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反思,提炼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迁移至物质分类。
(2)通过对Fe(OH)3胶体性质的讨论,能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际需要,本节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上已经学过。在初中的基础上,教材重点介绍了 “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以及同素异形体、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这既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又可以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都是混合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上也都接触过。教材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然后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作为分类依据,引入胶体的概念,并通过实验1-1引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一丁达尔效应。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源于初中,高于初中。在编排思路上,教材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适当引入新知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教材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这样编排,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类思想的建立
难点:胶体的性质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 宏观辨识、学习分类的方法
【创设生活情景】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用到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提炼分类的意义。
【初高中知识衔接】
【思考与交流1】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画出图示,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将物质分类系统化,并学会用树状分类法构建物质分类支架。
【新概念】
【思考与交流2】根据元素的组成可以将下列物质:CO2、Na2O、SO2、MgO、SO3、CaO
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试分析它们的化学性质,还可以怎样分?
概念辨析
(1)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均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在初中基础上学习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与交流3】对下列盐进行分类Na2SO4、K2SO4、Na2CO3、K2CO3,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拓展应用】工业生产中,常需要K2SO4,如何选定原料来制备K2SO4?
【设计意图】通过对盐的分类,学习交叉分类法的使用方法,拓展到实际生产中。
【学习评价一】
练习1、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是( )
A.CaO和CaS B. 和
C.C60和C70 D.HCNO和HOCN
练习2、对下列酸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H2SO4、HCl、H2CO3、H3PO4
【设计意图】加深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对酸进行分类,掌握交叉分类法的使用,同时也复习酸的定义。
【学习任务二】分散系
【初高中知识链接】
【思考与交流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CuSO4溶液、泥水、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属于什么类?
【设计意图】链接初中所学的混合物可以分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提出分散系的概念
【思考与交流2】以CuSO4溶液、泥水、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为例,说说这三种分散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分散剂相同,属于液体分散系。
不同点:稳定性不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宏观现象,建立粒子尺度与宏观性质的关系,提出胶体的概念。
【学习任务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教材P8实验【1-1】(演示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溶液和透明的胶体?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习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丁达尔效应。
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加深同学们对丁达尔效应的认识。
【学习评价二】
1.(教材P10)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
①Fe(OH)3胶体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FeCl3溶液 ⑤云、雾
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钠三种成分,如何将它们逐一分离开来?(提示:淀粉溶液是胶体)可参照下图信息。
【视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一、新冠病毒的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nm,传播方式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也可能经气溶胶近距离传播。
飞沫、气溶胶等都属于分散系。胶体颗粒直径1nm-100nm, 胶体较稳定(介稳性),飞沫的颗粒直径>50um,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短。气溶胶可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达几个小时。
二、新冠病毒的检测
一款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蛋白快速检测的试剂盒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做为免疫标记探针的胶体金粒子,其直径应在3-30nm范围内。检测时间短(15分钟以内),操作简单,肉眼可判断结果,可进行快速筛查,大大加快检测速度。
【课后活动】 在工业生产中,存在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有的胶体体系,如大气中的飘尘、工业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矿山开采地的粉尘、纺织厂或食品加工厂弥漫于空气中的有机纤维或颗粒等都极为有害,均可利用静电除尘的装置加以清除。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这是利用了胶体的什么性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学习评价】
1.已知X和Y能发生如下反应:X+Y=H2O+盐,下列有关物质X和Y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X为酸、Y为碱 B.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
C.X为盐、Y为碱 D.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性氧化物
2.从Zn、BaCl2、NaOH、KClO3、CuCl2、Na2SO4、Na2O、H2O、H2SO4等物质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3.采用不同方法制取下列物质,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以 Fe、CuO、H2SO4三种物质为原料,用两种方法制取Cu。
(2)用三种方法制取MgCl2。
生活情景素材
1、图书馆图书的陈列、超市商品的摆放——导入新课。
2、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加深对胶体性质的认识。
