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诗人敏感而多思,他们与生活的关系就是找到一个线头,让想象把这根线抻长,并不断地缠绕,直到编织成诗。敏感让他们成为燃点很低的人,与生活中的事物轻轻刮一下,诗的大火就腾地燃烧起来。于是雨夜细细的哭声立刻抓住了诗人的心,诗人也能从水管里不断漏出的水滴联想到总这么不止地滴,河流大海怎么办。这些联想型的诗人,喜欢用沉默屏蔽嘈杂,在空旷自由的心灵里,让想象翻腾神游。他们有时抓住一个点让它蔓延开来,有时由此物波及彼物。终点都是抵达心灵,让读者的情感燃起大火。
诗人不是简单触景生各种情,更主要的是借这些景物把憋在内心的风暴倾泄出来。这些倾倒出来的景物,都带着他心灵的颜色和温度,这让诗歌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情和撼人的力量。这样的写法叫挖掘法,每一笔下去,都挖进心里,疼而有劲,直至骨头露出来,泪水流出来。譬如诗人抚摸家谱,亲人的面容与命运开始浮现,于是想象亲人在他的手指下重新诞生复活,这是想象力放大了本体的意义,并让诗歌温暖起来。
诗歌的成功也得益于高超的技术,技术让诗人把杂乱粗糙的碎石冶炼成钻石,让语言精粹陡峭锋利,尤其那些出人意料的物与物的焊接,时时将我们的心智刷新并拎起来。而且诗人不是简单地记录触动情感的事物,而是把这些事物揉碎,再用浸透了情感又出神入化的语言重新建构,像一块生锈的铁经过加温熔烧再锻打制造,诗歌的顺序和气质都已经变化,形成一块崭新光芒的白钢制品。像有铁锤在敲击,一句比一句重且深。
好的诗歌就是这样,只要你破声一读就有诗意来笼罩你,心里就回荡着诗歌的节拍。这样的诗歌字句锤炼到了恰好的程度,似乎多一句就肥,少一句就要散架的感觉。这样的诗人是一个化繁为易的高手,以浅寓深,以整体作为暗示,直指生活的核心和生命的根。让人对万物有了彻底的洞见,并生出对世界的疼爱怜惜敬畏之情。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诗歌凉而不冷,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美学品格,这是源于诗人有一颗真诚炽烈深沉又温爱的心。
(摘编自李犁《想象力与感受力》)
材料二: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
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
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
“来自灰尘,归于灰尘”也还是一种不朽。到了最后,人散了,曲终了,我们还可以寄怀于江上那几排青山,在它们所显示的永恒生命之流里安息。
(摘编自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联想型诗人是燃点很低的人,与生活中的事物轻轻刮一下,就能让想象翻腾神游。
B. 诗歌充满了深情和撼人的力量,这使得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带着他心灵的颜色和温度。
C. 诗人能将触动情感的事物揉碎再造,最终形成能散发崭新光芒的句意深重的作品。
D.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阅读好的诗歌可以洞见万物,对世界充满疼爱怜惜敬畏的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笔下景物的意义是经过挖掘放大的,所以赏析诗歌时不能将其分析为“触景生情”。
B. 诗歌凉而不冷,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美学品格启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时要关注诗人欢喜愁苦之后的理性思考。
C. 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达不到和平静穆的极境,故他们的作品称不上好的作品。
D.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相比,前者情趣虽然高妙,但没有表达出凄凉寂寞的情感。
3. 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接近“静穆”境界的一项是( )(3分)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B.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请举例说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4分)
5. 你认为诗歌的成功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因素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的生活情绪
孙犁
有一天早晨,我醒来,天已不早了,对间三槐的母亲已经嗡嗡地纺起线来。这时进来一个少妇在洞口喊:“彩绫,彩绫,出来吧,要去推碾子哩。”
她叫了半天,里面才答应了一声,通过那弯弯长长的洞,还是那样娇嫩的声音:“来了。”接着从洞口露出一顶白毡帽,但下面是一张俊秀的少女的脸,花格条布的上衣,跳出来时,脚下却是一双男人的破棉鞋。她坐下,把破棉鞋拉下来,扔在一边,就露出浅蓝色的时样的鞋来,随手又把破毡帽也摘下来,抖一抖墨黑柔软的长头发,站起来,和她嫂子争辩着出去了。
她嫂子说:“人家喊了这么半天,你聋了吗?”
