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1.11
1.B( B项,“《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理解错误,材料一第四段的表述是“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红楼梦》的追求从内容到形式无疑是多方面的,仅是作者对元艺术的追求,这也不是唯一指向。)
2.A(B项,根据谭鑫培表演的京剧拍摄的同名电影不是“元电影”,电影中没有对自身和艺术的反思。C项,《哈姆莱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戏剧情节的一种手法,并不是对艺术的解释,其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在戏剧中追求戏剧艺术的自我意识,所以不能称之为“关于戏剧中的戏剧”,也不能理解为“元戏剧”。D项,文中没有依据说明被引用的诗歌作品就是“元诗歌”。判断标准为主要从材料二中得出,A项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诗歌创造,符合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
3.D(A项,材料二原文第一段第一句“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选项没有“足够”,并且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已非常清楚;B项,对“元”的理解无中生有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没有与“元旦”的“元”相同的含义;C项,元艺术不仅关涉艺术,还包括艺术家自身,并且“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指的是元艺术之“元”,不是“元艺术”。)
4.材料二围绕“元艺术”展开论证:首先提出“元艺术”这一术语及重视程度;接着在第二段中对“元艺术”的国内外早期探讨作了概述,明确提出元艺术具有“自我反思性”,反思的对象包含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在第三段进一步明确“元艺术”的内涵,并对其类别、发展轨迹加以探讨,分析论证了元艺术创造先于理论的观点。(思路叙述逻辑清晰2分,内容概述基本准确2分。)
5.《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具有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是显性的元小说);历史上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人类艺术史上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更大量存在着隐性的元艺术现象;“元艺术”研究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元艺术”研究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对前人研究的肯定);要更重视艺术的自我省思(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答出各2分;其他各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
6.C
7.C
8.①串联故事情节:在文本一中抄检大观园的各个地方,就是以其抄捡顺序来组织的。
②与大观园中女儿们形成对比: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与园中女儿们的青春清净形成对比。③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是抄捡大观园的执行,是封建家长制的爪牙。(答出 1 点给 1 分,答出 2 点给 2 分,答出 3 点给 4 分,意对即可)
9.①都是美丽、聪明、具有个人魅力的女儿:她们无论主仆,虽然性格各有差异,但都美丽、聪明、释放着各自的魅力。②都是不幸的,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虽然在大观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身体与感情,即使是凤姐也在抄检大观园中屈于王夫人。③都是封建制度与思想的受害者:她们的身体、思想、灵魂到一举一动都处于无孔不人的封建控制之下,要符合封建制度的要求,稍有不慎就要接受抄捡和惩罚。(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AD项;“巡铺内侍”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 C 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错。带“祖”和“宗”的是庙号,“徽宗”是赵佶的庙号。
12. C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不是“同时”,而是“明年春”。,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13. (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2)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1)“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属文”,写文章。
(2)“见”,表动句;“外”,调到外地;“拜”,授予官职;“知”,管理。
14 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找出文中关于苏轼对写文章的看法的句子,“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是说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意思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也就是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为议论政事而(与人)积怨,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文章之道,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应该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15.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有点消极影响”错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这七八两句,又深入抒写了诗人与奇士的内心世界。他们并非汲汲于个人名利,此“名”乃是“功”的同义词,因为唯有杀敌立功,才可名垂青史。一个“耻”字深刻地表现了切盼“灭虏”立功名之心。“报天子”虽有忠君色彩,但在当时,“天子”与国家难以分开,故“报天子”亦即报效国家,因此诗人的“一片丹心”仍具积极意义。
16. ①“楚虽三户能亡秦”借用了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诗人借此典故比喻宋人之恨亦非雪不可。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一反问句笔力千钧,充满浩然正气。“中国”,这里指汉族所居之地。尽管事实上南宋国力衰微,但诗人感到正义在我,士气必盛,又有汉中之地,定能收拾河山。更何况“京华”多“奇士”,“中国”并非“空无人”,慷慨之音、激越之气,跃然纸上。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意思是“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然后分析技巧和效果。“楚虽三户能亡秦”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宋人之恨非雪不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中“岂”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阐述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17.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慎终如始 ⑥则无败事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焉、以至、庶、壹。
【答案解析】
18.D;银色代表冰雪,红色象征着火与温暖。接前文总括意,应包含“冰火”两个元素,所以排除A、B两项;C项“温暖世界”一句,只写了“火”,与前文“冰火”句前后不能对应。故选D。
19.A;A项和画线句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20.修改示例:火炬图案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双奥之城”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共3分,得分点:“不仅”“还”为递进关系,前后分句语序颠倒过来,1分;“体现了……继承与发扬”,1分;“双奥之城”后加上“精神”,1分。改对一处给1分。答案形式不唯一,可修改错误,也可写正确的句子。)
21.但相比较而言(但与精神财富相比);
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等均可);
只有这样(“只有守住底线”“只有操守坚正”“惟其如此”等均可)
(共6分,一句2分。答案不唯一,答题方向正确,语意通达即可。)
22.(1)求幸福不只在物质享受(完全否定物质财富的意义是不对的);
求幸福不要自私自利 ;
求幸福不要丧失操守(见利忘义)。
(共5分,一句2分,两句4分,三句5分。意思对即可。双重否定句不给分。)
23.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以45分切入。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
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
题,满分
意事
答卷前,考生务
姓名、考生
场号和座位
级填写在答题
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在《红楼梦》笫
者
石头
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
说史上那些“历
史
笔
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
的《石头
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
欢,兴衰
是按迹寻
敢稍加穿凿
其真”等无不
本
作者还
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
术
反身批判、自我
部
典文学中最伟
就
楼
其
易见,是一种显
小说
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
楼
有第
述这些
关
说的自我
将这些自我省
成果隐含起来,自觉
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
等等方面保持不
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
优
秀的小说作品呢 从作者对于小说
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
呢 这样
红楼
管没有现在这样
述
为复杂的嵌
套结构,但
“历来野史”“风
才子
者
鲜明的对照
实际
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
是
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
术之自我
为旨归进
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
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
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
的画
戏中戏
0页
的艺术
如列奥
斯坦伯格所
术
其
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
以往的
术中承继
某些元素
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
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
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
指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
要
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犷
要对过往陈
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
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
石头”对
首人所表
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
日文本相
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芑术法度、美学原
具有的可贵
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
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
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
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
作者分析了
戏
的“元
为“艺术家自
透着剧作家
有
术
作者还为元艺术
义:“所训
,
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
术本质、艺术
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
术的
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
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
行
解释
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
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
加
来表
我
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
使“我们所
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
就是“关于
具有自我
我模仿等
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
术门类的不同,我
为
说、元绘
电影、元戏剧、元舞蹈
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
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
亦,各自产生的时
、涂
般来说
术的创作要先
的
具
创作
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
名称的出现
刂作传统源于
说作品就
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
美
家兼批评家威廉
(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