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一、单选题
1.(2021·烟台)202l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 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氧气而灭火
D. 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答案】 B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防止引起爆炸,不符合题意;
B、酒精具有可燃性,在有明火的区域内严禁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氧气破坏燃烧的条件而灭火,不符合题意;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浓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有易燃物分析;
B、根据酒精的可燃性分析;
C、根据油锅着火加盖隔绝氧气灭火分析;
D、根据天然气泄露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浓度分析。
2.(2021九上·洛宁月考)下列变化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物呼吸 B. 食物腐败 C. 镁条燃烧 D. 钢铁生锈
【答案】 C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动植物的呼吸是体内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与氧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符合缓慢氧化的特点,包含缓慢氧化;
B. 食物的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的结果,则包含缓慢氧化,包含缓慢氧化;
C. 镁条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
D. 钢铁生锈的过程很缓慢不易被觉察到,属于缓慢氧化;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
3.(2020九上·蚌埠期末)把一根铁丝绕成螺圈(如图甲),然后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如图乙),螺圈上方火焰消失,一段时间后螺圈上方火焰又出现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螺圈上方火焰“消失”是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 火焰“消失”是因为可燃物被清除
C. 火焰“消失”是因为氧气被隔绝
D. 金属丝吸热导致酒精的着火点被降低
【答案】 A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螺圈上方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符合题意;
B、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不符合题意;
C、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不符合题意;
D、酒精的着火点通常情况下不变,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据此分析
4.(2021·兰州)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 “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 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
D. 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
【答案】 A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A.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 “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物质燃烧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物质燃烧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燃烧的概念,进行分析。
5.(2021·鞍山)成语“釜底抽薪”用化学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
A. 隔绝空气 B. 清除可燃物
C.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隔绝空气,故A不符合题意;
B. 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
C.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意改变,因此“釜底抽薪”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不符合题意;
D. 由B选项分析可知,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
6.(2021·营口)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
A. 吹灭蜡烛 B.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 关闭炉具阀门 D. 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B符合题意;
C、关闭炉具阀门,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吹气可降低周围温度进行分析;
B、根据灯帽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关闭阀门实质是移除可燃物进行分析;
D、根据水可以降低温度进行分析。
7.(2021·广州)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 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 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 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答案】 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对比①③,白磷均不能燃烧,不能得出物质燃烧需要跟氧气接触,说法不符合题意;
B、对比①④,①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但是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温度和是否与氧气接触,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说法不符合题意;
C、对比③④,③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符合题意;
D、细铁丝的着火点太高,热水的温度无法满足,得不出相同的实验结论,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8.(2021·襄阳)吸烟对人体有害。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
A. 氮气 B. 氢气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答案】 C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故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分析。
9.(2021·襄阳)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 扑灭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
C. 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D. 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 C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扑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可以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故错误,符合题意;
D. 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0.(2021·本溪模拟)土星是太阳系里气态行星,约含有92.4%H2、7.4%He和0.2%CH4等,平均温度为-150℃。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少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①可燃物种类太少不会影响可燃物燃烧,不符合题意;
②氦气含量太高,只要有可燃物和氧气的浓度在一定范围依然可以燃烧,如空气中氮气占78%,可燃物在空气中依然可以燃烧,不符合题意;
③-150℃可能没有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④土星里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可燃物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知道燃烧三要素: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注意有时不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综合题
11.(2021九上·洛宁月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常在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原因是氮气的 。
(2)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该方法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 不同。
(3)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答案】 (1)化学性质不活泼
(2)沸点
(3)氧气的浓度
【考点】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1)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原因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工业上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3)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分析】(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根据工业上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进行分析。
(3)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12.(2021·广东)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是燃烧的________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 (1)炷;油;三
(2)放热;升高;蒸发
(3)bc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故填:炷;油;三。
(2)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目的,故填:放热;升高;蒸发。
(3)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受热,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加快,跑到了外界,故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
故答案为:bc。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2)油燃烧放热,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
(3)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13.(2021·呼伦贝尔·兴安盟)下列实验均用到红磷或白磷,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3燃烧条件的实验
(1)实验1中红磷要过量的目的是 。
(2)实验2中红磷 (填“需要”或“不需要”)过量。
(3)实验1中,为达到实验目的,红磷 (填“能”或“不能”)用铁丝替代。
(4)实验3水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 (1)消耗完装置中的氧气
(2)不需要
(3)不能
(4)白磷未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考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实验1中红磷要过量的是为了消耗完装置中的氧气,这样就不会影响测定的结果;
(2)实验2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红磷的量不影响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实验2中红磷不需要过量;
(3)实验1中,为达实验目的,红磷不能用铁丝代替,因为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在纯氧中燃烧;
(4)实验3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白磷未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分析】(1)红磷要过量的是为了消耗完装置中的氧气;
(2)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红磷的量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在纯氧中燃烧;
(4)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一、单选题