3、阅读新冠病毒的传播、新冠病毒的传播中与胶体性质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实验素材
【实验1-1】取两个 100mL小烧杯,分别加入40mL蒸馏水和 40 mL CuSO4溶液。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
【使用建议】
1、实验所用的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2、烧杯里的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时要不断振荡,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发生聚沉。
3、做丁达尔效应的实验时,也可预先用木板或硬纸板做一个暗箱,暗箱用带小孔的隔板分为大小两室,小室装一个聚光灯泡,大室可并排放置两个烧杯,同时大室侧面要留有可看到两个烧杯的观察孔。实验时,两个烧杯中一个盛放胶体,另一个盛放溶液。注意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尘或胶体。
练习与应用 (教材P12)
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填空。
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例如,氢氧燃料电池在工作时,从负极连续通入 H2(①),从正极连续通入O2(②),二 者在电池内部 (含有H2SO4(③)或 KOH(④)等物质的溶液 )发生反应生成H2O(⑤),同时产生电能。除了H2、CH4(⑥)、C2H5OH(⑦)等也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目前已研制成功Al(⑧)-空气(⑨)燃料电池,它可代替汽油(⑩)为汽车提供动力,也可以用作照明电源等。
(1)在上述短文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 (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
(2)从物质的类别来看,H2、O2和Al都属于______;请写出与O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2.请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 (H2S),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3.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举例
溶液
胶体
乳浊液或悬浊液
4.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
①Fe(OH)3胶体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FeCl3溶 液 ⑤云、雾
A.②④⑤ B. ③④③
C.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
1. (1)⑨⑩ ⑤ ③ ④ ⑥⑦
【解析】⑩汽油是由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⑵单质 O3
2. 以是否含有氧元素为依据,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或称不含氧酸);以每个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个数为依据,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其中二元酸和三元酸可以合称多元酸)。
3.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举例
溶液 小于1nm CuSO4溶液
胶体 大于1nm,小于100nm Fe(OH)3胶体
乳浊液或悬浊液 大于100nm 豆浆,泥浆水
4. C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1、选择题
1.“开展垃圾分类,争做文明市民”“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广州全市上下掀起垃圾分类行动新高潮。生活中可回收的塑料瓶、卷纸芯、旧书本的主要成分属于( )
A.单质 B.有机物
B.氧化物 D.无机物
【答案】B
【解析】塑料瓶、卷纸芯、旧书本含有多种元素,且主要成分中都含有C元素,属于有机物。
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
A.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水银 B.碱:Ba(OH)2、 Cu2(OH)2CO3、 NH3·H2O
C.盐:硫酸钠、氯化铵、 纯碱 D.氧化物:H2O、 CO、 HCOOH
【答案】C
【解析】A.水银(Hg)是单质,不是混合物,A错误;
B. Cu2(OH)2CO3是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属于碱类,属于盐类,不是碱,B错误;
C. 硫酸钠、氯化铵、纯碱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属于盐类,C正确;
D. HCOOH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羧酸,不是氧化物,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豆浆 B.硫酸铜溶液 C.淀粉溶液 D.雾
【答案】B
【解析】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不属于胶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冰水混合物、钢、空气都属于混合物
B.葡萄糖溶液与淀粉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只有胶状物(如胶水和果冻类物质)才能称为胶体
D.雾、稀豆浆、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答案】B
【解析】A选项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B选项葡萄糖溶液与淀粉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C选项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的分散系叫胶体,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以将胶体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D选项正确。
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居家人员要定期测量体温,从化学组成分水银属于
A.银溶液 B.非金属单质 C.金属单质 D.化合物
【答案】C
6.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NaCl K2SO4 KCl (NH4)2SO4
B Na2SO4 K2SO4 KCl NH4Cl
C NaCl K2SO4 KCl NH4Cl
D Na2SO4 K2SO4 KCl (NH4)2SO4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 NaCl是钠盐、盐酸盐,不是硫酸盐,(NH4)2SO4是铵盐、硫酸盐,不是盐酸盐,A错误;
B. Na2SO4是钠盐、硫酸盐,K2SO4是钾盐、硫酸盐,KCl是钾盐、盐酸盐,NH4Cl是铵盐、盐酸盐,B正确;
C. NaCl是钠盐、盐酸盐,不是硫酸盐,C错误;
D. (NH4)2SO4是铵盐、硫酸盐,不是盐酸盐,D错误;
7.2020年2月9日晚,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第19场新闻发布会上,华中科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徐顺清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直接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云、烟、雾均属于气溶胶
B.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到l00nm之间,能通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C.胶体是混合物,可用丁达尔效应来鉴别胶体和溶液
D.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2.5×10-6m)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其分散在空气中一定形成气溶胶
【答案】D
【解析】A.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属于气溶胶,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A选项正确;
B.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因此可用渗析的方法除去胶体中存在的离子,B选项正确;
C.胶体是混合物,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因此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C选项正确;