她说:“人家睡着了么。”
嫂子说:“天早亮了,你在里面没听见晨鸡叫吗?”
她说:“你叫还听不见,晨鸡叫就听见了?”姑嫂两个说笑着走远了。
我想,这就是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个少女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也还顾到在头上罩上一个男人的毡帽,在脚上套上一双男人的棉鞋,来保持身体服装的整洁。
我见过当敌人来了,女人们惊惶的样子,她们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向天空突飞。一天,三槐的二嫂子说:“敌人来了,能下洞就下洞,来不及就得飞跑出去,把吃奶的力量拿出来跑到地里去。”
我见过女人这样奔跑,那和任何的赛跑不同,在她们的心里可以叫前面的、后面的、四面八方的敌人的枪弹射死,但她们一定要一直跑出去,在敌人的包围以外,去找生存的天地。
当她们逃到远远的一个沙滩后面,或小丛林里,看着敌人过去了,于是倚在树上,用衣襟擦去脸上的汗,头发上的尘土,定定心,整理整理衣服,就又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地说笑着回来了。
一到家里,大家像没有刚才那一场出生入死的奔跑一样,大家又生活得那样活泼愉快,充满希望,该拿针线的拿起针线来,织布的重新踏上机板,纺线的摇动起纺车。
而跑到地里去的男人们就顺便耕作,到中午才回家吃饭。
没有人谈论今天生活的得失,或是庆幸没死。在他们看来,死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活着,活着就是要欢乐的。
假如要研究这种心理,就是他们看得很单纯,而且胜利的信心最坚定。因为接近敌人,他们更把胜利想得最近,知道我们不久就要反攻了,而反攻就是胜利,最好是在今天,在这一个月里,或者就在今年,扫除地面上的一切悲惨痛苦的痕迹,立刻就改变成一个欢乐的新天地。所以胜利在他们眼里距离最近,而那果实也最鲜明最大。也因为离敌人最近,眼看到有些地方被敌人剥夺埋葬了,但六七年来共产党和人民又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努力创造了新的生活,因而就更珍爱这个新的生活,对它的长成也就寄托更大的希望。对于共产党的每个号召,领导者的每张文告,也就坚信不移,兴奋地去工作着。
由胜利心理所鼓舞,他们的生活情绪,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村里有一个老泥水匠,每天研究掘洞的办法,他用罗盘、水平器,和他的技术、天才和热情来帮助各村改造洞。一个盲目的从前是算卦的老人,编了许多“劝人方”,劝告大家坚持抗战,他有一首四字歌叫《十大件》,是说在游击区的做人道德的。有一首《地道歌》确像一篇“住洞须知”,真是家传户晓。
最后那一天,我要告别走了,村长和中队长领了全村的男女干部到三槐家里给我送行。游击区老百姓对于抗日干部的热情是无法描写的,他们希望最好和你交成朋友,结为兄弟才满意。
仅仅一个星期,而我坦白地说,并没有能接触广大的实际,我有好几天住在洞里,很少出大门,谈话的也大半是干部。但是我感触了上面记的那些,虽然很少,很简单,想来,仅仅是平原游击区人民生活的一次脉搏的跳动而已。
我感觉到了这脉搏,因此,当我钻在洞里的时间也好,坐在破炕上的时间也好,在菜园里夜晚散步的时间也好,我觉到在洞口外面,院外的街上,平铺的翠绿的田野里,有着伟大、尖锐、光耀、战争的震动和声音,昼夜不息。生活在这里是这样充实和有意义,生活的经线和纬线,是那样复杂、坚韧。生活由战争和大生产运动结合,生活由民主建设和战斗热情结合,生活像一匹由坚强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织造着的布,光彩照人,而且已有七个整年的历史了。
并且在前进的时候,周围有不少内奸特务,受敌人、汉奸、独裁者的指挥,破坏人民创造出来的事业,乱放冷箭。这些事情更激发了人民的智慧和胆量。
有人愿意充实生活,到他们那里去吧。
(节选自《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彩绫出洞时头上罩着男人的毡帽,脚上套着男人的棉鞋,在非常时期也注意自己的形象。
B. 敌人来了,来不及下洞的女人们飞跑到地里去,这是危急时刻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
C. 游击区的百姓接近敌人,他们对生死看得很单纯,也格外珍惜创造的新生活。
D. 游击区的百姓都希望和抗日干部交成朋友,结为兄弟,好让自己的未来有个依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善抓细节。从“姑嫂说笑”这一生活场景入笔,引出“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一话题。
B. 文章生活气息浓厚。在躲避敌人扫荡之后,女人们仍能纺线织布,男人们也顺便耕作,富有乡土味。
C. 文章文风朴实。再现了作者在游击区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特别的情感渲染。
D. 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掘洞、战斗、大生产等叙述,表现出游击区人民的智慧和热情,展现了战争年代人民的生活。
8. 文中写到老泥水匠和算卦老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本文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C.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
B. 薨(hōng),古代称天子或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C. 中国,一般是指中原地区,也可指国都。文中指的是前者。
D. 孤,古代君主自称“孤”或者“寡人”,有成语“称孤道寡”。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孙坚因为讨伐董卓将家迁到了庐江舒地,他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两人交情很深。
B. 孙权即位后,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C. 面对曹军的来势汹汹,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D. 周瑜部将黄盖素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4分)
