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能力训练十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二、(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20·湖北黄冈高三摸底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溪 晚 凉
李 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①,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②。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注①幢:旌幡。②游溶: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扫”字体现出山风的强劲,山风既带来了“秋寒”,也留下了澄碧的夜空。
B.诗人善于观察,抓住山间溪边轻烟的色泽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一幅迷蒙梦幻的画面。
C.“银湾”指银河,它以皎皎的光辉照亮了夜空,又像一湾流水闪耀着波光向东方倾泻。
D.如龙一样蜿蜒盘旋的险峻山势使前文轻快的笔调为之一转,“苦篁”更增添了凄厉之感。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展现秋夜的幽静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2020·四川来宾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幽居冬暮①
李商隐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注①李商隐入仕后遭人猜忌,一生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只是做些幕僚工作。此诗是诗人晚年罢盐铁推官后,在郑州闲居时写下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羽翼摧折的鸟儿比喻遭受挫折的自己,以“寂寞”概括自身感受,交代了诗人身心交瘁的状态,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颈联中的“暮”字和诗题中的“冬暮”照应,既是写冬季日短、暮色很快来临的情景,也是写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也进入了衰颓的晚境。
C.尾联卒章显志,感叹自己早年时就怀有匡国济世之志,却难以实现,令人愤懑,其中“匡国分”使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超越了个人私情,升华了主旨。
D.诗人使用“晓鸡”“寒鹜”“急景”等意象勾勒画面,表情达意,和柳宗元的《江雪》一样表现了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2.这首诗的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五、(2021·广西南宁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陆 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 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南锦江上。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C.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D.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 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六、(2021·山东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霏霏雪花时散时聚,落在竹树上,不时发出声响,视听结合,描绘出雪落春山的场景。
B.春雪到来,岭梅重新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又凝结成冰,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欣喜。
C.“鹿儿”“吟僧”写出诗人高雅的情趣,诗人身处严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怡。
D.诗歌描摹春景,紧扣标题中的“春日”“山中”“雪”,语言清新优美、质朴明畅。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专题能力训练十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1.C 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
2.参考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 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理想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
二、1.D 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
2.参考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三、1.D D项,“‘苦篁’更增添了凄厉之感”错,“苦篁对客吟歌筒”,诗人未写竹影,只写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鸣,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读者则从这竹声的描绘中,想象到星光之下竹影幢幢、随风摇曳的动人景象。可见诗人以轻盈的文笔描绘出秋夜的清丽静谧,并无凄厉之感。
2.参考答案 ①想象。颈联中诗人想象白鹭沉浸在睡梦中,正梦见了征鸿。唤起了读者的生活经验,由眠鹭酣梦之深感受到溪边的寂静。②拟人。在静夜里,溪水也善解人意地“不语”,缓缓流淌。苦竹则对着山间的客人吟唱起笛箫般悠长的调子。一静一动,都凸显出山间之静。③以动衬静。白狐对月的呼号和苦竹临风的幽鸣都以柔和的自然之声衬托出溪边的宁静。④比喻。渲染夜晚宁静的意境。
解析 “溪汀眠鹭梦征鸿”,溪边的沙汀是水鸟栖息嬉戏之地,此刻早已寂无声息,诗人想象白鹭正梦见征鸿远去,引起悠远的梦思,这种巧妙的构想,将人的情态赋予水鸟,意在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由眠鹭酣梦之深感受到溪边的寂静,运用想象写地面景象,极显秋夜之静谧。“轻涟不语细游溶”“苦篁对客吟歌筒”,拟水如人,“不语”二字,意味着白昼水面的喧闹早已消逝,溪水在夜色的抚摸下安歇,诗人用一连串形容词“轻”“细”“游溶”,分别描写水波轻动、波纹细微、水流徐缓之状,写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鸣,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运用拟人手法,一静一动,凸显出山间之静。“白狐向月号山风”“苦篁对客吟歌筒”,写白狐向月嗥叫,山风吹来深谷的回声,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鸣,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柔和的自然之声衬托出溪边的宁静。“玉烟青湿白如幢”,晚烟缭绕悬浮,摇曳不定,宛如风中飘动的白色幢幡,运用比喻渲染夜晚宁静的意境。
四、1.D D项,“和柳宗元的《江雪》一样表现了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错误,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理想不得实现的感伤情绪。
2.参考答案 ①对仗精工。体现出李商隐律诗的特点,常见家禽“晓鸡”对“寒鹜”,动词“惊”对“守”,自然物“树雪”对“冰池”。②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晓鸡惊树雪”的“惊”字,疑天明也,寓意诗人不忘进取;“寒鹜守冰池”的“守”字,寓意诗人身处苦寒,不改节操、志向。③即景抒情(融情于景)。“树雪”“冰池”照应题目“冬”,家禽晓鸡“惊”、寒鹜“守”,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是诗人借以抒发进退两难的凄楚、感伤之情。
解析 首联概括诗人一生受挫、晚年困顿的实况,点出幽居题意;颔联以晓鸡和寒鹜自喻,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不谙世务、进退两难的处境;颈联照应诗题,并为下一联的抒愤寄慨蓄势;尾联紧应上联,发出内心的呼喊。颔联以晓鸡和寒鹜自喻。晨鸡报天晓,喻进取;寒鹜守冰池,喻退处。两句诗极其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不谙世务、进退两难的处境,其中有哀怨,有酸楚,而且扣紧了诗题的“冬”字,即景抒情。颔联中“晓鸡”对“寒鹜”,“树雪”对“冰池”,对仗精工巧妙,同时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五、1.C “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颈联的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
2.参考答案 ①运用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表达了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便可有所作为的信心,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运用夸张手法,“一笴下百城”,表达了诗人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决心。③用典,引用了齐国高士一箭下聊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一箭下百城的豪情壮志。
解析 “丈夫未死谁能料 一笴他年下百城”意思是“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料定我再无作为 他年若能施展身手,一箭攻下百座坚城。”此联运用设问手法,出句为问,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断定他无作为呢 对句为答,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一问一答是诗人在抒怀咏志,表达了自己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便可有所作为的信心。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一笴他年下百城”,运用夸张手法,说自己他年有遇能用一箭攻下百座城池。那么如今打败侵犯的金兵,收复失地更是不在话下。表达了诗人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决心。“一笴他年下百城”运用了齐国高士鲁仲连一箭下聊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对自己将来会有所作为的自信。
