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6 18:00:19

文档简介

兖州区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1.11
1.B( B项,“《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理解错误,材料一第四段的表述是“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红楼梦》的追求从内容到形式无疑是多方面的,仅是作者对元艺术的追求,这也不是唯一指向。)
2.A(B项,根据谭鑫培表演的京剧拍摄的同名电影不是“元电影”,电影中没有对自身和艺术的反思。C项,《哈姆莱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戏剧情节的一种手法,并不是对艺术的解释,其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在戏剧中追求戏剧艺术的自我意识,所以不能称之为“关于戏剧中的戏剧”,也不能理解为“元戏剧”。D项,文中没有依据说明被引用的诗歌作品就是“元诗歌”。判断标准为主要从材料二中得出,A项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诗歌创造,符合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
3.D(A项,材料二原文第一段第一句“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选项没有“足够”,并且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已非常清楚;B项,对“元”的理解无中生有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没有与“元旦”的“元”相同的含义;C项,元艺术不仅关涉艺术,还包括艺术家自身,并且“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指的是元艺术之“元”,不是“元艺术”。)
4.材料二围绕“元艺术”展开论证:首先提出“元艺术”这一术语及重视程度;接着在第二段中对“元艺术”的国内外早期探讨作了概述,明确提出元艺术具有“自我反思性”,反思的对象包含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在第三段进一步明确“元艺术”的内涵,并对其类别、发展轨迹加以探讨,分析论证了元艺术创造先于理论的观点。(思路叙述逻辑清晰2分,内容概述基本准确2分。)
5.《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具有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是显性的元小说);历史上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人类艺术史上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更大量存在着隐性的元艺术现象;“元艺术”研究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元艺术”研究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对前人研究的肯定);要更重视艺术的自我省思(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答出各2分;其他各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
6.C
7.C
8.①串联故事情节:在文本一中抄检大观园的各个地方,就是以其抄捡顺序来组织的。
②与大观园中女儿们形成对比: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与园中女儿们的青春清净形成对比。③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是抄捡大观园的执行,是封建家长制的爪牙。(答出 1 点给 1 分,答出 2 点给 2 分,答出 3 点给 4 分,意对即可)
9.①都是美丽、聪明、具有个人魅力的女儿:她们无论主仆,虽然性格各有差异,但都美丽、聪明、释放着各自的魅力。②都是不幸的,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虽然在大观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身体与感情,即使是凤姐也在抄检大观园中屈于王夫人。③都是封建制度与思想的受害者:她们的身体、思想、灵魂到一举一动都处于无孔不人的封建控制之下,要符合封建制度的要求,稍有不慎就要接受抄捡和惩罚。(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AD项;“巡铺内侍”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 C 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错。带“祖”和“宗”的是庙号,“徽宗”是赵佶的庙号。
12. C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不是“同时”,而是“明年春”。,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13. (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2)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1)“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属文”,写文章。
(2)“见”,表动句;“外”,调到外地;“拜”,授予官职;“知”,管理。
14 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找出文中关于苏轼对写文章的看法的句子,“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是说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意思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也就是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为议论政事而(与人)积怨,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文章之道,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应该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15.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有点消极影响”错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这七八两句,又深入抒写了诗人与奇士的内心世界。他们并非汲汲于个人名利,此“名”乃是“功”的同义词,因为唯有杀敌立功,才可名垂青史。一个“耻”字深刻地表现了切盼“灭虏”立功名之心。“报天子”虽有忠君色彩,但在当时,“天子”与国家难以分开,故“报天子”亦即报效国家,因此诗人的“一片丹心”仍具积极意义。
16. ①“楚虽三户能亡秦”借用了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诗人借此典故比喻宋人之恨亦非雪不可。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一反问句笔力千钧,充满浩然正气。“中国”,这里指汉族所居之地。尽管事实上南宋国力衰微,但诗人感到正义在我,士气必盛,又有汉中之地,定能收拾河山。更何况“京华”多“奇士”,“中国”并非“空无人”,慷慨之音、激越之气,跃然纸上。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意思是“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然后分析技巧和效果。“楚虽三户能亡秦”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宋人之恨非雪不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中“岂”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阐述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17.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慎终如始 ⑥则无败事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焉、以至、庶、壹。
【答案解析】
18.D;银色代表冰雪,红色象征着火与温暖。接前文总括意,应包含“冰火”两个元素,所以排除A、B两项;C项“温暖世界”一句,只写了“火”,与前文“冰火”句前后不能对应。故选D。
19.A;A项和画线句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20.修改示例:火炬图案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双奥之城”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共3分,得分点:“不仅”“还”为递进关系,前后分句语序颠倒过来,1分;“体现了……继承与发扬”,1分;“双奥之城”后加上“精神”,1分。改对一处给1分。答案形式不唯一,可修改错误,也可写正确的句子。)
21.但相比较而言(但与精神财富相比);
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等均可);
只有这样(“只有守住底线”“只有操守坚正”“惟其如此”等均可)
(共6分,一句2分。答案不唯一,答题方向正确,语意通达即可。)
22.(1)求幸福不只在物质享受(完全否定物质财富的意义是不对的);
求幸福不要自私自利 ;
求幸福不要丧失操守(见利忘义)。
(共5分,一句2分,两句4分,三句5分。意思对即可。双重否定句不给分。)
23.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以45分切入。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
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
题,满分
意事
答卷前,考生务
姓名、考生
场号和座位
级填写在答题
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在《红楼梦》笫

石头
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
说史上那些“历


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
的《石头
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
欢,兴衰
是按迹寻
敢稍加穿凿
其真”等无不

作者还
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

反身批判、自我

典文学中最伟



易见,是一种显
小说
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

有第
述这些

说的自我
将这些自我省
成果隐含起来,自觉
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
等等方面保持不
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

秀的小说作品呢 从作者对于小说
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
呢 这样
红楼
管没有现在这样

为复杂的嵌
套结构,但
“历来野史”“风
才子

鲜明的对照
实际
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

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
术之自我
为旨归进
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
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
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
的画
戏中戏
0页
的艺术
如列奥
斯坦伯格所


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
以往的
术中承继
某些元素
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
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
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

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犷
要对过往陈
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
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
石头”对
首人所表
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
日文本相
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芑术法度、美学原
具有的可贵
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
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
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
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
作者分析了

的“元
为“艺术家自
透着剧作家


作者还为元艺术
义:“所训
,
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
术本质、艺术
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
术的
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
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

解释
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
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

来表

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
使“我们所
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
就是“关于
具有自我
我模仿等
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
术门类的不同,我

说、元绘
电影、元戏剧、元舞蹈
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
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
亦,各自产生的时
、涂
般来说
术的创作要先


创作
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
名称的出现
刂作传统源于
说作品就
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

家兼批评家威廉
(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