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简介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 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 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将”指
“相”指
蔺相如
廉颇
整体阅读
给你支点: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友情提示: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他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蔺相如: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
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
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
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
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
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
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
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指 廉颇
“相”指 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从“和”字可以
推想出什么
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
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战国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回答问题:
完璧归赵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宝玉。
后果是
宝玉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从下面的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勇敢机智
答案: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答案:
不畏强暴
课堂练习:
1、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
蔺相如看出秦王的骗局
2、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思考:
“渑池之会”上秦
赵两国是打了平手,
还是分出了胜负?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后果是秦王吃亏。
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
一个 的人。
勇敢、随机应变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廉颇
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后果是负荆请罪。
想象说话
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件事情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什么?
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思考: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避让。
蔺相如避让廉颇并非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
一个
的人。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识大体,胸怀宽广
思考: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
的人。
勇于改过,以国利益为重
:
忠贞爱国
勇敢机智
----足智多谋
----临危不惧
蔺相如:
廉颇
顾全大局
----忍辱退让
知错就改
----豪爽直率
作业:
复述“负荆请罪”这个
故事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