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周王朝以自己的经验证明,“天命靡常”,绝对的自信只能引来绝对的潜在祸患。周代替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商一方面是由于天的视线转移,另一方面也是商朝自己没能把握住上天的眷顾而滥用特权,祸国
殃民。这种隐隐的不安,促使周王朝统治者将“以德配天”的观念引出。即用好的德行来规范自己
的统治。“徳”“王道”和“保民”的基本观念反映在《诗经》中,讽刺诗的入选即为最好的例证。统
注意事项:
治者在用这种方式告诫自己,告诫后代,周王朝的统治还存在缺憾,存在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隐患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或现实矛盾,存在操守和徳行不够典范、执政不够贤明的君主。另外,以诗歌作为警戒,既有生动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活泼、免于说教的独特性,又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对于流传和引起注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摘编自王晔《〈诗经中讽刺诗得以生存的外在因素》)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材料二: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余首,大多作于贬谪前期。他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
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其讽喻诗的内容,多
、现代文阅读(35分)
是反映民间疾苦、上层达官貴人腐化的生活以及他们欺压百姓的恶行,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尖锐揭露和对社会不良时事的鞭挞,讽谏皇帝,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从而使政治清臁、国家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定、百姓和乐。
材料一
在白居易所写的众多讽喻诗中,《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代表作,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经过
《诗经》中的讽刺篇章集中在《国风》和《小雅》,年代集中在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以《小雅·抑》
了严密组织建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中,《卖炭翁》作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
K篇为例,它被认为是老臣讽谏周王的作品,“视尔梦梦,我心惨惨”,文中字字句句真切诚恳,这必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中唐时
然引起统治者的共鸣和接纳。而《国风》中众多反映人民疾苦的篇目,如《硕鼠》这样讽刺统治阶
期社会差异日益明显,揭示出上层人士对广大穷苦百姓巧取豪夺的卑劣行径。在这首诗中,白
区级“不修其政,贪而畏人”的丑态,又如《击鼓》中对战争的厌倦反感在统治者看来,是下层阶级
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写了卖炭老
的牢骚。这些篇章是统治者体察民风、改良政策的途径和自我反省的依照,也是艺术欣赏和流
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句,发人深省。
传的载体。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俗,写实性强。这一特点,早在《诗经》中就
周王朝的此种自信,源自周王朝的意识形态。周王朝的建立由武力取得。商朝曾一度认为
有明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乐府民歌中,之后仍具有这样的倾向和趋
報天命永恒,长期的孤芳自赏和自我麻痹,使得商朝统治者沉醉于自我编织的“天命网”中,没有足
势。而同在唐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则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启迪。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
够的警惕意识,不能积极应对天下变乱。从变乱中接过大旗的周王朝与殷商不同:周王朝也相
橱信并宣传“天子”理论,他们坚持的理论是周王朝的建立是天放弃了对殷商的支持和信任,改选
俗化倾向被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和发扬,使诗歌进一步呈现通俗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善于运用鲜明甚至尖锐的对比,突出社会的阶级差别,给人以强
周作为它的“元子”。周王朝的这番理论和心态是自我创制的。通过这番建构,周王朝天子和子
烈的震撼。如在《轻肥》中,“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描写那些宦
民都接受了这套基本没有突破点的体系,周王朝从覆商夺权,建立之初到之后的统治构想,也基
官集团中的内臣、大夫和将军骄奢淫逸的生活,转而又写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一天
本符合这一理论建构体系。不仅如此,这种体系的建立还是和信仰相接的精神产物。周王朝统
壤之别的场景转换,令读者惊讶不已,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者称自己为“天”,和“天”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和人们普遍信仰、甚至信仰到无法谈论、谈论
(摘编自白晓雪《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不清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宣告了其政治统治的“必然性”,于是这种联系给予天子以无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替代的至高性。人们无法否定天,无法否定天命,也就无法否定天所指定和宠爱的王朝。周天
