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16 16:16:12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单选题
1.(2021·长沙)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这也体现了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难溶于水 B. 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
C. 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 D.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 D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二氧化碳没有,但具有氧化性,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性质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2.(2021·抚顺)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灭火 B. 生产汽水 C. 气体肥料 D. 供给呼吸
【答案】 D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汽水,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用于气体肥料,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氧气能供给呼吸。
3.(2021·扬州)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空气中排放CO2会形成酸雨 B. 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可相互转化
C. 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 D.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 C
【考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水反应形成酸雨,故A不符合题意。
B、无机物和有机物可相互转化,如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 , 故C符合题意。
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循环过程图,进行分析。
4.(2021·海淀模拟)下列CO2的性质与其“可用于灭火”这一用途无关的是( )
A. 不可燃 B. 不支持燃烧 C. 能溶于水 D. 密度大于空气
【答案】 C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与“灭火”这一用途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本身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可用来灭火。
5.(2021·重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放出供人呼吸的气体是( )
A. O2 B. N2 C. CO2 D. H2O
【答案】 A
【考点】氧气的用途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氧气可以供人呼吸,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二、实验探究题
6.(2021·重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A木条放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________(填序号)处碳化程度最大。
(2)图 B 发现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3)图C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1/5,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红磷过量 B.气密性不好 C.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4)图D气体是实验室制取的CO2 , 发现干石蕊花变红,可能原因是________(写一条即可)。
【答案】 (1)a
(2)B
(3);BC
(4)产生的CO2气体中混有水蒸气,遇水生成碳酸
【考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物质的微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故a处木条碳化程度最大;

(2)图B发现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从浓氨水中挥出来的氨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到盛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故答案为:B;
(3)图C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1/5,可能原因是气密性不好,反应后外界空气进入,也可能是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瓶内气体膨胀,从而使得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1/5,
故答案为:BC;
(4)实验室制取的CO2发现干石蕊花变红,可能原因为产生的CO2气体中混有水蒸气,遇水生成碳酸,使得干石蕊花变红。
【分析】(1)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2)微粒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
(3)书写方程式时注意标注反应条件及相应的气体、沉淀符号;实验进水量偏小,可能原因: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 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 干石蕊花变红 。

7.(2021·海淀模拟)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
(1)若观察到a、c变红、b不变红,可验证CO2的性质是________。
(2)若验证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答案】 (1)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2)c先变红,a后变红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实验中观察到a、c变红、b不变红,说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2)实验中,观察到c先变红,a后变红,说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
【分析】(1)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据此分析。

三、综合题
8.(2021·湘西)中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成“碳中和”,即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排放与消耗相互抵消。请回答:
(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主要来源: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2)要使空气中的CO2被消耗而降低主要靠________。
【答案】 (1)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考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主要来源: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是人和动植物的呼吸,故填: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燃烧和人、动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分析。
9.(2021·山西)气候变化中的海洋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是应对气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暧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1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公里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现象等。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6mm,为1901~1990年期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________(合理即可)(举1例,下同),能源有________(合理即可)。
(2)海洋吸收热量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海洋“消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海洋高温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________(合理即可)。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合理即可)。
【答案】 (1)海鲜/鱼(合理即可);潮汐能/风能(合理即可)
(2)物理变化
(3)
(4)降低生物活性/危害生物的生存(合理即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
【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1)海洋中富含海洋生物和植物,食物有海鲜和鱼等,海洋中有潮汐能和风能等;

(2)海洋吸收热量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
(4)“海洋高温热浪”会使海水中的氧气溶解度降低,进而影响海中生物的正常活动;根据题意可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影响到海洋,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分析】(1)根据海洋中有鱼类及提供风能、潮汐能分析;
(2)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4)根据海洋高温热浪降低生物活性、危害生物的生存及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分析。
10.(2021·山西)山西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转型跨越,实現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展示了几个旅游景点,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以下小题。
(1)图Ⅰ: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
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________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图Ⅱ: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雄姿著称于世,彰显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恢宏。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________(合理即可)。浑浊的河水给畜牧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________(合理即可)。
(3)图Ⅲ:“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冰洞内冰的物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________,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________,分子间的间隔变________。
(4)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________(合理即可)。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________(合理即可)。
【答案】 (1)甲烷/CH4;
(2)灌溉/发电(合理即可);沉降泥沙/静置沉淀(合理即可)
(3)H2O;大;大
(4)木材是可燃物/木材具有可燃性(合理即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合理即可)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化学式为CH4;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黄河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发电等(合理即可);浑浊的河水给畜牧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静置沉淀,去除泥沙(合理即可)。
(3)水凝固结冰,所以冰的化学式为H2O;水有反常膨胀现象,水结冰后体积膨胀变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4)严禁烟火,理由是木材是可燃物,严禁烟火是防止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引发火灾;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不随意丢弃塑料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分析】(1)根据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及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2)根据黄河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发电等及浑浊的水可沉降、静置变澄清分析;
(3)根据冰为水的固态,其体积比相同质量的水的大分析。