D.胶体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而2.5μm(2.5×10-6m)>100nm,因此PM2.5分散在空气中不能形成胶体,D选项错误;
8.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美景仙境,其本质原因是
A.夜里的月色本身就很美 B.雾是一种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光线是一种胶体 D.颗粒直径约为 1nm~100nm 的小水滴分散在空气中
【答案】D
【解析】A. 夜里的月色形成的本质是形成了气溶胶,由于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导致月色很美,故A错误;
B. 雾作为一种胶体,确实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这也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故B错误;
C. 光线不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故C错误;
D. 题干中所提及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是一种胶体,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即10-9m~10-7m,形成丁达尔现象时是形成美景仙境的本质原因,故B正确;
9.(原创)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电性相同,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此外,胶体粒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下列有关现象和应用与胶粒带电无关的是( )
A.静电除尘 B.盐卤点豆腐
C.用渗析的方法除去胶体中存在的离子 D.氢氧化铁胶体通电后阴极附近红褐色加深
【答案】C
【解析】A. 静电除尘利用粉尘胶粒带电,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加以清除;
B.盐卤点豆腐,向豆浆中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的电性,使其凝聚成大颗粒发生聚沉
C.用渗析的方法除去胶体中存在的离子,是利用了胶体粒子和离子的直径大小不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胶粒不可以。C项错误。
D.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通电后在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红褐色加深。
10.下列有关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性氧化物均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C.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CuSO4 5H2O属于纯净物
【答案】D
【解析】A选项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少部分不溶于水例如SiO2;B选项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例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等;C选项中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例如O2和O3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D正确。
11.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钻酞箐”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钻酞箐”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钻酞箐”分子所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B.“钻酞箐” 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此项工作可以用来改变分子的某些物理性质
D.此工作可以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技术等方面
【答案】B
【解析】“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符合胶体粒子大小,所以“钴酞菁”分子所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因而具有丁达尔效应,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纳米技术在生物学、光电器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12.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H2O ②空气 ③Mg ④CaO ⑤H2SO4 ⑥Ca(OH)2 ⑦CuSO4·5H2O ⑧碘酒 ⑨C2H5OH和⑩NaHCO3。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酸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
【答案】②⑧ ①④ ⑥ ⑤ ⑦⑩
【解析】
(1)②空气、⑧碘酒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组成,为混合物;属于混合物的物质序号为②⑧;
①H2O、④CaO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则属于氧化物的物质序号为①④;
⑥Ca(OH)2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该物质属于碱,属于碱的物质序号为⑥;
⑤H2SO4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因此属于酸的物质序号为⑤;
⑦CuSO4 5H2O、⑩NaHCO3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为金属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属于盐,故属于盐的物质序号为⑦⑩;(共23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学习任务一】宏观辨识,学习物质分类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在什么地方用到分类的方法呢?
图书馆
超市
图书馆、超市、药房、书店、快递公司等地方都利用了分类的手段,可以提高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尝试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画出图示,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初高中知识衔接:
那么在我们化学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利用分类的方法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呢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化合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
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
根据组成元素的性质
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及物质的性质
有机物
无机物
(1)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思考与交流1】
根据元素的组成可以将下列物质:CO2、Na2O、SO2、MgO、SO3、CaO
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试分析它们的化学性质,还可以怎样分?
CO2 + Ca(OH)2 == CaCO3↓ + H2O
MgO + 2HCl == MgCl2 + H2O
SO2、SO3
CaO、Na2O
碱性氧化物
+
酸
盐+水
酸性氧化物
+
碱
盐+水
概念辨析
1、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都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
Mn2O7是酸性氧化物
NO、CO
×
×
新概念:
酸性氧化物: 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的氧化物
知识拓展:NO、CO等氧化物既不能与酸反应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
Na2SO4
K2SO4
K2CO3
碳酸盐
硫酸盐
钾盐
Na2CO3
钠盐
根据组成的阳离子分
根据组成的阴离子分
特征:不同类别的物质有交集。
【思考与交流2】请同学们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说你的分类标准
拓展应用:
工业生产中,常需要K2SO4,如何选定原料来制备K2SO4?
