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游兴。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下册第一单元,借以落实“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这也正是对第二学段古诗文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具体落实。
三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古诗文,教材也已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读诗句想画面”安排过多次练习。基于此,在教学中,搭建“学习支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可逐渐提上日程。结合《三衢道中》前两句描写出游的时间、天气、路线的特点,设计“提取信息”的自主学习活动,以趣味选择为支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清事件。并聚焦“日日晴”这一诗眼,补充有关黄梅时节的诗句,帮助学生在对比中突破学习的难点,为全诗定下愉快明朗的感情基调。结合后两句以写景抒情为主的特点,安排“情景再现”的同桌合作学习活动,提供“圈—想—说”的过程型支架,引导学生“由言生象,由象生情”,从而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突破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诗文,认识生字“减”;在书法作品的熏陶下,萌生创作的愿望,写好“梅、溪、泛、减”等四个生字。
(二)通过提取信息、想象画面、动情诵读等学习活动,理解诗文大意,感受三衢山的迷人风光。
(三)通过对比和“黄鸟意象”的初步渗透,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游兴,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
微课“古诗中的黄鹂”、课堂作业单、书法作品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了解诗人
1.知“曾几”。
(1)补充文献资料,读准姓名。在古代,“几”与“畿(jī)”通用,本义指“靠近国都的地方”。所以,很多文献资料当中,记载的是“曾畿”。
(2)了解诗人生平,揭示课题。曾几借古代一位贤臣的名字,给自己取字“吉甫”。他为官勤勉,体恤百姓,后因大奸臣秦桧的迫害而被免职,居住在江西省上饶县的广教寺,因寺旁有一座茶山,故自号——茶山居士。他学识渊博,诗才出众,为后人留下了诗集《茶山集》8卷。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首——《三衢道中》(板书课题)。
2.知“三衢”。
(1)知道“三衢”是什么意思吗?(看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出示地图,介绍浙江衢州和诗人居住的江西省上饶县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诗文,整理感知
1.传递古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古诗,重点正音“梅子(zǐ)”。(轻声是说话时的一种语音变调现象。古人作诗是有严格的格律规定的,所以古诗词中是没有轻声字,都要念它的本音。“子”的本音念“z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青梅树的果实的意思。)
2.回顾方法,读出节奏
读古诗,光读正确还不够,还得读出节奏。像这样的七言绝句,咱们可以怎样来读?
(三)聚焦“日日晴”,感受出游之乐
1.自主学习,提取信息。
你们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过很多古诗了,今天,咱们试着自己来学一学。
(
学习活动:提取信息
读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两句,借助注释从诗句中找一找相关信息,然后完成以下练习题。
1.诗人此次出游的时间是在( )。
A.初春时节 B.初夏时节 C.金秋时节
2.诗人在一个( )日子里游玩三衢山。
A.
B.
C.
3.诗人游玩三衢山的路线是( )
A.先泛舟溪行,然后徒步山行。
B.先徒步山行,然后泛舟溪行。
C.一会儿泛舟溪行,一会儿徒步山行。
)
2.交流反馈,理解诗句。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梅子黄时”正是初夏时节;结合“却”字的注释理解“小溪泛尽却山行”一句的大意。
3.聚焦“日日晴”,体会好心情。
(1)诗人在描写天气的时候,运用了一个叠词——日日晴(加红变粗)。读一读,给你什么感觉?
(2)诗人为什么要强调“日日晴”呢?读读下面这些诗句,你会有所发现。
(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丝丝梅子熟时雨,漠漠楝
(liàn)
花开后塞。——陆 游《梅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
(3)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梅子黄熟之时,咱们江南地区一般都会持续下雨,气象上称这段时间为“黄梅雨季”。
(4)指导朗读。本应是多雨的季节,曾几却碰到了“日日晴”的好天气,这才有了这次的三衢山之行。你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吗?(引导拉长韵脚“晴”字表达出游之乐。)
(5)小结:原来,诗人表面是在强调天气好,实则是在强调——自己内心的愉悦。(板书:愉悦)
(四)聚焦“山中景”,感受游兴之盛
1.合作学习,想象画面。
(
学习活动:情景再现
第一步,圈一圈。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同桌交流。
第二步,想一想。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第三步,说一说。用“我仿佛看到诗人走在……看到……听到……”的句式把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一听。
)诗人徒步行走在山间,又会有怎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呢?请你们同桌合作,继续学习这首诗的后两句。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指名一对同桌按步骤汇报,其他人补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四五声”并不是指确切的数字。)
(2)指导朗读。诗人行走在山中,眼前是绿阴重重,耳边是黄鹂声声,你觉得他此时的心情如何?(板书:悠闲)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这份愉悦。
3.发挥想象,创编诗句。
(1)在山中行走,除了看到绿阴,听到黄鹂声,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你能像诗人一样用“添得 ”来表达吗?
4.初知“黄鸟意象”,体会美好心境。
(1)既然山行途中“添得”的不仅仅是黄鹂的叫声,那诗人为什么偏偏只写黄鹂呢?(播放微课“古诗中的黄鹂”)
(2)看了微课,你知道为什么诗人独独要写黄鹂了吗?
(3)指导朗读。歌声就是心声,黄鹂声音的悦耳动听,正是诗人内心愉悦、悠闲的表现。谁来把这份愉悦、悠闲传达出来?(引导拉长韵脚“声”表现愉悦、悠闲)
5.看来,诗人徒步山行,“不减”的不仅仅是绿阴,还有那份游玩的兴致,“添得”的也不仅仅是黄鹂四五声,还有诗人游玩时愉悦、悠闲的好心情啊! 让我们一起读读整首诗。
6.诗中的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的这份好心情?说说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天晴,心更晴!)
(五)艺术熏陶,背诵积累
1.欣赏书法作品,背诵积累。
欣赏、诵读历代书法家根据《三衢道中》创作的不同形式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并熟读成诵。
2.书写创作,展示评议。
(1)出示教师自己书写的硬笔书法作品,激发创作兴趣。
(2)指导书写生字“梅、溪、泛、减”(根据学生需要范写其中两个)。
(3)学生在作品纸上书写全诗。
(4)投影展示,集体评议。
要点:先看生字——书写是否正确、美观
再看整体——书写整洁、大小均匀、字体居中
3.小结:这节课你们自己学懂了古诗,不仅欣赏到三衢山的美丽风光,更感受到诗人游玩时愉悦、悠闲的好心情。曾几身处国家动荡的年代,他还写过许多有关爱国抗金的诗作。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找来读一读。最后奖励大家听一首好听的歌(播放婷婷唱古诗《三衢道中》)。
附板书:
(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绿阴重重
晴
愉悦 悠闲
黄鹂声声
(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