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07: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邵阳县金称市镇中学 陈湘民
一、教学目标
1.识记老子、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促进思想文化繁荣的作用。
3.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为背景,培养学生中华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的认识,激发同学们自豪感,促进民族自信力,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战争态度、治国理政观点之比较
教学策略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主体引导 合作探究开路
四、教学准备
教师:上网翻找资料,精心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诸子百家的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带你一睹生机勃勃时代----百家争鸣的风采”
学生默读教材
请同学们初步了解老子、孔子、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
教师讲授课文
梳理夏朝至秦朝的时间脉络
理解时代背景:
出示图片
时代背景1:牛耕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生产力提高)
时代背景2:西周井田制至土地私有化(奴隶社会开始走向封建社会,制度转型。)
生产力提高和社会制度转型,引发思想空前活跃,各诸侯国急需一种思想引领思想大解放。
在此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职业政治团队粉墨登场。第一位占据舞台中心的重要人物,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老子其人。
目标导学一 :老 子
1.图片展示介绍老子的生平与相关活动
2.展示老子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教师总结:
(1)思想主张: ①顺应自然;②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学说著作:《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目标导学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简介,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解孔子个人生活历程。
2.孔子的思想、政治主张
(1)教师通过展示图文资料,让学生体验其主张。
(2)教师引导总结:一是“仁”,(核心思想)如:“仁者爱人”;二是以德治国;三是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3.孔子的教育和文化成就
(1)教师提问:孔子在教育上有何成就?
(2)一是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二是主张“有教无类”;三是主张德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4.文化: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等
5.观看视频,了解孔子影响极其地位。
观看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图片,掀起一股“汉语热”。
评价: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6.学说著作:《论语》(儒家的经典,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指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派。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传承“百家争鸣”的哪些精神?
态度: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神: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探索创新、勇于变革实践。
目标导学四:横向纵向之比较
1.对待战争 :墨子---反对一切战争;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2.治国理政: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依法治国。
3.比较“兼爱”与“仁爱”的区别
课堂小结
百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表明思想观念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的根,传统是民族的本。”而今天的现实中,诚信、责任、道义和爱心的缺失,已经渐渐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让我们重新拿起《论语》《老子》……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寻找祖先的思想智慧,去找回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去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
  
课后练习
1.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进步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非攻”, 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2. 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 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板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