(2)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4分)
14. 周瑜认为曹操此战必败,他依据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漫成二首(其二)①
杜甫
江皋②已仲春,花下复清晨。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
近识峨眉老③,知予懒是真。
【注】①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作者寓居成都杜甫草堂时期。②皋,岸,水边高地。③峨眉老,东山隐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通过对江边和花下的描写,渲染出一派浓郁春色,令人欣喜。
B. 颔联因“贪看鸟”而“错应人”,写作者沉浸在美景中,不愿与世人交往。
C. 尾联借“峨眉老”这一意象点出了诗人暂得安定闲适疏放情怀。
D. 全诗以日常生活场景入诗,有田园诗回归自然悠闲自适的艺术境界。
16. 有人认为“懒”字是本诗“诗眼”,请结合后三联逐联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国宝大熊猫,由于数量稀少,一度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但就在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
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自1963年开始编制,每4年进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认为是记录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也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指标之一。该名录将物种保护级别分为9级,最高为“灭绝”,其次是“野外灭绝”,往下顺延的“极危”“濒危”和“易危”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之后是“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
( )。名录提到,由于中国持续不懈的努力,大熊猫的数量在缓慢增加,因此对大熊猫的评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但是国宝面临的生存挑战仍十分艰巨。IUCN在其官网上发布的消息中如此表述:气候变化将会在未来80年导致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竹子的数量减少逾35%,因此现在其处境“易危”,仍面对再次灭绝危险,仍需继续广泛的保护措施。保护大熊猫的道路还很漫长。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保护熊猫工作做得非常不错是这次被降级的最大原因
B. 这次被降级的最大原因是我国保护熊猫工作做得非常不错
C. 这次被降级是我国保护熊猫工作做得非常不错的结果
D. 我国保护熊猫工作做得非常不错导致了这次被降级
19. 请从句子结构和逻辑角度修改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仍面对再次灭绝危险”搭配不当,“面对”的是现实,“面临”的是问题,故“面对”应改为“面临”。
B. “仍面对再次灭绝危险”不合逻辑,故应去掉“再次”。
C. “仍需继续广泛的保护措施”语序不当,“广泛”应为“继续保护”的修饰语,故应将“广泛”提到“继续”之前,然后去掉“的”。
D. “仍需继续广泛的保护措施”缺谓语,故在“广泛”前面加上“实施”。
20. 概括上文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袁隆平的性格中有其平和的一面,___①___。他具有非凡的创新胆略,敢为天下先。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在人生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但他相信,走过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风雪,___②___。他相信,穿行在磨难之中,他的智慧就会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袁隆平人格之可贵,不仅在于他是以他的创造勇气来从事自己的事业,___③___。他拒绝做官,始终把自己留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始终安于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
21. 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 B.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C. 泪随流水去,愁逐野云飞 D.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7分)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长,总会有这么一个人,让你想要温柔地对待。
——《哈尔的移动城堡》
②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可能忘记,只不过是想不起而已。
——《千与千寻》
③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针对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4. ①举例论证:用“诗人抚摸家谱”的例子解析挖掘法。②比喻论证:把触动情感的事物揉碎重构比作“一块生锈的铁经过加温熔烧再锻打制造”。
5. ①诗人敏感而多思,长于联想和想象,让憋在内心的风暴借助景物倾泄出来。②诗人用高超的技术锻造重构诗歌意象,化繁为易,将诗歌字句锤炼到了恰好的程度。③诗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锤炼情感。
【答案】6. D 7. C
8. ①内容上:进一步展示游击区人民受胜利心理鼓舞,兴奋地去工作的生活热情,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主题上:深化主题,在叙事中抒发对游击区人民生活情绪的赞美。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更具体地展现游击区人民的坚强与智慧,自然引出下文抒情。
