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结合具体案例,了解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
新课导入
《东蚕西移战略》:“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
(2)季节性和周期性: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
案例分析1: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
案例分析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案例分析3: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农业丰收在与“天时”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十四节气,就是勤劳智慧的华夏祖先把天文气象等方面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一个综合成果。
案例分析4:与农业有关的俗语: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③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⑤霜降抢收,不收就丢
⑥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农业的生产特点:季节性、周期性
“因时制宜”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为什么湄南河平原形成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部形成绵羊放牧?
农业区位因素
3、农业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农业区位
位置
条件
区位是指某事物所占有的场所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政策
技术
地租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水源
土壤
地形
气候
农业区位因素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气温日较差)
光照强、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①光照因素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棉花的纤维特别长。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②热量因素
东北平原种植的水稻主要为单季稻,华北平原种植的水稻主要为双季稻,海南岛种植的水稻主要为三季稻。
你能说出从南到北我国农作物种类和熟制的变化吗?
温度带和气候区 范围 ≧10°C
积温 作物数制
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端 <16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家、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梁等
暖温带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棉花等
亚热带 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等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 一年三熟,水稻等
高原气候带 青藏高原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热量的差异主要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农业区位因素
③降水的多少影响了农业的类型。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种植业分布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区域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南方是水稻区,北方以旱地为主。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主要农业类型分别是什么?
农业区位因素
总结:考虑对农业的影响时,气候因素经常分为
光照
热量
降水
昼夜 温差
产品品质和产量
影 响
影 响
影响主要农业类型和耕作方式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水源: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影响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绿洲农业又称灌溉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农业。
长城成为我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
南疆地区的绿洲农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内蒙古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吐鲁番盆地瓜果飘香
河流(黄河)
冰雪融水
地下水
(坎儿井)
河西走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带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农业区位因素
地形: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例如:江西省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江西省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当地农民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丘上:坡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
沟谷: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发展鱼塘养渔业。
缓坡:坡度小,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
农业区位因素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毛竹、马尾松等。
农业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市场因素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例如:大城市人口集中,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促使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较多的发展蔬菜、水管、肉、蛋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例如广东深圳郊区的蔬菜种植城。
广东深圳郊区的蔬菜种植
农业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因素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例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阿根廷和西欧国家相距遥远。其牛肉产品却可通过海上冷冻船以最快速度到达欧洲,出现在餐桌上,主导因素是什么?
政策因素
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例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技术因素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思考:影响杂交水稻产量提高的因素是什么?
1、科技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产出,提高了
农产品的质量。
2、现代农业精准施肥、喷洒农药、良种培育与科技有关。
农业区位因素
劳动力
还有吗
历史
资金
大棚农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水稻种植要较多的劳动力
欧洲西部乳畜业的发展与历史
文化、饮食习惯有关
活动: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全田有80%的水稻抽穗时)的候均温(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源充足;雨热同期。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①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亚沿海平原、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印度恒河平原等平原区。
②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活动: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活动: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一方面可以为水稻种植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市场广阔,缓解人地矛盾。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
居民喜食稻米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区位因素分析
活动: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80年代的水果店
现在的水果店
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促使生产规模扩大;反之,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生产规模缩小。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1)市场的变化
(2)科学技术的变化
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实施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
灌溉技术的发展使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同时也使得灌溉更加节水、更有效率。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2)科学技术的变化