六、1.B “岭梅重新开放”错,“岭梅谢后重妆蕊”意思是“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写出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
2.参考答案 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最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对春日山中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首联“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运用视听结合,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岭梅谢后重妆蕊”意思是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的花朵,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首联和颔联是写山村春雪景色,颈联写春雪中人的活动,是实写;尾联“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写希望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会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让万物早日复苏,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全诗以写景为主,描写了春雪过后,山村的清新自然之美,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属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专题能力训练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二)
一、(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二、(2020·广东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自己的诗作《咏史》,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
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
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
2.诗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各有何作用
三、(2021·广西南宁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②,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林亭:老将军的住所。②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下令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绘于凌烟阁内。唐太宗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老将在经历百战之后,有功成身退之感,喜欢安静的生活,表达出老将对于仙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B.颔联写出老将居所环境凄清:围墙被细雨侵蚀,纤草丛生;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花瓣卷聚在一起。
C.颈联写老将的生活状态:取井水之凉,让酒清凉爽口;打开鹦鹉笼子,让鹦鹉随时报告主人,并提醒他煎茶待客。
D.本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前六句铺写老将的居家生活,后两句笔锋一转,点明旨意,文势波澜曲折,颇有深意。
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 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2021·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西南。②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故作反问,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也显示出诗人的英雄豪气,将本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五、(2021·广东普宁普师高级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第二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六、(2021·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2岁,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末年官员,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之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说明理由。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二)
一、1.B 本题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概括与鉴赏能力。B项前半句表述正确,本诗第一句“自古功名亦苦辛”即有此意;而后半句“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表述与原诗内容不符,原诗没有表达这个意思。原诗第二句“行藏终欲付何人”的意思是“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
2.参考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概括诗歌阐述的道理,需要抓住全诗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扣住“犹承误”“更乱真”“非粹美”“丹青难写”来概括分析蕴含的道理。第二问谈启示,就要承接前面第一问的内容,说出“读史”应有的态度——敢于质疑,有辩证思维,不盲从。
二、1.C C项,“‘实—虚—实’的交替变化”错。说“实—虚—实”是全诗的交替变化有误,遗漏了最后一句对虚景的描写,因此全诗的虚实交替应为“实—虚—实—虚”。
2.参考答案 ①首联描写了牛渚夜晚,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景象,营造了渺远空阔的意境,引发下文诗人对古人的怀想幽思。②尾联想象明朝片帆高挂,枫叶纷纷飘落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先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再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三、1.A “对于仙家生活的向往之情”错,首联概括点出老将心境的寂寞及其门第的冷落,不是向往,而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
2.参考答案 ①尾联的意思是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身经百战,交锋于塞外黄沙,立过战功呢 ②用凌烟阁的典故和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对老将战功的肯定。③同时诗人也是对老将进行规劝与宽慰:功劳是不可抹杀的,不必那么消沉,也不必感到失意。
解析 尾联“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揭示诗的主旨。“凌烟阁”,由注释可知,此处运用凌烟阁的典故,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对老将战功的肯定。“向塞沙”,在塞外沙场作战,这里泛指带兵作战。这两句是说: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 功劳是不可抹杀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四、1.B “悲情切切”错。“击胡”即点明此次西行的使命,因而本首诗歌与一般送别诗不同,无凄凄惨惨的离别之情,而是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2.参考答案 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 李副使将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诗人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第三、四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第五、六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诗人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同时也是他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五、1.B “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2.参考答案 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过灾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想要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过灾荒,这是为百姓解“忧”。“万户千门尽郁葱”,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诗人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想要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六、1.C 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潭空水冷”中的“空”指空荡;“泪空流”中的“空”指徒劳的。
2.参考答案 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解析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情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两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