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二章第二节
乡村与城镇
城镇化
URBANIZATION
新课标人教版
2 019
目 录
一、城镇化及其意义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说出城镇化的概念、标志、以及城镇化的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了解不同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人地协调观)
4.结合实例,明确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
第二节 城镇化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02
城镇化
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2、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①就业机会多
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③文化设施齐全
④交通便捷
拉力
推力
城市化进程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
工业化
社会经济发展
0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中修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既能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一、城镇化的意义
0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 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镇中大型的住宅小区可以集中提供水、 电、气等资源,客纳众多人口,满足人们日常休闲、购物等生活需求。
一、城镇化的意义
0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一、城镇化的意义
04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一、城镇化的意义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变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目前水平
发展趋势
合理性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变化特点
以巴西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
虚假城镇化(过度城镇化、超前城镇化 )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 晚
目前水平 高 较低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变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 晚
目前水平 高 较低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东南亚国家
滞后城镇化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城市发展的实际。
30%
70%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水平较高,增长迅速
城镇化水平高,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显。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①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迁往郊区;
②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探究一:逆城市化的原因:
1、城市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混乱等问题突出)
2、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
3、城市地价不断上涨;
4、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5、交通、通信事业发展 。
(为人们从城市到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提供条件)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变化特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近郊)
乡村或小城镇(城市之外远郊)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
迁往城市周边郊区
城市人口减少
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探究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不同点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变化特点
逆城市化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导致的。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中心区衰落,乡村地区发展的现象。虽然人口向市外迁移,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
探究三:逆城市化是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变化特点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市中心
Center
郊区
Suburb
郊区
Suburb
农村
Rural
农村
Rural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思路点拨 1.结合图文材料,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可从城镇化速度、水平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成因可从国家政策、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1.城镇化特点: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
成因:①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化,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②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明显。
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思路点拨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答案: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自然原因: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
社会原因: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化基础高,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发展快,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2.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01
城镇化不合理带来的问题
■城镇化不合理带来环境问题
噪声污染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大气污染
Air pollution
危害: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尘、烟气;汽车的尾气
措施: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集中供暖,扩大绿化,建立隔离带
水污染
water pollution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措施: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原因: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固体污染
Solid pollution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措施: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原因: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
■城镇化不合理带来社会问题
住房紧张
交通拥堵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
社会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控制城市人口;加快住房建设;
②合理规划道路,发展公交;
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⑤加强城市管理。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热岛
非洲国家的城镇化
Urbaniz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
非洲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不尽相同。目前,北部非洲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非洲次之,东部非洲步伐较慢。一些国家的部分地区,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摩洛哥沿海地带、南非首都周边地带城镇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城镇人口激增。2015年非洲大约有40.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人口增长率为全球最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R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PS、北斗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链接生活:你在生活中使用某手机软件订外卖时,外卖小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你所点外卖送到你的手中,这其中利用了哪些技术
提示: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链接生活: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1.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
事故地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右图。
材料二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图中城市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答案:
(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
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01
影响城镇的区位条件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 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地形: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高原地区、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
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
④河流:提供水源;提供水运
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
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
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河流的军事防卫.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
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
黄金——约翰内斯堡 有色金属——金昌
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
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
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
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
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④军事
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
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
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