。
8.为什么“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尘有心”生活环境中的光、植物、香味等正如诗中的这些事物一样,也充满着诗的味道,无须再言。②“尘有心”名字的由来和这首诗的精髓是高度统一的,无须多言。③“尘有心”自愿选择一种辛苦但不觉得累,简单但不觉得无趣的生活方式,表明他早已实现了诗中的生活境界,无须明言。
解析“我”为什么最终没有念出口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有关,从生活环境角度来看,如上文提到“他”的生活中,有光,有猫,有植物,有香味,有自然,这些本身就充满着诗歌的味道,所以不必对他说“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从生活状态来看,“11点,我看见他和一个小伙伴正从卡车上将一个半人多高、装着足足400斤精油的蓝色大桶搬到了地上,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商量着怎么往小区里面搬。而我知道,他还要赶12点的动车去上海谈项目。他原本可以不用这么累的”,在外人看来可能又累又不安定的生活在他的眼中是简单而快乐的,已经实现了诗的境界,所以不必再说;从他的名字由来来看,“纵吾身微如尘埃,心自宽广无限”是他的名字“尘有心”的由来,这名字的由来本身就具备了诗意,与博尔赫斯的这首诗歌是一致的,所以不必再说了。
9.请探究标题中“一束光”的丰富意蕴。
参考答案①指射在中庭的一束光。②指一种诗意的生活空间,一种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一剂治愈童年孤独阴影的良药。
解析第一段提到“中庭的那束光”是指射在中庭的一束光线;第二段、第五段、第六段的这“一束光”是指诗意的生活空间,是指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第七段、第十段、第十一段这里的“一束光”是指治愈童年孤独阴影的良药。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在中国古代,衣冠服饰一向被视为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 )
水田衣兴起于明末,盛于清初,一直延续至清末。它是一种以各色零碎布料拼合缝制而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为衣服上大小不等的布料纵横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
水田衣款式简单别致,颇得明代女子的喜爱。最初,水田衣尚注意拼制的均匀,将各种锦缎织料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发展到后来,便不再拘泥,亦有杂乱拼接者。到了明末,奢靡之风盛行,许多大户人家为了做一件好的水田衣,一件完整的锦缎经常会被裁破,只为得到一小块材料。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被视为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B.还被视为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C.同时也是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D.更是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根据语境,括号内的语句与前文是并列关系,不存在递进关系,排除D项。同时“视为”“表现形式”搭配不当,排除A、B两项。
1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A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A项,使用了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一只青螺。B项,“红遍”“尽染”“碧透”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借代,“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D项,“花溅泪”“鸟惊心”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参考答案许多大户人家为了做一件好的水田衣,经常会裁破一件完整的锦缎,只为得到一小块材料。
解析画横线的语句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大户人家”,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则成了“锦缎”。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2个字。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① ;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② 。当你绝望的时候,别忘你手里有一半的命运;③ ,别忘了上天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天掌握的。
参考答案①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 ②命运有一半在你的手里,另一半才在上天的手里 ③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
解析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先读懂语段的大意后,第①处依据前文“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及后文句式可以推测;第②处依据后文“别忘你手里有一半的命运”“别忘了上天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可以推测;第③处依据前文“当你绝望的时候……”,后文“别忘了上天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可以推测。
14.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表现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他像一只雄鹰,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他像一匹骏马,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他像一枚火炬,点燃希望,照亮人生的征途。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图文转换和解说词结合起来,首先观察图片的突出特征——轮椅、球拍、网球,可知画面中人物身份是残疾运动员;然后确定图片崇尚的主题——青春、梦想;最后用形象的语言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