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的本质是( )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
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2.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 )
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3.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4.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
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
5.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 )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
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6.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变法措施 评价
A 梭伦改革: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B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C 孝文帝改革:租调制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D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7.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8.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9.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10.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11.1793年,华盛顿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他指令国务卿写信给最高法院大法官,要求他们提供意见。大法官回信说,经过慎重考虑,如果他们经不起诱惑而对与法庭职务无关的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是不恰当的,因此拒绝发表意见。他们还提醒道,总统只是行政分支的首脑,宪法规定他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不归他管。这一事例表明的政治理念是( )
A.权力分立 B.主权在民 C.共和主义 D.联邦原则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 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 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 93%下降到28. 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
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13.
表2
时间 1215年《大宪章》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89年《权利法案》
制定者 封建大贵族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议会
内容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贵族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表2中内容最合适用来论证的主题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君主立宪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
C.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 D.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器
14.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15.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 )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非选择题
1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表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建国初期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战略——“优先战略”和“平衡战略”思想。优先战略是一种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展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平衡战略则是一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中国能否过早实施“平衡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过去史学界对此问题回答的口径几乎一样,认为:“过早地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导致农轻重经济比例的失调,对后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而笔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条件下,“优先战略”是必要的。
——摘编自黄翰鑫《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的宏观探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战略”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9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A C B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C A D
1.【答案】A【解析】据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政治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故选A项;材料旨在说明秦朝制度建构的本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通过确立宗法分封制实现了对国家的管辖,并非无序管理,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从周到秦政治变化的本质是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得出光荣革命是对英国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的捍卫,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英国依然存在君主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并非光荣革命,故C项错误;此时英国的国王并未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项错误。
3.【答案】A【解析】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故选A项;美国1787年宪法获得各州认可,也就说明最高法院获得各州认可,排除B项;宪法颁布后,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得以加强,并不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没有涉及权力部门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民国初年,人们竞相从政参政,集会结社,出现的政党就有几个发展到数百个,在一些城市中出现集会、结社,倡导男女平等,财产平等,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选A项;民国初年从政参政的热潮是民众参政意识增强,而议会斗争的道路指民众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革命之后民主思潮的发展,而非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之争,排除C项;民国初年民众参政热情高涨体现的就是民主精神,并非违背民主精神,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与材料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海选”相符,故选C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98年”不符,排除A项;全面贯彻,与材料中“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基层民主不符,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政府肯定要承担购买货物和运输货物的开支,故D项错误。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可知,唐中后期制举科目更加关注时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B项;经世致用思潮形成是在清朝,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反映的是科举制选拔对象的变化,而非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中制举科目考试内容的变化,与考试程序的改革无关,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实行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容易形成机制和人员的固定化,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企业和地方的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与巩固新中国政权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材料中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故C项正确;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作用,与材料中对各行各业人员的分配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B正确;A“摧毁了”错误;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融合”可知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错误;文明是平等,不存在优劣之分,D错误。
10.【答案】D【解析】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方面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制定,故D项正确。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总统只是行政分支的首脑,宪法规定他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不归他管”可知,这体现了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有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并相互制衡,以维护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故选A项;主权在民指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排除B项;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排除C项;联邦原则是调整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之间关系的原则,而材料强调的是联邦政府内部权利的分配,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审结行政案数量多且增速快,涉及领域广泛,原告败诉率也不断下降,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故A项正确;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并非只有腐败,并且受理审行政案件增多并非单纯因为案件增多,也与法制观念、法制建设提升有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没有突出法制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故D项错误。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从1215年的《大宪章》到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再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制定者由封建大贵族变为议会,君主的权力变小,议会的权力变大,说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建立具有渐进性,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所通过的关键性法案,不能说明其不彻底性,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完美与否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的三个法案都是限制君主权力,扩大议会的权力,没有提及中央权力,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可知清政府开始了解到国际法等外交常识,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外交活动,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清政府逐步改变传统夷夏观念,外交观念与国际接轨,“抛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运用国际法中的国际外交规则来指导外交活动,而事实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被迫开始接受国际外交原则,故C项错误;当时正值洋务运动初期,清政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故D项错误。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逐渐都称为‘汉人’”说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故选D项;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是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应该提供的信息是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排除B项;政权分裂根源消除与后来历史发展相违背,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西汉,察举制。(1分)
魏晋:九品中正制。(1分)
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4分)
(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任答—点2分,共8分)
17.【答案】(13分)
示例一:建国初期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战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3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视政策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家安全成为建国初期的重中之重。建国初期,国家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防安全缺乏重工业基础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迅速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为“优先战略”提供了经验。综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分析,实施“优先战略”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也证明这种抉择正确。
示例二:建国初期现实情况决定工业化建设应该采取“平衡战略”,既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之初,经济残破,民生凋弊,实施重工业为中心的“优先战略”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工业化的长期发展。以牺牲农民利益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我国五十年代后期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为代表的冒进策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0年冬天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为中心,国民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综合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实施“平衡战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才是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
18.【答案】
(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6分)
(2)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9分)
19.【答案】
(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6分)
(2)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