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6 22: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3 课时
【内容∕段落】 完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
【侧重目标】 1、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评价任务】 独立完成作业本50-53页练习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新课教学 1、东汉政权的建立
【学习过程】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 2、“东汉”命名的由来 东汉的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的东面故称“东汉”。 3、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课文64页第1节)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4、“光武中兴”指的是什么 ? (课文64页第1节)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5、“光武中兴”有什么特征? ①以“柔”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6、【拓展延伸】比较“文景之治” 和“光武中兴”的异同? 不同点: 统治思想不同:汉文帝和汉景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内容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所没有的。 相同点: 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等。 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7、【归纳分析】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1)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2)统治者善于用人和纳谏。 (3)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4)统治者行之有效的统治政策具备持续性和稳定性。 8、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表现? 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表现: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 ①外威专权:皇帝年幼时,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 ②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威,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9、【相关史事】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10、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11、(出示表格)下表是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27231303936341454
算一算:东汉中后期皇帝的平均寿命与即位时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这与东汉中后期的治局有什么关联? 平均寿命为24岁,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为9.5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常常成为外戚与宦官操弄政权的傀儡,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2、【知识延伸】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这首童谣的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小人当道的政治情况。 1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背景)是什么? (课文65页)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4、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15、黄巾起义爆发的时间、领导者、特点、结果、影响、失败的原因? 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特点:一场带有宗教色彩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蹶不振。 失败的原因: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16、【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课堂小结 【知识巧记】 一个治世局面:“光武中兴” ( 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 一种混乱政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张角等领导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两个时间: 25年( 东汉建立)、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三个人物:王莽、刘秀、张角。 布置作业 复习本课堂教学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本50-53页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