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八王之乱”与西晋分封制是否有直接关系和西晋速亡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晋惠帝如此昏庸无能,在他执政期间引发了“八王之乱”。那么“八王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给西晋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探究新知
(一)西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三国实力比较表》:
政权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教师提问:三国中哪一国最有条件完成统一?
提示:魏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5页正文内容,复述魏灭蜀、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提示:(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3)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4)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教师补充:高平陵事件——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石崇斗奢(形容奢侈浪费)
王恺与石崇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布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王恺用花椒香料涂墙,石崇就用红色大理石砌屋……
材料二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
教师提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提示:金钱至上,奢靡腐朽的社会风气。
教师补充: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
1.展示材料:
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教师提问: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朝代也实行过类似的制度?结果怎样?
提示:朝代:西周,西汉初年。结果:诸侯王势力增大,威胁中央政权。
2.多媒体播放视频《八王之乱》。
教师提问: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八王之乱具体的影响。
提示: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分小组讨论: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提示: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②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③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展示材料: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提问思考:这些游牧民族为什么不在水草丰美的草原生活而要迁入内地?
提示:①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归附中原政权,与汉族杂居;③中原人口减少为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创造了条件;④三国时期各政权为壮大自身实力也吸引一部分游牧民族。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正文内容,并出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内迁各族的分布及特点。
提示: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教师讲述: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战乱,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提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交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
提示: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5.教师提问: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有何影响?
提示:措施: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教师总结:西晋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长空,短暂但却明亮。留给我们的是对历史的思考。回顾历史,夏桀的残暴,商纣王的奢侈腐朽最终导致亡国。大秦帝国也因施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