交叉分类法:对一种事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练习1、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是( )
A.CaO和CaS B. 和
C.C60和C70 D.HCNO和HOCN
C
学习评价一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练习2、现有下列物质:①H2O ②空气 ③Mg ④CaO ⑤H2SO4 ⑥Ca(OH)2 ⑦CuSO4·5H2O ⑧碘酒 ⑨C2H5OH和⑩NaHCO3。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酸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
②⑧ ①④ ⑥ ⑤ ⑦⑩
练习2:对下列酸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H2SO4、HCl、H2CO3、H3PO4
一元酸
二元酸
多元酸
强酸
弱酸
含氧酸
无氧酸
H2SO4
H2CO3
H3PO4
HCl
是否含氧
酸性强弱
酸分子电离出H+个数
分类标准:
交叉分类法
【思考与交流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CuSO4溶液、泥水、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属于什么类?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初高中知识链接】
【新概念】
【学习任务二】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宏观辨识
【思考与交流2】以CuSO4溶液、泥水、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为例,说说这三种分散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分散剂相同
粒子直径大小不同、稳定性不同
按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分
液态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 1 nm
1nm 至100nm
>100nm
稳定性:稳定
不稳定
介稳性
稳定性如何?
微观探析
【新概念】
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 1~100 nm的分散系是胶体。
胶体的分类
液溶胶
气溶胶
分散剂是液体
分散剂是气体
固溶胶
标准:分散剂的状态
分散剂是固体
Fe(OH)3胶体
云、雾
有色玻璃
P8 实验 Fe(OH)3胶体的制备:
逐滴加入到
饱和溶液 5-6滴
煮沸蒸馏水25mL
红褐色液体,透明
FeCl3 + 3H2O Fe(OH)3(胶体) + 3HCl
如何区分溶液和透明的胶体?
【学习任务三】科学探究(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可被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4.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
①Fe(OH)3胶体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FeCl3溶液 ⑤云、雾
A. 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 ①③④
学习评价二:胶体性质的应用
练习1《必修一》P12
练习2、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钠三种成分,如何将它们逐一分离开来?(提示:淀粉溶液是胶体)
[实验一]
泥水的过滤
(固液分离)
半透膜
水
[实验二]
泥沙
淀粉胶体
氯化钠溶液
过滤
泥沙
滤液
(淀粉胶体、
氯化钠溶液)
渗析
胶体
(淀粉胶体)
(氯化钠)溶液
溶液
是一种提纯胶体方法
半透膜
怎样判断淀粉没有透过半透膜?
总结:
1、分类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分类的前提是有准确的分类标准
2、用树状分类法,按物质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按物质性质对氧化物进行分类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4、分散系的概念
5、胶体的概念与分类
6、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7、丁达尔效应
一、新冠病毒的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nm,传播方式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也可能经气溶胶近距离传播。
飞沫、气溶胶等都属于分散系。胶体颗粒直径1nm-100nm, 胶体较稳定(介稳性),飞沫的颗粒直径>50um,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短。气溶胶可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达几个小时。
视野拓展
一款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蛋白快速检测的试剂盒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做为免疫标记探针的胶体金粒子,其直径应在3-30nm范围内。检测时间短(15分钟以内),操作简单,肉眼可判断结果,可进行快速筛查,大大加快检测速度。
视野拓展
二、新冠病毒的检测
在工业生产中,存在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有的胶体体系,如大气中的飘尘、工业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矿山开采地的粉尘、纺织厂或食品加工厂弥漫于空气中的有机纤维或颗粒等都极为有害,均可利用静电除尘的装置加以清除。
课后活动: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这是利用了胶体的什么性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能对酸、碱、盐、氧化物及它们之间的反应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
通过归纳相关物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际需要,本节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
在物质分类的基础上,教材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如列举反应实例,说明反应类型等。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就知识,加深学生对物质间建化学反球律的认识,为介绍物质之间的转化作准备。
教材指岀,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会改变,这是化学的基本观念之一。随后通过“思考与讨论”,以含Ca、C元素的物质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反应规律。同时强调,物质转化的价值在于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并指出工业生产中制取某种物质时要考虑的因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源于初中,高于初中。在编排思路上,教材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转化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适当引入新知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教材突出强调物质转化的价值。这样编排,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
难点: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初高中知识链接】
【活动一】同类物质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请同学们完成P10思考与讨论。
【设计意图】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为介绍物质之间的转化作准备。
