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15:00:32

文档简介

薪春县2021年秋高中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2021年11月16日上午10:30-11:4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封禅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初“诸所兴为皆废”;汉武帝“总公卿之
议,询封禅之事”,领百官“封于太山,至梁甫,禅肃然”。此举意在()
A.维护宗法制度
B.追溯封禅起源
推行文化专制
D.维护政权稳定
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
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理想
的是()
A.抽签选举
B.差额选举
C.人民主权
D.轮番而治
3.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
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
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荀子游历至秦国时曾发出感慨:“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
民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秦国出现
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传统的差异
商鞅变法的影响
C.儒家思想的传播
D.外来移民的涌入
5.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
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高所虫;4舌
6.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
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7.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
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淅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8.《唐律疏议·名例律》中开宗明义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一规
定()
A.首倡以礼入法B.凸显礼法结合C.推崇重罪轻罚D.强调人文关怀
9.在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并不是非常有力的机构,甚至连个像样、单独的办公楼都
没有。在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的领导下,最高法院终于争取到了司法审查
权(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以上变化反映了美国()
A.制衡机制得到加强
B.最高法院由民选产生
C.国会立法权的削弱
D.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10.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
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
律和法令的颁布()
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
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l.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
泽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
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12.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
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
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13.1944年8月,毛泽东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电:“在双方互利的条件下,我
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宣
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
科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毛泽东意在()
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
B.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建立
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
D.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4页高二历史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1.D.据材料汉初“诸所兴为皆废”意思是汉初奉行道家“无为”,许多所做所为都废除了;据材料汉武帝“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领百官“封于太山,至梁甫,禅肃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加强了中央集权,重启封禅,意在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其专制统治,故D正确;
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维护贵族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A;汉武帝的意图不是单纯的“追溯封禅起源”,而是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化专制”,排除C。
2.A.由材料“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抽签选举的民主方式反对,故A项正确;差额选举不符合雅典直接民主特点,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属于民主特点,故C项错误;轮番而治属于管理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
3.A.1934年是国共对峙时期,1940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给予原来没有政治权利的“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等群体以政治权利是为了团结和调动这些群体的抗日积极性,从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A;这一变化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为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和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B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D。
4.B.材料反映了荀子游历秦国时,看到秦国民风简朴无华、社会和谐安定的景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的景象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民风转变、社会安定、国力增长,故选B;文化传统并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材料现象与儒家思想、外来移民无关,故排除CD。
5.A.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因此选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在出现在秦汉时期;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6.C.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思考,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确立了文官制度,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文官制度确立时间相隔太远,因此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英国政府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英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不是其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D。
7.B.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政策的变化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B.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以看出其强调礼是本,而法是“用”,凸显礼法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ACD项都与主旨无关,排除。
9.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政府、国会、最高法院行使,三权互相制衡,最高法院从不是非常有力的机构到取得司法审查权,体现司法权的加强,增强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立法权的制衡能力,故A项符合题意。联邦法院法官均由美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故排除B项。C项,题干旨在阐述司法权的增强而未体现立法权的削弱,故排除。D项,三权分立体制由《1787年宪法》确立,题干未体现,排除。
10.D.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据题意可知,这些法律和法令涉及劳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通过法律规范能够促进这些领域事业的发展,所以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故选D;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都是在1953年才开始,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这些法律和法令是照搬苏联的立法模式,排除B。
11.A.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既如果能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就能够促进“大一统”,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故选A;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材料并非强调民族差异的淡化,而是强调民族情感,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理念产生的效果,排除D。
12.A.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调整各国间的利益,因此出现材料中国际法的不断调整,故选A;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3.A.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在双方互利的条件下,我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可知毛泽东意在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A正确;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特权,排除C、D两项。
14.C.根据“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并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因此对外经济交流频繁,货币流通也更加频繁,因此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佐证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C正确;长期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国际化”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非洲地区商品经济落后,排除D。
15.D.根据“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可以看出,政府通过析户政策政策,使传统的宗族进行了分家,增加了小农户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这一政策的主旨,可排除。
16.B.材料反映了俾斯麦政府一方面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执行做了相关规定加以完善以维护社会稳定,B正确;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容克资产阶级的力量无关,A排除;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规定,目的就是保障弱势群体,没有体现防止暴力革命,C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D错误。
17.【答案】示例
⑴制度:察举制。
标准:德行、才学、明法知礼、意志谋略(机智果决)。(4分)
⑵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分)
⑶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3分)
⑷趋势:选拔标准从注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
18.【答案】示例
基本特征: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0分)
19.【答案】示例
⑴特点: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4分)
⑵变化: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海外白银大量流入。(8分)
⑶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推动社会发展(4分)
19.【答案】示例:
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
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