11.(2021·铁西模拟)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过程(如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氧气通过________等参与碳循环。
(2)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写两点即可)。
(3)写出一种化石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 (1)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燃烧
(2)开发利用新能源,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合理即可)
(3) ( )
【考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1)氧气通过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碳循环,故填: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燃烧;

(2)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大力植树造林,低碳出行,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故填:开发利用新能源,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合理即可);
(3)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 故填:CH4+2O2 CO2+2H2O或C+O2 CO2。
【分析】(1)氧气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参与碳循环;
(2)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2.(2021·泸州)我国“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下图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此事(排放)或消耗CO2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的________。
(2)途径②中,枯枝败叶中的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在微生物作用下彻底转化为CO2和H2O,该转化中消耗O2与产生的CO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途径④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白天________夜晚(填“大于”或“小于”)。
(4)途径⑤酒红的业石燃料是_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资源。
(5)降碳的一种涂经具在合活的催化剂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使碳全部转化为乙烯(C2H4)、同时生成另一种化合物。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6)某年通过不同途径产生或消耗碳量的相对值如下表所示:
途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相对值 0.6 60 60 121.8 5.5 92 90
据表可知,这一年大气中碳量增加了________(用表中相对值计算)。
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__。
A、开发新能源 B.植树造林 C.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进一步分析上表回答:人口增多是否是大气中碳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 (1)氧气
(2)1:1
(3)大于
(4)不可
(5)2CO2+6H2C2H4+4H2O
(6)2.3;C;是,人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
【考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 途径①为动植物呼吸,需要消耗空气的氧气。
(2) 途径②中,枯枝败叶中的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在微生物作用下彻底转化为CO2和H2O,该转化方程式为(C6H10O5)n+6nO2=6nCO2+5nH2O,消耗O2与产生的CO2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光合作用需要光照,途径④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白天大于夜晚。
(4)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
(5)根据原子个数和种类守恒推测另一种物质为水,配平方程式得2CO2+6H2C2H4+4H2O
(6)大气中碳量增加了:0.6+60+60+5.5+90-121.8-92=2.3;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现实条件;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途径分析,结合光合作用的条件及方程式书写解答。

13.(2021九上·锦江月考)如图转化关系中,A、B、C、D、E、F、G、H是初中化学前两个单元中的常见物质,A为暗紫色固体,B、G为黑色固体。E、F均为无色液体。反应④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写出物质C的名称 。
(2)写出反应②和③符号表达式。② ;③ 。
(3)上述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属于相同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填序号)。
(4)D物质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利有弊,请写出一点利和弊各一点:利: , 弊: 。
【答案】 (1)锰酸钾
(2);C+O2 CO2
(3)①②
(4)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使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引起火灾、引起爆炸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反应④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D为氧气,F、H为二氧化碳、水中的一种;A为暗紫色固体,B为黑色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A为高锰酸钾,B为二氧化锰,C为锰酸钾;E、F均为无色液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则E为过氧化氢,F为水,H为二氧化碳;G为黑色固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G为碳,代入检验,验证合理;