【活动二】讨论为什么不同的酸 (或碱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的认识。
【学习任务二】物质的转化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活动一】请同学们完成P11思考与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反应规律。
归纳总结: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小结物质转化关系
【活动二】根据上面的转化过程,写出由金属单质Na到Na2CO3、非金属单质S到对应盐CuSO4的转化过程。
讨论两个物质系列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
【设计意图】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对学习理解具体反应具有指导意义,为后续课程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两个物质系列之间的反应关系可以概括为“化学性质’对立’的物质之间容易发生反应”。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就能帮助学生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拓展应用】工业上制取NaOH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在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各要求等因素,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
【学习评价】
1.已知X和Y能发生如下反应:X+Y=H2O+盐,下列有关物质X和Y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X为酸、Y为碱 B.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
C.X为盐、Y为碱 D.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性氧化物
2、从 Zn、 BaCl2、 NaOH、 KClO3、 CuCl2、 Na2SO4、Na2O、 H2O、 H2SO4等物质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3、采用不 同方法制取下列物质 ,并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1)以 Fe、 CuO、 H2SO4三 种物质为原料 ,用两种方法制取 Cu。
(2)用三种方法制取MgCl2。
问题情景素材
教材P10思考与讨论1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 (写出化学方程式 )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
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酸与碱反应
酸与某些盐反应
(2)请分别归纳碱和盐这两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3)讨论: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中,涉及哪些反应类型
【使用建议】
复习回顾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列举实例并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分析酸碱盐性质反应的反应类型,总结酸、碱、盐相互之间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教材P10思考与讨论2
(1)写出下列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体会由金属单质到盐、非金属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
Ca→CaO→ Ca(OH)2→CaSO4
C—>CO2-→ H2CO3-→ CaCO3
对于上述转化关系,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将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使用建议】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构建转化规律认知模型
2、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物质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两个“化学性质’对立’的物质之间容易发生反应”,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就能帮助学生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练习与应用(教材P12)
5.从 Zn、 BaC12、 NaOH、 KClO3、CuC12、Na2SO4、Na20、 H20、 H2SO4等物质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6.写出下列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1)Cu→CuO→CuSO4→ Cu(OH)2、 → CuSO4-→ Cu。
(2)C→ CO2→ CaCO3→ CaO→ Ca(OH)2→ CaCl2
7、采用不同方法制取下列物质 ,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以 Fe、 CuO、 H2SO4三 种物质为原料 ,用两种方法制取 Cu。
(2)用三种方法制取MgC12。
8.许多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内盛白色固体物质,标有 “干燥剂”字样,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1)写出生石灰的化学式。生石灰属于哪一类别的物质
(2)生石灰为什么可用作干燥剂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生石灰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请列举两例,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在你学过的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用作干燥剂
答案
5. (1)化合反应:Na2O+H2O=2NaOH
(2)分解反应:
(3) 置换反应:Zn+CuCl2=ZnCl2+Cu Zn+H2SO4=ZnSO4+H2↑
(4)复分解反应:BaCl2+Na2SO4=BaSO4↓+2NaCl BaCl2+H2SO4=BaSO4↓+2HCl
2NaOH+CuC12=Cu(OH)2↓ +2NaCl 2NaOH+H2SO4=Na2SO4+2H2O Na2O+H2SO4=Na2SO4+H2O
6. (1) CuO+H2SO4=CuSO4+H2O CuSO4+2NaOH=Cu(OH)2↓+Na2SO4 Cu(OH)2+H2SO4=CuSO4+2H2O
CuSO4+Zn=Cu+ZnSO4
(2)CO2+CaO=CaCO3 CaO+H2O=Ca(OH)2 Ca(OH)2+2HCl=CaCl2+2H2O
7.(1)方法①:CuO+H2SO4=CuSO4+H2O Fe+CuSO4=FeSO4+Cu
方法②:Fe+H2SO4=FeSO4+H2↑
(2 )方法①: Mg+2HCl=MgCl2+H2↑
方法②:MgO+2HCl=MgCl2+H2O
方法③:Mg(OH)2+2HCl=MgCl2+2H2O
8.(1)CaO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解析】按照不同的标准,一种物质可以分属不同类型。
(2) CaO+H2O=Ca(OH)2
(3) 酸、酸性氧化物、水。如 CaO+2HCl=CaCl2+H2O
CaO+H2O=Ca(OH)2
【解析】应从碱性氧化物的共性出发进行预测。
(4) 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硅胶、无水氯化钙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1、选择题
