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10: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地图,制作表格,引导学生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通过历史材料的展示,帮助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北方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民歌——《敕勒歌》。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大家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一时期的吗?
教师导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探究新知
(一)淝水之战
1.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出示《淝水之战示意图》,阅读教材第93~94页正文内容,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结果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
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成语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教师过渡: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
材料三 (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师生归纳:(1)从前秦方面看:①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②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从东晋方面看: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教师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互相征战,其中一个政权在征战中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完成北方的统一,这个政权就是北魏。北魏是如何统治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4~95页正文内容,找出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
提示: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都城 统一北方的时间
北魏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 平城 439年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教师提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北魏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二表明北魏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表明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
3.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北魏社会危机重重,同时,出现民族交融。那么,为了适应民族交融,解决社会危机,孝文帝是怎样做的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魏书》
材料二 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阅读教材第95页正文内容,并结合上述材料,思考: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结合材料二回答,你认为“魏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哪一措施?除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措施?
提示:(1)“魏主”:北魏孝文帝。洛阳。目的:政治上,摆脱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摆脱鲜卑族游牧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原封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地理上,加强对黄河流域等北魏新统一地区的管理。
(2)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其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
4.教师提问:孝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何影响?
提示: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表现如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96页正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具体表现?
(2)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提示:(1)表现: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所学的所有内容如下:第一、淝水之战,掌握其基本事实;第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节重点,特别是改革的内容、影响;第三,北方的民族融合,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知道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播放民歌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淝水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的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采用大量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到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时,则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