(1)由分析可知,物质C为锰酸钾,故填:锰酸钾;
(2)反应②,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反应③,即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C+O2 CO2 , 故填: ;C+O2 CO2;
(3)反应①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都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③为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④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所以属于相同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是①②,故填:①②;
(4)D为氧气,氧气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利的方面,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不利的方面,如使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引起火灾、引起爆炸等。
【分析】推断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本题的题眼是 A为暗紫色固体,B、G为黑色固体。E、F均为无色液体。 结合题中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单选题
1.(2021·长沙)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这也体现了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难溶于水 B. 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
C. 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 D.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021·抚顺)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灭火 B. 生产汽水 C. 气体肥料 D. 供给呼吸
3.(2021·扬州)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空气中排放CO2会形成酸雨 B. 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可相互转化
C. 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 D.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4.(2021·海淀模拟)下列CO2的性质与其“可用于灭火”这一用途无关的是( )
A. 不可燃 B. 不支持燃烧 C. 能溶于水 D. 密度大于空气
5.(2021·重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放出供人呼吸的气体是( )
A. O2 B. N2 C. CO2 D. H2O
二、实验探究题
6.(2021·重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A木条放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________(填序号)处碳化程度最大。
(2)图 B 发现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3)图C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1/5,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红磷过量 B.气密性不好 C.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4)图D气体是实验室制取的CO2 , 发现干石蕊花变红,可能原因是________(写一条即可)。
7.(2021·海淀模拟)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
(1)若观察到a、c变红、b不变红,可验证CO2的性质是________。
(2)若验证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8.(2021·湘西)中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成“碳中和”,即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排放与消耗相互抵消。请回答:
(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主要来源: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2)要使空气中的CO2被消耗而降低主要靠________。
9.(2021·山西)气候变化中的海洋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是应对气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暧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1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公里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现象等。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6mm,为1901~1990年期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________(合理即可)(举1例,下同),能源有________(合理即可)。
(2)海洋吸收热量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海洋“消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海洋高温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________(合理即可)。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合理即可)。
10.(2021·山西)山西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转型跨越,实現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展示了几个旅游景点,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以下小题。
(1)图Ⅰ: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
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________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图Ⅱ: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雄姿著称于世,彰显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恢宏。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________(合理即可)。浑浊的河水给畜牧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________(合理即可)。
(3)图Ⅲ:“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冰洞内冰的物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________,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________,分子间的间隔变________。
(4)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________(合理即可)。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________(合理即可)。
11.(2021·铁西模拟)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过程(如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氧气通过________等参与碳循环。
(2)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写两点即可)。
(3)写出一种化石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2.(2021·泸州)我国“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下图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此事(排放)或消耗CO2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的________。
(2)途径②中,枯枝败叶中的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在微生物作用下彻底转化为CO2和H2O,该转化中消耗O2与产生的CO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途径④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白天________夜晚(填“大于”或“小于”)。
(4)途径⑤酒红的业石燃料是_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资源。
(5)降碳的一种涂经具在合活的催化剂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使碳全部转化为乙烯(C2H4)、同时生成另一种化合物。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6)某年通过不同途径产生或消耗碳量的相对值如下表所示:
途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相对值 0.6 60 60 121.8 5.5 92 90
据表可知,这一年大气中碳量增加了________(用表中相对值计算)。
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__。
A、开发新能源 B.植树造林 C.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进一步分析上表回答:人口增多是否是大气中碳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13.(2021九上·锦江月考)如图转化关系中,A、B、C、D、E、F、G、H是初中化学前两个单元中的常见物质,A为暗紫色固体,B、G为黑色固体。E、F均为无色液体。反应④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写出物质C的名称 。
(2)写出反应②和③符号表达式。② ;③ 。
(3)上述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属于相同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填序号)。
(4)D物质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利有弊,请写出一点利和弊各一点:利: , 弊: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二氧化碳没有,但具有氧化性,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性质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2.【答案】 D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汽水,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用于气体肥料,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氧气能供给呼吸。
3.【答案】 C
【考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水反应形成酸雨,故A不符合题意。
B、无机物和有机物可相互转化,如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 , 故C符合题意。
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循环过程图,进行分析。
4.【答案】 C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与“灭火”这一用途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本身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可用来灭火。
5.【答案】 A
【考点】氧气的用途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氧气可以供人呼吸,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二、实验探究题
6.【答案】 (1)a
(2)B
(3);BC
(4)产生的CO2气体中混有水蒸气,遇水生成碳酸
【考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物质的微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故a处木条碳化程度最大;