A.对集中于《诗经》的《国风》和《小雅》中的讽刺诗,当时的周王朝统治者能给予正面的回应。
子本身也是相信这一点的,于是那些牢骚埋怨至多是统治者的皮肉之痛,在当时永不可能触及
B在周王朝,只要不触及统治者统治的权威性和影响社会稳定,人们都可以借讽刺诗来发
统治的权威性和必然性。这些诗句是逆耳的声音,但它的威力仅限于此,周王朝并不担心它的
表看法,各抒已见。
危害会扩及社会稳定的根基。人们在甘心受统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是可以
C.白居易的讽喻诗致力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鞭挞,讽谏皇帝并使其醒悟,使得当时的国
理解、包容和接受的。
家面貌为之一新。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22-09-107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22-09-107C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宏
C(¨使得当时的国家面貌为之一新”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尖锐揭露和对礻
事的鞭挞……从而使政治清廉、国家安
姓和乐”可知
的国家面貌
新”是白居易讽喻
的,而不是结果
论”夸大其词,依据材料一“周王朝天子和子民都接受了这套基本没有突破点的体
系”可知,“天子”理论基本没有突破点只是针对
C(材料二是围绕“白居易的讽喻
C项不是讽喻诗
的是田园之乐及与田家老翁的
挚情
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
每点2分,意思答对
周朝统治者认为周朝的建立是上天的选择
因而具有一种包容的心态
想符合周朝统治者“以德
观念
经》中的诗歌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
易于流传和引起注意。(每点
地域每天必定要下雨”理解有误,原文为“在雨季,只要哪天还没下雨,那一天的夜或黎明就不
按时到来
C(“都是为了突出翁丁的色彩
浓烈”错误,原文第一处
是为了表现翁丁的日常生活在
现出的厚重感;第二处主要是为了突出翁
使用拟人手法,将“大木头”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其经历过较长时间生长因
9.①“黑”表面是指翁丁人家中各色物
年累月的火塘烟火熏燎下变成的黑色,深层意义是指翁
经
历岁月沧桑后形成
保持到现在的朴实厚重的民族特性;②“亮”表面是指翁丁人家中各色物件所反
射出来的亮光,深层意义是指翁丁人生
安逸、甜蜜、诗意、热情和温暖;③“黑”是
生活永不变
底色,“亮”是翁丁人的生活追求,两者对比强烈
原文标点)袁盎谏
弗为置严傅、相
此。淮南
暴摧折之,臣恐卒逢
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
请求赦免自己的死罪”错误,应是皇帝下令赦免淮南王的死
傲慢不顺从,多次不遵守
恕他。(得分
蹇”“奉”“宽假”各1分,句意1分
(2)皇帝难以亲自严厉地责备他,便命令薄
给他,婉言相劝
叔等
例作为警戒。(得分
4.①直言劝谏;②识人如神;③办事周到。(每点1分,意思答对
参
住南王刘长年幼丧母,一直依
临朝时平安无事
艮辟阳侯
才使他母亲含
多次不遵守法
市经常宽恕他
入朝,跟随皇上去苑
辆车,常常称皇
有
泆椎击倒了辟
敬砍下他的头,然后跑到皇宫前,袒露胸背向皇上请罪。皇帝哀怜他为母亲复仇的孝心,敏免了他,没冶他罪
太后及太子和大臣们都害
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
纵,一定会生祸
行于圭
逐朝廷所
自己设置丞相
的官吏,皇帝违
赏爵位
辞都不谦
备他,便命令薄昭写信给他,婉言相劝,引用管叔等人的事例作为警戒。淮南王很不高兴,命
长安,丞
典客冯敬等上奏认为淮南王刘长罪行应当
刘长的死罪,废除王
长装进辎车,命令沿途各县依次传送。袁盎进谏
折磨他,我担心突然
生病死在
弟
是好 ”皇上说
想让他
现在就召他回来
辎车传送到雍县,雍县
开封闭的车,发现
朝廷。皇上哭得非常
帝立即命
有
馈送食物的
他们都处
侯的礼仪把淮
姓为他守
D(“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说法错误,终日客”指诗人自己长年客居他乡
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
春
人直接抒情,对渔家这样平淡却丰富幸福的生活
及自己旅居漂泊的孤独之感
思对即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无
多
漏字等均不得分
贯之:用一个根本
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有始有终:做事情能坚持到底。根据语
境,应用“一以贯之”。风起
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波澜壮阔:比喻声勢雄壮或规模
据语境
原形容马跑得很
进展
异:每天都在更新
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
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
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
举行授予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根据语境
薪火相传
页,成分残缺,“为我们”后面加上“创造
原取不车:开与广一理位数为或的2
搭配不
当,“开启”与“走
句中将
匕作火
照亮了人前行的道路精神照亮了人类前行之路,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把精神比作火把,生动形象
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2分
基因在
些时间是活跃的”的信息可知,这里将浮萍与其他植物比较
是基因,因此,陈述的对象应是“浮萍的基
B、C两项;D
他植物相比
衔接)
长最快的植物②受光暗周期的调
果能利用好这个特点(每处
思相近即
是
故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
比类材料作文审题立
整体感知寓言故
情节,梳理来龙去脉,找出事件的因果逻辑链条。中州蜗牛何以最终枯死 关键在于其好
力不逮,终致自怨自艾,悲愤而死。“知己认
想定位,存在
在巨大落差,然而它未能理性正视“力不能及”的缺憾,并及时改正自身眼高手低的毛病,调整奋斗目标
枯死”的悲惨结局
事的哲理内涵
事当孥
轻人固
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