1.铁、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铜溶液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其中对应四个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B.中和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酸碱中和反应属于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A为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B的反应属于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氢氧化钙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所以B为复分解反应;C的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Fe和氯化铜反应生成Cu和氯化亚铁,所以C属于置换反应;D的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D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C。
2.下列物质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发生反应 ,过滤除去硫酸钡可得HCl,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铜和氯化钠不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D、 硝酸钠和碳酸钡不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图是有关物质的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②③④均有可能通过化合反应来实现
B.X一定含有碳元素
C.转化④需吸收热量
D.若X是碳,转化①也可以反向进行
【答案】B
【解析】
A、 转化①可用碳与氧气化合实现,②可用碳与氧气化实现,③可用CO与氧气化合实现④可用CO2与碳化合实现,均有可能通过化合反应来实现,正确;B、 X不一定含有碳元素,X可以是氧气,错误;C、 转化④是碳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实现,需吸收热量,正确;D、 若X是碳,可通过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使转化①反向进行,正确。故选B。
4.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BaCl2 →Ba(OH)2 C.FeCl3→Fe(OH)3 D.CaCO3→CaCl2
【答案】B
【解析】A.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一步实现,不选A;
B.氯化钡不能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钡,选B;
C.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能一步实现,不选C;
D.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能一步实现,不选D;
5.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答案】B
【解析】物质的分类为: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甲为纯净物,乙为单质。
A、转化b为化合物生成乙,乙是单质,此转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转化a为混合物转化为甲,甲是纯净物,此转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转化b为化合物转化为单质,故此转化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可知: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属于混合物转化为单质,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将知识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A.溶液的特征 B.含钙物质的转化
C.物质的分类 D.盐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
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错误;
B、CaO和水反应生成的是Ca(OH)2,Ca(OH)2和CO2反应生成CaCO3,CaCO3高温分解生成CaO,图中转化关系错误,故选项错误;
C、单质只含一种元素,不属于化合物,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D、盐可以与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7.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I中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B.图II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同一反应
D.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
【答案】B
【解析】
A、图I中物质是H2O、H2O2、O2都由分子构成,正确;B、图Ⅱ中的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反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错误;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CO2 +Ca(OH)2 ==CaCO3↓+ H2O,正确;D、 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正确。故选B。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D.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答案】D
【解析】A.雾和霾的分散剂均为空气,故A正确,不选;
B.由图知: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故B正确,不选;
C.由图知:雾霾的形成需要氨气的参与,过度施用氮肥会释放氨气进入空气,故C正确,不选;
D.NH3与硝酸、硫酸反应形成无机颗粒物,故氨气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选D。
9.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是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答案】D
【解析】A. HgS的分解和生成都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
B. HgS的分解和生成条件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故B错误;
C. 这个过程发生了分解和化合反应,故C错误;
D. “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在稀硫酸、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石灰水、一氧化碳、纯碱、铁片和木炭粉9种物质间存在图示关系,选择其中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种物质发生反应。
(1)请推断它们的化学式: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Fe H2SO4 CO2 Ca(OH)2 Na2CO3 Fe+H2SO4=FeSO4+H2↑ Ca(OH)2+H2SO4=CaSO4+2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CO2+Ca(OH)2=CaCO3↓+H2O
【解析】酸只有稀H2SO4,故②为稀H2SO4,单质①能和酸②发生化学反应,推知①应为活泼金属单质即为Fe,而碱只有Ca(OH)2,故④为Ca(OH)2,则氧化物③为酸性氧化物,即CO2,⑤属于盐且既能与稀H2SO4反应又能与Ca(OH)2反应,则⑤应为Na2CO3。
(1)根据以上分析,①是Fe;②是H2SO4;③是CO2;④是Ca(OH)2;⑤是Na2CO3。
