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10: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1、背景: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清朝开荒执照
3、具体表现
①引进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提高
②江南地区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③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出现,商品化程度提高
史料 明朝中期常熟一带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农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养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
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
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
化表明江南市镇己经出
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二、手工业生产的资本化
1、丝织、棉织、印染、 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在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清代纺织图
材料: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后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江南;
基本特征:
(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2)雇佣关系。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条件2: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
条件1:有足够的货币组织大规模的生产的商人或包买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一方面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因素:地主和商人将资本多用于买田置地而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限制海外贸易,国外市场缺乏。
(4)劳动力因素: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5)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的实施。
(6)思想因素:在传统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思想下,难以扩大再生产。
拓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美洲白银流入有利于商业资本聚集,也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3、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①代表:晋商和徽商
②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贸易核心
前门街市图(局部)
三、商业发展的规模化
龙游商帮
江右商帮
所谓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明清300余年的中国商业史中,浙江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徽州商帮、山东商帮、山西商帮等十大商帮,都曾是称雄逐鹿于商界的商人群体。
经济之“变”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新的经营手段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开设工场,自由雇佣劳动);
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商帮形成;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变在农业品种、产量、变在经营方式。
变在手工业经营方式。
变在货币、商人、商路、市场。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天朝上国的迷梦
局限

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批判
一、阳明心学的流行
朱子学重视沉思默想来修得儒学伦理,而陆九渊的思想与之不同,认为伦理自在心中,观察心的变化就能够得到真理。这种思想孕育出这样一种意识:没有时间做学问的人,只要有心,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也能够成为儒学所要求的真正的人。
这一意识支撑起商人的伦理。16世纪王守仁在陆九渊的基础上创造出阳明学。这一思想能够被商人等广大社会阶层所接受,原因就在此。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vs
3、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异同





朱熹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观
哲学范畴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本质 内容 影响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末
(1527-1602)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1610-1695)
(1613-1682)
(1619-1692)
温陵居士
梨洲先生
亭林先生
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明清儒学的发展
李贽
离经叛道
生平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经历:少年求学—中年做官—晚年入狱
思想 ⑴挑战孔子和儒学正统地位
⑵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⑶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⑷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
影响 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著作 《焚书》 《藏书》
黄宗羲
生平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人称梨洲先生。
思想 ⑴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⑵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⑶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⑷提出君臣平等
⑸主张“工商皆本”
影响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著作 《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
生平 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
思想 ⑴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⑷反对不切实际学风,提倡实践和真知
影响 顾炎武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的思想理念已不再局限在抗清复明上,而已扩展为全民族保太平的高度上了。由忠君报国的思想发展到抨击专制主义,强调伦理道德、关注民族前景。
王夫之
生平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思想 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
⑵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耕者有其田”
⑶哲学思想: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
②认识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顶峰
著作 《船山遗书》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经济上,都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上,都反对理学八股,提倡经世致用。
进步性
共同性
1、明清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1)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方面: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
(4)政治方面: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朽。
(5)外部因素:西方近代科学传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空疏学风造成冲击。
(6)社会因素: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
2、明清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黄宗羲、唐甄、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尖锐的反君主专制的思想,虽然从实质上言,还是在反对“坏皇帝”,拥护“好皇帝”,未能脱出宗法专制政治思想的怪圈,但是,作为与传统尊君理论相对立的反专制精神,它已达到民本传统的极限,具有一种冲破千年宗法专制网罗之潜势,一旦新的阶级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这种反专制的文化精神,经过改造,便将成为人们劈向专制牢笼的锐利刀剑。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3、明清之际儒学的影响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是一股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
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
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但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4、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1.经 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
2.政 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旧的伦理纲常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盛行。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人文思潮与市井口味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万宝全书》《四民必用》等商人书;《沈氏农书》《补农书》《耕心农话》等农书;《杵臼经》《布经》等工艺书。其中的实用知识,对于那些想要扩大生产、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农民和工匠,时必不可少的。
1、人文思潮下的小说代表
(1)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主要内容 以三国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艺术特点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历史地位 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施耐庵——《水浒传》
元末明初
《水浒传》
运用白话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成书时间
艺术特点
主要 内容
(3)吴承恩——《西游记》
成书时间 明代中期
主要内容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艺术特点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4)《红楼梦》
①背景:清代的小说创作成就空前
②初名:《石头记》
③作者:曹雪芹和高鹗。曹雪芹生前定稿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④地位:清代小说艺术成
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
品,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
篇小说。
曹雪芹
⑤特色
思想性强
艺术性高
(1)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以及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全书虽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材料:从最初的摘译、节译到全译,全球已经出现几十种版本的《红楼梦》译文。其中,英、日、韩等文字译本又包括不同译者翻译的多个版本,尤以日文和韩文版本居多,各达十几种。近几年《红楼梦》又出现了世界语、阿拉伯语译本。意大利、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正在准备出版《红楼梦》的新译本和全译本。随着汉学的复兴,海外汉学家对《红楼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水平也越来越高。
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5)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工商业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②文化基础: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③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壮大,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市民阶层要求文化作品进一步通俗化。
④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⑤政治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各种矛盾逐渐加深,不少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明朝时,戏剧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1)汤显祖: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牡丹亭》
艺术特点:曲文流利,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主要内容:描写了杜丽娘和柳 梦海神奇的爱情故事
思想主旨: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2、走向世俗化的戏曲
①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时间 进展 代表 特点
明朝万历末期 改良后有很大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汤显祖的《牡丹亭》 集中体现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
清朝前期 发展到 顶峰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
清朝中期以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走向衰落
(2)昆曲与京剧艺术
苏州昆剧古戏台
②京剧
背景:1790年,四大徽班借乾隆帝80岁寿辰之机先后进京献艺
形成:道光年间
秦腔
京调
徽调
昆曲
汉调
……
京剧
创造
改进
博采众长
北京特色
皮黄戏
发展: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发展的原因
得到皇室的扶持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3)明代戏剧兴起的原因
在戏曲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基础上,正是有了这类既来源于实践经验,又出自文化修养的清醒的理论反思卓识,以及由于文人参与剧本创作而保证了自身必要的文化品味,才使得戏曲这一与广大群众是否认可,同各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是否吻合,能否在文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等等这些因素性命攸关的艺术形式,得以及时纠正其发展过程中形式主义、过于雏化或世俗化等等难以事先预见的偏向,保持住明清戏曲始终面向中下层群众的基本价值取向,走向了自身的繁荣。

传统科技与西学东渐
一、传统科技发展
1、代表作品
作者 作品 成就 领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医药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地理学
特点: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无科技创新,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①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②清康熙时期,编辑的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③清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①重经验: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②重综合: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③重实用:实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④重农业:科技应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⑤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⑥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
材料 余秋雨说:“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 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 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
材料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 《九章算术》 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 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 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丈量、 谷仓容积、 堤坝和河渠的修建、 税收、 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 的场合极少。 ”
材料 国初斯民, 新脱五季锋镝之厄, 学者尚寡。海内向平, 文风日起, 儒生往往依山林, 即闲旷以讲授, 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 岳麓、 睢阳及是洞为尤著, 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吕祖谦 《白鹿洞书院记》
二、西学东渐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审诸历史可见,中国以往虽然孤芳自赏,但并未抹灭其吸收力。西方人带给中国的每一项技术,终都能为中国消化:日心说和历法科学、细腻的外科医学、经济计划、工程学、科际整合的大学、长程通讯、机械化战争、核子物理学。
——史景迁:《改变中国》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