9. ①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彩绫姑嫂俩、老泥水匠、算卦老人形象跃然纸上。②姑嫂俩争辩的情节也较完整。③社会环境描写时代感鲜明。讴歌游击区人民生活情绪的主题突出。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文本特点。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恰巧孙策准备向东渡江,到达历阳,急速送信通知周瑜,周瑜带兵迎接孙策。
(2)曹公是豺虎一样的人,但他假借汉朝丞相名义,挟持天子来征讨四方,行动以朝廷为借口。
14. ①北方并没有安定,马超、韩遂还在潼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②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作战,这并不是中原人的长处。③现在战马没有草料。④中原的士兵到南方,水土不服。
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是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任汉朝太尉。他的父亲周异,任洛阳令。周瑜身材高大健壮,容貌俊美。起初,孙坚组织起义军讨伐董卓,把家迁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独与周瑜很友好。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杨太守,周瑜前去探望他。恰巧孙策准备向东渡江,到达历阳,急速送信通知周瑜,周瑜带兵迎接孙策。孙策非常高兴说:“我得到您,就一切顺利了。”周瑜跟随进攻横江、当利,全部攻克。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执掌政事。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各项事务。建安十三年春季,孙权征讨江夏,周瑜任前部大督。
这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人马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此事都很恐惧。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公是豺虎一样的人,但他假借汉朝丞相名义,挟持天子来征讨四方,行动以朝廷为借口,现在如果抵抗他,事情就更不顺利。而敌我实力的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认为最上策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假借汉朝丞相的名义,他实际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以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地区,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乐意报效,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能去迎接他呢?请让我为将军您筹划此事:如今假使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旷日持久前来争夺疆域,又能够同我们在船舰上较量胜负吗?如今北方并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潼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和吴越的人争斗较量,这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并且现在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长途跋涉江湖之间,不服水土,必定生出疾病。这四种情况,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都贸然做了。将军您擒获曹操,应该就在今天。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人,进军驻守夏口,保证为将军您打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想废掉汉室自立为皇帝已很久了,只是顾忌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罢了。如今几位雄杰已经灭亡,只有我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当抗击,和我的心意非常相合,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我啊。”
孙权于是就派周瑜和程普等人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军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时间相持。但是看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烧而打败他们。”不久,烟火冲天,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曹军于是败退,返回守卫南郡。刘备和周瑜等人又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
【答案】15. B 16. ①颔联:因为抬头贪心看鸟,没有看清来人就胡乱答应,写出心不在焉,疏懒之态。
②颈联:难识之字,任其读过,不求甚解,正见懒趣。
③尾联:只有峨眉老懂我,他人并不明白我“懒”的真谛;一“懒”字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绪展露无遗。
【答案】18. B 19. C
20. 由于我国保护工作做得非常不错,大熊猫保护级别被降,但国宝面临的生存挑战仍十分艰巨。
【答案】21. D 22. ①更有富于挑战性的一面 ②就会迎来春天的花朵 ③还在于他有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