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6 18:06:1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A)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范围: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村料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
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苹
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
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
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
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
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
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
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
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
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
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
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
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
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
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
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
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
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
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
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
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高一语文(A2021年秋季协作校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A卷)
1. A 2. C 3. D
4. (1)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论证方式。(2分)
(2)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2分)
5.(1)首先提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结合”;(2分)
(2)其次从三个角度阐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2分)
(3)最后总结这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风,会害了我们的同志。 (2分)
6.D ;下文并非在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
7.B;第二段虽把周庄和同里作了比较,但没有说周庄的美比不上同里;何况周庄与同里的风格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商业世俗气这一个方面。
8. ①自然环境: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保留了古老自然的风格;城里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这是“秀美”的体现。
②人文环境:深宅大院庄重古朴,园林小筑精巧玲珑,这是“秀美”;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没有多少商业世俗气,这是“质朴”(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9. ①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
②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
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10、C (“久”是修饰“围”的,表现围困时间之长,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趋”是奔赴的意思,地点为“南关”,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句意: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梅国桢带领众将领奔赴南面的关口。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故选C。)
11、A( A项 “府州”错误,应是“县”。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称作“知府”“太守”。故选A)
12、B (B项“皇帝恢复了梅同桢的官职”错,结合“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分析,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应是恢复了学曾的官职。故选B。)
13、①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 (“稍”,稍微、稍许;“挫”,受挫、失利;“趋”,奔赴;每点各1分,句意1分)
②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 自”,从;“窃”,私下;“雪”,昭雪;“讥”,指责;每点各1分,句意1分。)
14、①他认为学曾只是应变有稍许的迟缓,并无大过,他当初请求处罚是为了振作将士的士气。
②他后悔当初对学曾的处置,没想到给学曾带来以原官退休的结局。
③他认为学曾做事勤勉辛劳,应该早日昭雪,否则会招致后人耻笑。
(每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梅国桢,字克生,是麻城人。少年时高大雄壮自负,善于骑马射箭。考取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固安知县。宦官前往梅国桢那里请他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叫百姓卖妻还债。百姓夫妇感到悲伤哀痛,宦官由此毁除债据。提升为御史,恰逢哱拜叛乱,学曾的军队久无战功。七月,学曾与梦熊、梅国桢一起确定计策,决开黄河大坝的河水灌注贼军,河水流到了城下。当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率领三万骑兵侵犯定边、小盐池,任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另派宰僧带领一万骑兵从花马池西面的沙湃口进入,对哱拜接应支援。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学曾命令游击龚子敬把守沙湃口,而下文书征召延绥总兵官董一元去捣毁土昧铁雷藏身的地方,斩敌一百三十多人,敌寇大为惊慌,退却离去。梦熊在灵州指挥调遣,惟独梅国桢在宁夏监军。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梅国桢带领众将领奔赴南面的关口。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贼退却而占据大城,梅国桢他们攻打了几天都无法攻克。梅国桢使人伺隙哄骗东旸、许朝、承恩互相斗杀,用以减免他们的罪行。三人内部发生猜疑,东旸、许朝于是先引诱并杀死承恩的同伙文秀。承恩也和他的同伙周国柱一起引诱东旸、许朝并将他们杀死,把东旸、许朝、文秀的头颅全部悬挂在城上,打开城门投降。如松带领士兵包围哱拜的家。哱拜慌忙上吊,全家自焚而死。梦熊从灵州赶到,下令将哱拜的同伙和投降者二千人全部杀死,慰问皇族和士人平民。宁夏得以平定。学曾当初削职为民,这时评定功劳的大小,(学曾)以原官退休。学曾担负事务勤勉辛劳。灌城招降的计策,原是他所谋划的。等到宣布获胜,皇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赵志皋、张位尽力为学曾开脱,尚书石星和下属官员大多申辩学曾无罪。梅国桢也上奏章说:“学曾应变稍许迟缓,臣请求处罚众将领是为了振作士气,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梅国桢既已招降承恩,评议功绩,提升梅国桢为太仆少卿。因父亲去世回乡,没有等到起用而去世。赠官右都御史。