(2)图B发现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从浓氨水中挥出来的氨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到盛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故答案为:B;
(3)图C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1/5,可能原因是气密性不好,反应后外界空气进入,也可能是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瓶内气体膨胀,从而使得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1/5,
故答案为:BC;
(4)实验室制取的CO2发现干石蕊花变红,可能原因为产生的CO2气体中混有水蒸气,遇水生成碳酸,使得干石蕊花变红。
【分析】(1)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2)微粒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
(3)书写方程式时注意标注反应条件及相应的气体、沉淀符号;实验进水量偏小,可能原因: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 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 干石蕊花变红 。

7.【答案】 (1)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2)c先变红,a后变红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实验中观察到a、c变红、b不变红,说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2)实验中,观察到c先变红,a后变红,说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
【分析】(1)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据此分析。

三、综合题
8.【答案】 (1)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考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主要来源: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是人和动植物的呼吸,故填: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燃烧和人、动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分析。
9.【答案】 (1)海鲜/鱼(合理即可);潮汐能/风能(合理即可)
(2)物理变化
(3)
(4)降低生物活性/危害生物的生存(合理即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
【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1)海洋中富含海洋生物和植物,食物有海鲜和鱼等,海洋中有潮汐能和风能等;

(2)海洋吸收热量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
(4)“海洋高温热浪”会使海水中的氧气溶解度降低,进而影响海中生物的正常活动;根据题意可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影响到海洋,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分析】(1)根据海洋中有鱼类及提供风能、潮汐能分析;
(2)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4)根据海洋高温热浪降低生物活性、危害生物的生存及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分析。
10.【答案】 (1)甲烷/CH4;
(2)灌溉/发电(合理即可);沉降泥沙/静置沉淀(合理即可)
(3)H2O;大;大
(4)木材是可燃物/木材具有可燃性(合理即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合理即可)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化学式为CH4;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黄河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发电等(合理即可);浑浊的河水给畜牧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静置沉淀,去除泥沙(合理即可)。
(3)水凝固结冰,所以冰的化学式为H2O;水有反常膨胀现象,水结冰后体积膨胀变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4)严禁烟火,理由是木材是可燃物,严禁烟火是防止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引发火灾;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不随意丢弃塑料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分析】(1)根据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及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2)根据黄河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发电等及浑浊的水可沉降、静置变澄清分析;
(3)根据冰为水的固态,其体积比相同质量的水的大分析。

11.【答案】 (1)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燃烧
(2)开发利用新能源,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合理即可)
(3) ( )
【考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1)氧气通过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碳循环,故填: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燃烧;

(2)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大力植树造林,低碳出行,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故填:开发利用新能源,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合理即可);
(3)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 故填:CH4+2O2 CO2+2H2O或C+O2 CO2。
【分析】(1)氧气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参与碳循环;
(2)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2.【答案】 (1)氧气
(2)1:1
(3)大于
(4)不可
(5)2CO2+6H2C2H4+4H2O
(6)2.3;C;是,人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
【考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 途径①为动植物呼吸,需要消耗空气的氧气。
(2) 途径②中,枯枝败叶中的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在微生物作用下彻底转化为CO2和H2O,该转化方程式为(C6H10O5)n+6nO2=6nCO2+5nH2O,消耗O2与产生的CO2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光合作用需要光照,途径④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白天大于夜晚。
(4)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
(5)根据原子个数和种类守恒推测另一种物质为水,配平方程式得2CO2+6H2C2H4+4H2O
(6)大气中碳量增加了:0.6+60+60+5.5+90-121.8-92=2.3;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现实条件;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途径分析,结合光合作用的条件及方程式书写解答。

13.【答案】 (1)锰酸钾
(2);C+O2 CO2
(3)①②
(4)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使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引起火灾、引起爆炸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反应④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D为氧气,F、H为二氧化碳、水中的一种;A为暗紫色固体,B为黑色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A为高锰酸钾,B为二氧化锰,C为锰酸钾;E、F均为无色液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则E为过氧化氢,F为水,H为二氧化碳;G为黑色固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G为碳,代入检验,验证合理;

(1)由分析可知,物质C为锰酸钾,故填:锰酸钾;
(2)反应②,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反应③,即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C+O2 CO2 , 故填: ;C+O2 CO2;
(3)反应①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都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③为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④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所以属于相同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是①②,故填:①②;
(4)D为氧气,氧气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利的方面,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不利的方面,如使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引起火灾、引起爆炸等。
【分析】推断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本题的题眼是 A为暗紫色固体,B、G为黑色固体。E、F均为无色液体。 结合题中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