1.(2021·烟台)202l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 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氧气而灭火
D. 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2.(2021九上·洛宁月考)下列变化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物呼吸 B. 食物腐败 C. 镁条燃烧 D. 钢铁生锈
3.(2020九上·蚌埠期末)把一根铁丝绕成螺圈(如图甲),然后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如图乙),螺圈上方火焰消失,一段时间后螺圈上方火焰又出现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螺圈上方火焰“消失”是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 火焰“消失”是因为可燃物被清除
C. 火焰“消失”是因为氧气被隔绝
D. 金属丝吸热导致酒精的着火点被降低
4.(2021·兰州)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 “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 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
D. 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
5.(2021·鞍山)成语“釜底抽薪”用化学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
A. 隔绝空气 B. 清除可燃物
C.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6.(2021·营口)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
A. 吹灭蜡烛 B.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 关闭炉具阀门 D. 用高压水枪灭火
7.(2021·广州)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 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 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 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8.(2021·襄阳)吸烟对人体有害。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
A. 氮气 B. 氢气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9.(2021·襄阳)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 扑灭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
C. 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D. 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10.(2021·本溪模拟)土星是太阳系里气态行星,约含有92.4%H2、7.4%He和0.2%CH4等,平均温度为-150℃。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少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综合题
11.(2021九上·洛宁月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常在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原因是氮气的 。
(2)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该方法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 不同。
(3)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12.(2021·广东)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是燃烧的________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13.(2021·呼伦贝尔·兴安盟)下列实验均用到红磷或白磷,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3燃烧条件的实验
(1)实验1中红磷要过量的目的是 。
(2)实验2中红磷 (填“需要”或“不需要”)过量。
(3)实验1中,为达到实验目的,红磷 (填“能”或“不能”)用铁丝替代。
(4)实验3水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防止引起爆炸,不符合题意;
B、酒精具有可燃性,在有明火的区域内严禁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氧气破坏燃烧的条件而灭火,不符合题意;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浓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有易燃物分析;
B、根据酒精的可燃性分析;
C、根据油锅着火加盖隔绝氧气灭火分析;
D、根据天然气泄露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浓度分析。
2.【答案】 C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动植物的呼吸是体内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与氧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符合缓慢氧化的特点,包含缓慢氧化;
B. 食物的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的结果,则包含缓慢氧化,包含缓慢氧化;
C. 镁条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
D. 钢铁生锈的过程很缓慢不易被觉察到,属于缓慢氧化;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
3.【答案】 A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螺圈上方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符合题意;
B、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不符合题意;
C、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不符合题意;
D、酒精的着火点通常情况下不变,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据此分析
4.【答案】 A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A.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 “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物质燃烧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物质燃烧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燃烧的概念,进行分析。
5.【答案】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隔绝空气,故A不符合题意;
B. 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
C.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意改变,因此“釜底抽薪”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不符合题意;
D. 由B选项分析可知,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
6.【答案】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B符合题意;
C、关闭炉具阀门,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吹气可降低周围温度进行分析;
B、根据灯帽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关闭阀门实质是移除可燃物进行分析;
D、根据水可以降低温度进行分析。
7.【答案】 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对比①③,白磷均不能燃烧,不能得出物质燃烧需要跟氧气接触,说法不符合题意;
B、对比①④,①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但是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温度和是否与氧气接触,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说法不符合题意;
C、对比③④,③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符合题意;
D、细铁丝的着火点太高,热水的温度无法满足,得不出相同的实验结论,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8.【答案】 C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故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分析。
9.【答案】 C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扑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可以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故错误,符合题意;
D. 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0.【答案】 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①可燃物种类太少不会影响可燃物燃烧,不符合题意;
②氦气含量太高,只要有可燃物和氧气的浓度在一定范围依然可以燃烧,如空气中氮气占78%,可燃物在空气中依然可以燃烧,不符合题意;
③-150℃可能没有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④土星里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可燃物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知道燃烧三要素: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注意有时不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综合题
11.【答案】 (1)化学性质不活泼
(2)沸点
(3)氧气的浓度
【考点】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1)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原因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工业上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3)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分析】(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根据工业上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进行分析。
(3)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12.【答案】 (1)炷;油;三
(2)放热;升高;蒸发
(3)bc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故填:炷;油;三。
(2)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目的,故填:放热;升高;蒸发。
(3)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受热,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加快,跑到了外界,故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
故答案为:bc。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2)油燃烧放热,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
(3)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13.【答案】 (1)消耗完装置中的氧气
(2)不需要
(3)不能
(4)白磷未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考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实验1中红磷要过量的是为了消耗完装置中的氧气,这样就不会影响测定的结果;
(2)实验2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红磷的量不影响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实验2中红磷不需要过量;
(3)实验1中,为达实验目的,红磷不能用铁丝代替,因为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在纯氧中燃烧;
(4)实验3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白磷未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分析】(1)红磷要过量的是为了消耗完装置中的氧气;
(2)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红磷的量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在纯氧中燃烧;
(4)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