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同步练习 (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同步练习 (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6 23:1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15课故乡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伶俐(líng) 恣睢(suī) 五行(xíng)
B.瓦楞(lèng) 阴晦(huì) 枇谷(bǐ)
C.髀间(bèi) 潮汛(xùn) 惘然(wǎng)
D.装弶(jiàng) 惶恐(huáng) 寒噤(j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亲戚 伶仃 聚族而居 穷困潦倒
B.隔模 祭祀 五行缺土 一望无际
C.鄙夷 萧索 无关仅要 辛苦恣睢
D.应酬 嶂壁 苛捐杂税 辗转难眠
3.下列《故乡》选段,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 ,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 起来了。
A.阴暗 看 昏黄 萧条 悲凉
B.阴沉 望 苍黄 萧索 伤心
C.阴晦 瞟 暗淡 萧条 伤心
D.阴晦 望 苍黄 萧索 悲凉
4.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_______。
A.但他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B.“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C.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D.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判”内涵与功能。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二.填空题(共1小题)
8.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3)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三.基础知识(共2小题)
9.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等。代表小说有《   》(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药》《祝福》等。
10.梳理线索情节。
小说《故乡》以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所见故乡的   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因此我们将故事情节概括如下:   故乡﹣﹣   故乡﹣﹣   故乡。
四.语言运用(共1小题)
11.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②“阿呀阿呀,真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我认为   句好,因为:   。
五.解答题(共2小题)
12.课文《故乡》中写到的两处“高墙”,应该怎样理解?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13.课文《故乡》中“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怕的是什么?怎样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六.综合读写(共1小题)
14.阅读下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1)指出选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2)选文各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5.阅读《故乡》,回答下列各题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
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 轻人却
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⑩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B
6.C
7.B
8.(1)语言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9.周树人;豫才;文学;思想;革命;呐喊;朝花夕拾;《狂人日记》
10.“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巨大变化;回;在;离
11.①;杨二嫂认为“我”在外面发了,要拿走“我”的木器,被“我”拒绝后,她便认为“我”是愈有钱愈不肯放松。①句强调的是有钱之后才吝啬,②句强调因一贯吝啬才有钱。前一句更符合杨二嫂势利的性格。
12.①中的“高墙”是实写,指用青砖筑成的有形的高墙,表现“我”与朋友的孤陋寡闻。
②中的“高墙”是虚写,指“我”与闰土之间因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13.第一问:“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非常艰巨,“我”怕希望不能实现。
第二问: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心。
14.(1)描写景物的句子:“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没有一些活气。”
作用: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烘托“我”的悲凉心情。
(2)①记叙 ②描写
③抒情 ④议论
15.(1)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的感受,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2)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给我带来的愉悦的感受,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可以改变家乡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以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
(4)不矛盾。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认知与情感也发生了改变。诅咒故乡,是因为故乡的贫瘠,让儿时的“我”备尝艰辛;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己依恋的故乡(精神家园),即将被淹没,以后只能梦回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