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新情况新问题,严重污染社会风气。各大媒体纷纷对这种乱象进行批评,呼吁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给青少年以正确精神引领。
“饭圈文化”造成青少年审美观的畸形发展,而且是非理性的、极端的。我们并不是主张单一的审美,绝不是要搞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提倡审美的多样化是必要的;而由娱乐平台、资本运作带动的粉丝审美,恰恰是单一的、病态的、畸形的。将那些只有颜值而无德行的偶像当作美的极致顶礼膜拜,不问是非,“饭圈文化”在审美观上呈现出的是极端的非理性。那些“娘炮”,那些“耽美”,缺少的就是正大刚方之气、泰山青松之姿、慷慨激昂之风。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这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
审美是以感性的形态发生或者说以感性的形态进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审美可以离开理性而存在,那么笔者是不予认同的。在审美中,理性是内化于感性形态之中的。美必然与真、与善同行。真善美的一体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的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四个层次,他认为审美境界包含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未必能在美学界定于一尊,但我认为是大有道理的。它至少说明了审美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
再谈一个观点:美感应该是具有神圣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曾不断出现。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之谓神”。这当然是一种神圣感。孔子讲“尽善尽美”,美与善的一体化,是有神圣感的。王国维以境界为美,而境界也是具有神圣感的。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将美的理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和谐”,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至善至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的名言:“灿烂星空在我头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强调美的神圣性。在美学原理中讲审美范畴时,总是以“崇高”作为第一个审美范畴,足见“崇高”在美学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抽去了崇高感,审美就会走偏,社会就会充斥着物欲,人的价值观就会失范。
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的、向上的、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想想“盛唐气象”吧,正是盛唐气象那样一种包容而阳刚的审美风尚,才能与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巅峰的时代匹配!今天,我们放眼大好河山,我们聆听穿越时空的钢琴曲,我们欣赏中外绘画经典作品,我们凝望为国奉献的英模,我们仰视巍峨而壮丽的建筑,又怎能不感觉到美的神圣?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审美中的崇高,崇高是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主旋律!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起点上,青少年要背负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美的神圣,美的崇高,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21-09-08张晶的《以美感的神圣荡涤畸形审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造成误导。
B.审美以感性形态进行,包含着道德和理性的内涵,缺失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审美畸形。
C.“崇高”作为审美的第一范畴,在审美观中不可或缺,否则人的价值观就容易失范。
D.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这是新的一百年取得胜利的保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破后立,先剖析“饭圈文化”的危害,然后提出审美理性和审美崇高的主张。
B.文章引用张世英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证明审美对人生非常重要,而非可有可无的。
C.作者采用引证法,大量引用东西方圣哲的名言证明美的神圣性,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D.文章以“笔者是不予认同的”“但我认为”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饭圈文化”乱象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严重误导,致使病态的审美风气在社会广泛流行。
B.美必然与真善同行,如此才能创造健康的审美风尚。真善美的一体化,在中西方都是审美的共同追求。
C.真正的美感,是一定具有神圣性的。完全去掉了神圣性,往往是一种审美的矮化甚至卑琐化。
D.新的一百年,青少年要背负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在2020年9月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们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段玉龙就此话题采访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滕飞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
段玉龙: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两个词——碳达峰和碳中和。一上来我们先“敲黑板画重点”,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吧?
滕飞:在生活中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排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源,它们的消费会产生二氧化碳并排入到大气中。另外一个过程是碳汇。它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像我们植树造林而造成的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等。
这两个过程一个是排放,一个是吸收。我们可以把排放想象为浴缸上面的一个龙头。龙头的水有大有小,如果把龙头开到最大,龙头的水流量将达到最大并不再增加,这就是碳达峰。浴缸下面往下流水的漏水阀就叫碳汇。如果从漏水阀流出的水与从水龙头流进的水达到平衡,水缸里的水将不再增加,这就叫碳中和。
段玉龙: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目光放在二氧化碳的身上?二氧化碳是怎么导致全球变暖的?
成里京:二氧化碳其实是大气中的一种化学成分,它能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是一种能量,所以我们经常会把二氧化碳比作地球的棉被,能对地球有保温的作用,这就叫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增加以后,温室效应将越来越强,保留的能量将越来越多,这就是全球变暖。这些越来越多的能量积累在地球系统中,就会驱动一系列的变化。
我们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陆地表面的气温上升。其次,海洋里面也会有一系列的变化。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储存了全球变暖约90%的热量。因为热胀冷缩,海洋变暖便会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气温度升高会导致包括冰的融化,包括陆地.上的冰川、格陵兰的冰盖、南极的冰盖等。
此外还有一些极端事件的变化,如极端高温热浪的发生。前几年中欧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热浪,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中国大连2017年也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海洋热浪,导致沿海海参养殖业损失甚至达到上亿人民币。这就是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
段玉龙: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2℃,另外还有科学家认为这还不够,要控制到1.5℃。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温度放得再宽一点?