利用温室、塑料大棚等,可以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从而扩大了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冷藏、保鲜技术的改进,扩展了农产品的市场范围。
(3)交通运输的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形成了一些专业的农业化生产地域。例如: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主要得益于航空运输和鲜花保鲜技术的发展,阿根廷的牛肉能到西欧人的餐桌上,主要得益于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与应用。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
1、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基地,内蒙古的乳产品生产基地。
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
2、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例如,桑蚕丝作为价值较高的纺织原料,受到国内外市场的追捧。
3、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例如:东北的水稻种植。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由于热量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的种植,传统以小麦种植为主。经水稻品种改良,并采取室内育秧技术后,三江和松嫩平原转而变成我国最为重要的商品稻米生产基地。
4、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原来越冬作物为油莱。油菜的生产需要耗用较多劳动力,而且不适宜机械化操作。现在这里多种植便于机械化生产的小麦。
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号称“世界花卉王国”的荷兰,具有悠久的花卉生产历史和先进的花卉栽培技术,以及完善的花卉销售和流通系统。近几十年来,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亚洲的印度、泰国等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并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图3.14)。鲜切花,即切取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新鲜的茎、叶、花、果,是花卉生产主要的销售产品,欧洲、北美、日本是世界鲜切花三大消费市场。
活动
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这些发展中国家要保证鲜切花在消费市场的新鲜程度,要采取哪些措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改进冷藏、保鲜技术。
1.说明与荷兰相比,图示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地价更低。
活动
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对应的主要消费市场连线,并说明理由。
非洲 北美
亚洲 欧洲
拉丁美洲 日本
市场距离更近
活动
4.讨论促使世界花卉种植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市场需求、技术的进步,交通的改善等
拓展知识: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一般方法
农业区位分析设置的角度一般有四类: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区位因素。即在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
2.关键因素法
即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类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它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详见下表所示:
拓展知识: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一般方法
概念说明 举例
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
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地势低洼、易积水,当地人经改造成基塘形式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拓展知识: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一般方法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赞成:从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生长阐述;××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高,促进当地人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当地政府税收;兴修道路、桥梁、水电、港口工程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反对:主要从不利于生态环境、人类发展的角度作答,角度要多样化。(角度二:是否可以发展加工工业,有利条件)
拓展知识: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一般方法
4.发展分析法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1)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市场是变化最大的因素。市场的规模、产品的价格乃至政府的政策等都将直接影响市场,进而会影响农业区位。
(2)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技术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区位。现代交通条件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之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例如,铁路、水路及航空运输等条件的改善会直接影响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
天寒地冻的季节,在温暖、干燥的屋里,切开一个西瓜,别说吃了,就那西瓜散发的清润的气息,就足以让人神清气爽。对于北方而言,西瓜本是夏季水果,可如今四季有卖。冬季,我国各地售卖的西瓜,绝大多数产自海南岛海南岛位于热带,四季都能种植西瓜。然而,海南岛的瓜农一般在每年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种植西瓜。这期间全国大多数地方不能种植西瓜,海南岛的西瓜凭借反季节的优势,畅销全国各地,价格也比夏季时高。
除了西瓜,现在市场上反季节供应的蔬菜、水果品种很多,以至许多蔬菜、水果全年都能买到,几乎让人忽视它们在本地的生长季节了。反季节供应,因能避开当地品种的竞争,故而能获取更高的利润,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只有在相隔较远、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两个地区间才可以进行反季节供应,而快捷的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则是反季节供应得以实现的保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季节供应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并形成世界性的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基地。热带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优势,成为反季节供应品种的主要生产基地。南、北半球温带地区间的反季节供应同样方兴未艾。
农产品的反季节供应
自学窗
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
概念
特点
自然因素
气候
水源
土壤
地形
人文因素
市场
交通
技术
政策
其他
变化
市场变化
技术变化
交通变化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某山区土地利用形式多种多样,1 000 m以下的河谷平原以种植甘蔗为主;1 000 m至2 000 m左右的坡地,多种植咖啡、可可;2 000 m到3 000 m的地区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一年可两熟;海拔更高的地区是高寒草原和终年积雪。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地农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大小 B.气温变化
C.土壤类型 D.水分变化
2、在2000 m到3000 m的地区多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其中以马铃薯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其原因是( )
A.可在霜期栽种 B.适合冻土培育
C.生长季最短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
B
课堂练习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3~5题。
课堂练习
3.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4.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5.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
C
B
A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成大面积的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水果。据此回答6~7题。
6.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 )
A.价格因素 B.交通运输不便
C.消费者习惯变化 D.气候变化
7.“温室大棚”能反季节种菜,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土壤
C.热量 D.光照
课堂练习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