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十四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EXCHANGE
目录
日益密切的交往
海峡两岸的交往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基本方针
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发展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导入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
后来,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温家宝总理:
“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PART 1
乡愁何来:
台湾问题由来
台湾问题的由来
三国时期
隋唐时
元朝时
清朝初年(1662年)
清康熙年间
清末(1895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台湾回归祖国
请用史实证明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败走台湾后,他把台湾作为国民党 “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
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
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5月,台湾实行《台湾省戒严令》。禁止台湾人民与大陆通邮、通商、通航,后又坚持“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台湾问题的由来
思考: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性质是否一样?
香港、澳门是殖民地遗留问题,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是内政。
台湾
香港
澳门
PART 2
何以解忧:
推进统一大业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党和政府(历代领导人)对台湾的政策调整
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时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
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___项主张
《__________法》
毛泽东
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八
反分裂国家
武力解放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看图分析:建国之初中央政府对台态度是什么?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看图分析:到50年代中期对台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时间 历史事件 内容或意义
1979年
1987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2005年
2015年
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的炮轰
走向缓和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打破近40年的隔绝
台湾成立“海基会”
大陆成立“海协会”
“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锦涛会见连战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习马会”
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阅读课本70—73页,列举:促进两岸关系缓、发展的史实。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骨肉情深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88年1月19日,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一行14人,抵达北京。
到家了!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
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唯恐在有生之年,犹如南宋诗人陆游一样感受到“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所以我要及时的表达我的心声。 ——高秉涵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自1991年起,高秉涵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将百余名老兵的骨灰带回家乡安葬,完成了他们“回家”的遗愿。
送老兵骨灰返乡
2016年高秉涵携后代子孙感受中国文化
PART 3
展望未来:
日益密切的交往,期盼统一实现
日益密切的交往
政治往来
文化交流
经济合作
人员往来
政治往来
经济合作
经济合作
捷安特
华硕电脑
文化交流
团团、圆圆
刘谦做客央视春晚
人员往来
日益密切的交往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实现“三通”
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破坏
“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两岸同胞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
两岸密切的合作交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你认为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有哪些?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