(2)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稀硫酸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是Ca(OH)2+H2SO4=CaSO4+2H2O;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反应方程式是Na2CO3+H2SO4=Na2SO4+CO2↑+H2O;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11.“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⑥→⑩→⑦→ → 2 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⑩ ⑦、 不能,因为CO、Cu、Ag都会与氧气反应
【解析】(1)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分别为:③CO2;⑥NaCl;⑩CO;⑦Cu; H2SO4; Ag,故盐酸走出迷宫的路线为:③→⑥→⑩→⑦→ →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③→⑥→⑩→⑦→ → 。
(2)①→ 中属于碱的有④和⑧,所以中和反应只有2个;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②Na2CO3,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2, 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3)据第(1)问知,不与盐酸反应的氧化物为:③CO2和⑩CO;单质为:⑦Cu和 Ag;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③、⑩; ⑦、 。
(4)若将盐酸换成氧气,它会与上述路线中的⑩CO,⑦Cu, Ag发生化学反应,所以O2按上述路线走不出迷宫;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不能,因为CO、Cu、Ag都会与氧气反应。(共16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学习任务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链接初中:同类物质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请同学们完成P10思考与讨论。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写 出化学方程式 ) 反应类型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
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酸与碱反应
酸与某些盐反应
指示剂
Cu(OH)2 +H2SO4 =CuSO4 +2H2O
BaCl2 +H2SO4 =BaSO4 ↓+2HCl
Fe + H2SO4 =FeSO4 + H2↑
Fe2O3 + 3H2SO4 =Fe2(SO4)3 +3H2O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1、酸的化学性质
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写 出化学方程式 ) 反应类型
指示剂
与酸反应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与某些盐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NaOH+HCl=NaCl+H2O
CO2+2NaOH =Na2CO3+H2O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的化学性质
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写 出化学方程式 ) 反应类型
与金属反应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与盐反应
Fe +CuSO4 =Cu+FeSO4
CaCO3+2HCl=CaCl2+H2O+CO2↑
2NaOH+CuSO4=Cu(OH)2↓+Na2SO4
NaCl+AgNO3=AgCl↓+NaNO3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3、盐的化学性质
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相互反应
小结:
为什么不同的酸 (或碱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宏观辨识
组成相似
微观探析
H+
HCl
H2SO4
HNO3
NaOH
KOH
Ba(OH)2
Na2CO3
K2CO3
(NH4)2CO3
OH-
CO32—
结构
决定
性质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请同学们完成P11思考与讨论
【学习任务二】物质的转化
金属
碱性氧化物
碱
盐
O2
H2O
酸或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O2
H2O
碱或碱性氧化物
从物质的分类角度构建物质转化规律的模型认知
酸或酸性氧化物
碱或碱性氧化物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面的转化过程,写出由金属单质Na到Na2CO3、非金属单质S到对应盐CuSO4的转化过程,并讨论两个物质系列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
Na
Na2O
NaOH
Na2CO3
S
SO2
H2SO4
CuSO4
SO3
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
拓展应用:工业上制取NaOH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在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 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各要求等因素,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
制备碱的常用方法:
(1)碱性氧化物与水发生反应
(2)盐与另一种碱发生反应
工业上制取NaOH一般不采用Na2O与 H2O的 反应 (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 ),而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过去也曾采用盐 (如 Na2CO3)与 碱 [如 Ca(OH)2]反应的方法。
物质组成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转化
工业生产中物质的制备
例如:许多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内盛白色固体物质,标有 “干燥剂”字样,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1)写 出生石灰的化学式。生石灰属于哪一类别的物质
(2)生石灰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工业上如何制备熟石灰(氢氧化钙)?
1.已知X和Y能发生如下反应:X+Y=H2O+盐,下列有关物质X和Y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X为酸、Y为碱 B.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
C.X为盐、Y为碱 D.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性氧化物
学习评价:物质的转化规律
D
学习评价:化学反应类型
5、从 Zn、 BaCl2、 NaOH、 KClO3、 CuCl2、 Na2SO4、Na2O、 H2O、 H2SO4等物质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教材P12
7、采用不 同方法制取下列物质 ,并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1)以 Fe、 CuO、 H2SO4三 种物质为原料 ,用两种方法制取 Cu。
(2)用三种方法制取MgCl2。
学习评价:物质转化的应用
教材P12
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