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人教版必修1
红细胞
白细胞
处在分裂状态的植物细胞
问题探讨:1、你能说出下图各细胞的名称吗?
口腔上皮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
这四种细胞是通过什么观察到的呢?
目镜
镜筒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臂
镜柱
镜座
反光镜
压片夹
遮光器
载物台
通光孔
物镜
转换器
1. 制作临时装片:
擦拭载玻片→滴清水(或生理盐水)→取材→展平(或涂匀)→盖上盖玻片→染色(滴液,吸引)→观察
注意:盖上盖玻片时,不要有气泡产生。
2.使用高倍镜的步骤
(1)选好目标:在 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用低倍镜、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观察物像,转动细准焦螺旋把物像调清晰)
↓
(2)换用高倍镜: ,换上 。
↓
(3)调节亮度:调节 ,使视野亮度适宜
↓
(4)调焦:缓慢调节 ,使物像清晰
低倍镜
转动转换器
高倍镜
光圈(或反光镜)
细准焦螺旋
3.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及装片移动方向的判断
(1)成像特点
显微镜成的像为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即物像与实物是倒置的,将物像旋转180°后与实物的位置相同。
(2)装片移动方向的判断
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中实物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移动装片时,应按照同向原则,即物像往哪偏离就将装片往哪移动,就可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b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2)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5.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
(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6.低倍镜与高倍镜视野的区别
项目 视野范围 视野亮度 细胞数目 细胞大小 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低倍镜 大 亮 多 小 远
高倍镜 小 暗 少 大 近
7. 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相关计算
①视野中细胞呈一行排布
高倍镜下细胞数目/低倍镜下细胞数目=1/放大倍数
②视野中细胞呈充满排布
高倍镜下细胞数目/低倍镜下细胞数目=1/放大倍数的平方
移动装片
动
在装片上
不动
转动目镜
动
在目镜上
不动
在物镜上
转换物镜
消失
在物镜上
不消失
在目镜上
8. 污物位置的判断:
多种多样的细胞
(细胞的多样性)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2、上述各种细胞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细胞的统一性)
3、造成不同种类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
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
红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纤毛
鞭毛
核糖体
DNA
(拟核)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成为拟核。
●细菌细胞模式图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可分为: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蓝藻
宏观(以细胞群出现时),如:
微观
(单细胞)
水华:水体富营养化
发菜:状如发丝、呈黑色
拟核:由环状的DNA形成,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细胞质
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
核糖体
水华:水体富营养化
发菜是一种野生藻类植物,通常生长于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草原、山坡或低洼地带。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有(支原体除外) 植物细胞和真菌细胞都
有,动物细胞无
细胞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核仁,该区域有一环状DNA分子,无染色体(质) 有核膜、核仁,核内有染色体(质)
实例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动物、植物、真菌等
细胞的多样性:
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不同。
②不同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存在差异(如细菌有球形、杆性、螺旋性等)。
③不同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存在差异。
细胞的统一性:
①一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②组成不同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
阅读P10-1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细胞学说建立的大致过程?
●细胞学说的要点: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能够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
维萨里 比夏 虎克 列文虎克 马尔比基 施来登,施旺 耐格里 魏尔肖
2、科学实验与观察:
人体的解剖 显微镜下的观察 理论思维和 科学实验的结合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序:
肉眼观察 光学显微镜观察 电镜观察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细胞学说主要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习题
1、下列四种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种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区别( )
A.草履虫 B.衣藻
C.酵母菌 D.乳酸菌
2、细菌、蓝藻等细胞与高等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体积小,进化地位原始
C.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
D.遗传信息量少,以一个环状DNA为载体
D
A
习题
3、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有 。
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有 。
属于真核生物的有 。
⑴大肠杆菌 ⑵乳酸菌 ⑶酵母菌 ⑷发菜 ⑸放线菌 ⑹青霉菌 ⑺蘑菇 ⑻HIV ⑼乙肝病毒 ⑽颤藻
4、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小麦和番茄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C.大豆和变形虫 D.灵芝和豌豆
⑻⑼
⑴⑵⑷⑸⑽
⑶⑹⑺
A
5、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施莱登和施旺
C.胡克 D.沃森和克里克
6、19世纪30年代创立的细胞学说的最主要的意义是( )
A.证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B.使人们对生物体的结构认识进入微观领域
C.证明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
D.发现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
B
B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