15、C (C项,“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故选C。)
16、①表现手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战马的出塞。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1分)
②情感: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2分)。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1分)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住近湓江低地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8、D
19、B、(所填写的句子后句以“这种落伍”为主语,根据照应原则,可判断前一句引出“落伍”这一事实,据此可排除A、C两项。所填句子前句提到“中国人”为陈述对象一致原则,所填写句子应以“中国人”为陈述对象,可排除D项。
20、C、(A项,“……是受……导致的”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残缺与“所”搭配的词;D项,“由……的结果”句式杂糅)
21、 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每点2分)
 22、①“你校”改为“贵校”;②“倍儿棒”改为“优秀”;③“荣任”改为“担任”;④“大作”改为“作品”;⑤“垂爱”改为“垂青”。(每处1分)
23.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材料一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粮食安全要有危机意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等。材料二,重点指出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材料三,写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的发言,指出因受疫情影响,世界缺粮情况加重。我们平时浪费粮食,也许并未意识到浪费,也许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总之,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淡忘了。发言过程中,可以呼吁同学们加入到节约的行列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成为一个真正的节约小卫士。
本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内容可写。考生注意题干所给任务:以一名高一学生身份来写,注意主题班会中的发言稿格式。倡议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具体建议。
【参考立意】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以节约为荣,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树立爱粮节粮的新风尚;节约粮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节约粮食,刻不容缓;
【素材】1. 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一种态度,一种智慧。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 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2.《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李商隐《咏史》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都在告诫人们要节约。
3.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制止餐饮浪费就是必然举措。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学生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而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食品总量至少能养活2亿人。如此巨大的数字,与社会文明进步不符,与保障粮食安全不符。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你我从幼时便耳熟能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朱伯庐先生的训诫至今仍萦于耳畔;2013 年国家便发布了“光盘行动”的有关文件,号召人们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可是, 2020年的今天,关于食品浪费方面的调查结果仍不容乐观!同学们,我们应知稼穑苦,须知物力艰,让我们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写作结构】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本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开篇引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只有“爱惜粮食,杜绝浪费”;接着进一步论述节约的重要性;接着再论述应该怎样做到珍惜粮食,拒绝浪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例文: 节约粮食,从你从我做起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节约粮食,远离浪费”。
泱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经久不衰;优良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年的文明传递,至今仍绚烂不已;颗颗优质稻谷,历经数千次的科学试验,可谓千里飘香。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称的传统美德。勤俭治国的尧,受万民敬仰,被称颂万世;出生农家的毛泽东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埋首田间的袁隆平毕生奋斗,造福人类……颗颗金黄而饱满的谷粒,是父辈们辛勤的耕耘,是父辈们劳累的汗水,是父辈们凝结的奉献。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浪费,有什么理由去挥霍呢?我们没有理由,我们只有“爱惜粮食,杜绝浪费”。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你看到父母在烈日下忙碌流下的滴滴汗珠时,你是否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当你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朗朗读书声时,你是否在为自己的浪费感到羞愧?当你看到饭桌上残留下的粒粒米饭时,你是否感觉到那异样的眼光?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节约粒粒粮食做起。
同学们,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继承传统美德的中国人!中国虽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但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向世人展示着,一个以农业为基础而翱翔的龙的传奇!所以我们没有资格为我们的祖国涂上任何一个污点,我们应该让她更加繁荣昌盛。为此,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粒粮食,共享幸福明天。爱惜每一粒粮食,就是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爱惜每一粒粮食,就是珍惜每一天幸福的生活;爱惜每一粒粮食,就是传承每一份关爱。
碗中的米是汗水,碗中的汤是心血,我们不一定是名垂青史的人,却要争做历史长河中鲜活而有力的旗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高举“节约粮食,远离浪费”的旗帜,让我们传承这优秀的传统。
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粮食日。从今天起,我们应争做勤俭节约、弘扬中华美德的旗手,弘扬爱惜粮食、不多盛、不乱倒的美德,弘扬杜绝浪费、不乱丢、不乱弃的美德。同学们,让我们高举时代的旗帜,让每一缕美德之风传遍每一处中华大地。谢谢大家!
高一学生 XXX
2021年10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