滕飞:首先要明确的一点,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虽然温升的中值只差了1.5℃和2℃,但是在极端的事件即长尾的分布上,它会非线性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最近的IPCC的1.5℃报告便说明了这个问题。即使比较1.5℃和2℃,它们的中值只差了0.5℃,但是所造成的海冰消失时间却差了十倍,一个是十年一次,一个是百年一次。在其他关键的气候要素上,它的差别也是类似的。它们中值的变化虽然很小,但是极值的变化呈非线性增加是非常大的。而影响我们感受、影响我们未来各种损失的,正是这些极端事件变化。
第二点,为什么确定2℃和1.5℃作为目标?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从成本效益考虑。控制温升可以避免气候变化损失,这是获得的效益。但控制温升也必须付出成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最好?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要保证在这个目标下,成本低于效益,即付出的更少而获得的更多。目前的共识是2℃目标是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益。1.5℃目标现在有争议,但是很多的科学家认为从风险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应该去争取1.5℃目标,因为有很多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
(选自《千亿市场?“碳中和”将带来哪些重大机遇》,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B.“碳达峰”是碳排放量所达到的一个峰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一定峰值后将会逐渐降低。
C.“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中和即正负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D.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是控温目标,中值变化虽然很小,但带来的影响可能非常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氧化碳能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其释放越多对全球气候影响越大。
B.大量植树造林,造成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能达到碳中和。
C.海洋储存了全球变暖最多的热量,所以全球变暖驱动的变化中海洋极端天气出现率更高。
D.确定2℃和1.5℃为目标,有成本和效益的考虑,1.5℃目标相较于2℃成本更少获得更多。
6.这段采访是怎样做到把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讲得简单易懂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抉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
“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搭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蹑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哪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范称呼“我爷爷”为“同志”,“我爷爷”却称呼老范为“长官”,表现了“我爷爷”小心谨慎的性格。
B.魏鸣之称“我爷爷”为“子林兄”“张老板”“张子林”,从不同称呼就可以看出他对“我爷爷”既有试探又有威胁。
C.小说在对话中多处使用省略号,省略的话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意。
D.小说正文结尾有留白,文末的补记明确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补记是对留白的交代,突出了主题。
8.小说以“抉择”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9.小说没有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只是选取老范进店和魏鸣之进店的两个场景加以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失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B.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C.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D.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原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B.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C.大理少卿即大理寺长官,位九卿之列。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名。
D.西域既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也有“西方、西天”等含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对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并没有严加制裁,反而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目的是让他受辱知愧,促使他自我反省。
B.太宗年轻时喜爱弓箭,收藏了许多优良的弓,自认为对收藏的弓很了解,但工匠的论述让他知道自己以前对弓的认识有限。
C.太宗曾与侍臣讨论周朝统治长久、秦朝统治短暂的原因,萧瑀从取天下的角度分析,太宗则强调取得天下后,治国应顺应民意。
D.太宗曾以胡商剖腹藏珠、鲁人搬家忘妻为喻,告诫臣下为官不能忘记根本,切不能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避免被世人耻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其四)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③。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①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三台)、阆州(阆中)等地。广德二年二月,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来信邀请诗人重返成都,诗人于阆州还成都途中作诗五首。诗题中的严郑公即严武。②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成都尹,故称“黄阁老”。③紫金丹,烧炼的丹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遥想离开成都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隐含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B.颔联诗人想到亲手栽种的小松还没长高,而竹子却可能随乱而生四处蔓延的景象。
C.颈联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出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内心欢乐。
D.尾联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也暗含着对严郑公的无限感激之情。
15.颔联中“恨不”“应须”两个词语体现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当所欲比生更重要时,对“生”的态度是“ ”;当所恶比死更严重的时候,对“死”的态度是“ ”。
(2)《师说》指出,无论他出生在我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 ”;韩愈也认为“ ”,比如孔子就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用“ , ”两句嘱咐后主刘禅在自己出征后要征求臣下们的治国良计,采纳好的建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有阴晴圆缺、 的咏叹,也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什么是团圆?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是一桌子丰盛的宴席,或许是一块酥而不腻的月饼,或许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或许是一种
的牵挂……然而无论如何,每一种团圆的方式里,都有你有我、有家有国。对游子而言,( )。一次次别离时的叮嘱,让我们勇于追求远方;一声声团聚时的欢笑,让我们无比珍惜眼前。来去之间,是聚与散,也是舍与得。
中秋时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当团聚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欢,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跨越时空的这些价值标准、思想理念,或许能赓续绵延。无论是
的团圆之夜,还是对影三人的相思时分,那些牵挂 ,那些陪伴更显长情,那些奉献最是动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流离遇合 山遥水远 天伦之乐 不可或缺
B.悲欢离合 山长水远 天伦之乐 弥足珍贵
C.流离遇合 山长水远 阖家欢乐 不可或缺
D.悲欢离合 山遥水远 阖家欢乐 弥足珍贵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文化约定,也是一种心随远方的精神寄托
B.这是一种心随远方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文化约定
C.也是一种心随远方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文化约定
D.这是一种心随远方的文化约定,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精神寄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跨越时空的这些价值标准、思想理念,一定能赓续绵延。
B.跨越时空的这些思想理念、价值标准,或许能赓续绵延。
C.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一定能赓续绵延。
D.这些跨越时空的价值标准、思想理念,或许能赓续绵延。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① ,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过去的1028天,左右踟蹰,千头万绪难抉择;过去的1028天,日夜徘徊,纵有万语难言说;过去的1028天,山重水复,不知归途在何处。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② ;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颗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
我们祈祷和平,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崇尚伟大,可贵的是,③ 。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我,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是如此伟大,全体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借代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荀子·劝学》里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鲁迅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