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汉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北朝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前秦
前秦是如何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北魏统一北方后,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苻坚
苻坚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王猛
时间:
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 VS 东晋
兵力对比:
87万 VS 8万
结果:
前秦大败
特点:
影响:
以少胜多
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
东晋胜利,南方相对安定。
苻坚
VS
谢玄
淝水之战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战败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本历史学家 川本芳昭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
1、北魏的统一
(1)统一时间:
439年
(2)民族:
鲜卑族
(3)影响: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 魏
(鲜卑族)
南北朝形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鲜卑拓跋族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各民族与汉族已无区别,但鲜卑仍保持旧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①494年 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汉姓: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①494年 迁都洛阳
孝文帝拓跋宏
(公元467—499年)
平城
洛阳
洛阳:1、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胡服俑
汉服俑
窄衣小袖
宽袍大袖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习俗
政治制度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心理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式①: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畜牧、农耕)
蒸馍、烙饼(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耕耙图
方式②: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方式③:思想文化——汉语、儒佛道、民族歌舞。
百官上朝示意图
三教合流
北魏陶俑
方式④: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
方式⑤: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凉·佛、菩萨
北燕·提梁铜腹壶
前秦瓦当
前凉 铜钱
北魏·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